书城励志35岁之前成功的十六条黄金法则
1784800000009

第9章 黄金法则四:凌云壮志是35岁之前成功的“发动机”(2)

(3)在心里确定你希望拥有的财富数字。数目一定要明确。

(4)拟订一个实现你理想的可行计划,不论你是否已有准备,都要立即开始将计划付诸行动。

(5)考虑确定你将会付出什么努力与代价去换取你所需要的钱。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不劳而获的。

(6)每天两次,大声朗诵你写下的计划内容,一次在晚上就寝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在你朗诵的时候,你必须看到、感觉到和深信你已经拥有这些钱了。

要想致富必须遵照这六个步骤所说明的指示去做。特别重要的是,你要遵守和奉行第六个步骤中的指示。你也许会抱怨,在你未实现这一目标之前,你不可能看见你自己的成就和财富,但这正是“强烈的欲望”能帮助你的地方。如果你真的十分强烈地希望拥有财富,进而使你的欲望变成了充满你大脑的意念,这将会毫无困难地使你自己相信你会得到它。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渴望财富,并且确实下定决心要得到它,最后你将可以使自己相信必然会拥有它。

达克尔·戴尔出生在美国休斯敦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父母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医生,但戴尔天生对医学就没有一点兴趣,而商业却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他。12岁时,他通过邮购目录销售邮票,赚了2000美元。高中时,他从各种渠道寻找最可能的潜在客户,向他们推销《休斯敦邮报》,使平淡无奇的卖报工作成了赚钱的好差事。他利用自己努力赚来的钱买了一部宝马车。看着这个用自己挣来的现金购买车子的少年,车行老板不禁目瞪口呆。

顺从父母的意愿,1983年戴尔高中毕业后,进了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学习生物,但他仍醉心于计算机。当时,他感到市场对个人电脑的大量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而零售商店的个人电脑售价过高,且销售人员对电脑不是一窍不通,就是一知半解。针对这种状况,戴尔想出了一条赚钱的好路子:通过电话订购向客户直接出售按客户要求组装的电脑。于是,戴尔说服一些零售商将剩余的电脑存货以成本价卖给他。接着,戴尔在电脑杂志上刊登广告,以低于零售价15%的价格出售个人电脑。此后,订单如潮。戴尔在他的大学宿舍里组装电脑。当愤怒的室友将他的零件堆在门口不让他进门时,戴尔知道他不应该再在学校待下去了。1984年春,戴尔离开校园,用自己的积蓄办了一家电脑公司。他向父母保证说,如果生意没有立即成功,他将在秋天重返校园。

第一年,公司销售收益600万美元,此后,他的公司一直是全美国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迈克尔·戴尔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神奇小子”。1993年,戴尔公司的销售额突破20亿美元,公司股票成了华尔街投资者最抢手的高科技股之一。正是凭着财富充满欲望的力量,他才使自己在35岁之前名满全美的。

这就是财富欲望的力量,它能使一个本来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成为财富巨人!

你想在35岁之前成为富人吗?如果想,就唤起自己财富的欲望,让这股强大的力量鞭策你不断前进,直至取得成功。

5.期望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35岁之前的年轻人期望什么,加以努力就一定会得到什么。期望享受工作乐趣的人事业有成,而预料会遭遇挫败的人工作就会不顺。

快乐自得的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自我期许。如果说这种人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他们对万事万物都抱着乐观、热心的态度。任何领域中的成功人士,都能表现出极大的毅力和自制力,因为他们有远景可期,所以不以为苦。

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勤奋,你会惊讶地发现,你所取得的成功与你定下的目标惊人地一致。

人不可能表现出超越自己希望的水准,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自认不能表现得比现在更好,或做得更多,那么我们的成就仅止于此。

但是许多年轻人喜欢贬低自己,怨天尤人,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先天条件不足、运气欠佳、父母贫贱等。

抱怨自己没有机会、遭人排挤或霉运当头,都于事无补。失败的原因与命运和风水无关,而是在于我们对自己不存厚望。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在很小的时候就想着:“我在35岁之前一定要成为有钱的人,让母亲能穿着绢丝制成的衣服,让她坐一坐自家用的豪华马车……”

卡内基于1835年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小镇上,他的父亲是一位能干的织布工人。但是当卡内基12岁的时候,他父亲所织出来的布却无法畅销,始终卖不出去,那是因为产业革命开始的缘故,最直接的打击是蒸汽机的发展和扩大。由于机器织布的成本比较便宜,所以自然而然也就比较畅销。卡内基的父亲却无法赶上时代。

但是,卡内基的母亲个性很倔犟,好胜而又勇敢。她首先提议说:“我们不要再发牢骚了,干脆到美国去找出路吧!我们就移民到美国的匹兹堡吧,或许还能闯出一番天地来。”

当然,到达匹兹堡的初期,一家人仍是过着很穷困的生活,因此13岁的卡内基便一直要找工作,也就是说,他从13岁开始,就步入了社会开始做事了。

首先他到一家纺织厂做一名卷丝的工作人员,同时又掌握机会,再去当那个工厂的伙夫,然后再找机会成为办事员。两年后,就离开了那家工厂,去担任薪水更高的电报传达员。

后来,他又不断地往前冲刺,在20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向阿达木斯运输公司投资5000美元的股东了。之后,卡内基也一直这样,掌握了最有利的时机,终于成为一个钢铁大王。

所以说,那些能在35岁之前成功的青年人,他们的目标一向高远。

比如说你想爬山,你给自己定的目标是1000米,那么最后你最多也就爬到1000米。但是假如你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征服珠穆朗玛峰,即使你这辈子达不到这个目标,但是你给自己定了高标准,爬不到顶峰,也能爬到5000米。

期望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大期望,大成就;小期望,小成就。所以说,要想在35岁之前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应该把期望值定得高一些,高标准、高要求、高成果。

6.不满足是成功的开始

成功者的志愿是由不满足而来。要爬上最高的梯子就不要回头——这是成功者行动的共同特点。

一个对自己不满足的人,必然会成为一个追求卓越的人。这种人就有可能在35岁之前成功。那些随遇而安、容易满足的人,是不可能用更高的标准来激励自己的。

不满足是表示你需要更好的东西,这种标记可以催促你向着更好的方面进行。

如果你感到不满足,你环顾四周,就能看出许多可能发展的事物来。这些可能性起初似乎是一些模糊的臆想。因此,如果你想发展你的志向,便必须训练善用你的想象力。

如果你有梦想,即使不能实现,也还是有其价值的,因为此种梦想可使你看到许多可能的机会,是别人所未见到的。

“你以为我做了司机便满足了吗?我的心愿是做铁路公司的总经理。”说这句话的青年在当时还没有做到司机,他在铁路上做了两年事之后,还只是在一辆三等火车上做一个加煤炭的工人,月薪40元。他说上面的那句话,是因为一个铁路上的老手激将他说的。那人对他说:“你现在做了添加煤炭的工人,就以为自己发财了吗?我老实告诉你吧,你在这个位置要再做四五年,然后才会升为大约月薪100元的司机;如果你幸运地不被开除的话,就可以一生安然地做司机。”

当时听这些话的是个不到25岁的青年。他听说自己可以得到一个安稳的工作,并不乐观。他所说的话,后来真的做到了:他一步一步地努力,5年后成为大都会电车公司的总经理,因为他不满足于一种安全稳定的工作。

35岁之前成功者的志愿是由不满足而来。由这开始,便有一种由弱而强的梦想,接着是勇敢的努力,把现状和梦想中间的鸿沟连接起来。

成大事者并不是空洞的梦想者。他们将来的志向是根植于确切的事实的。他们是凭借着成大事的目标使他们产生不满足,因不满足而刺激他们加倍努力地奋斗以求成大事。

“我从楼梯的最低一级尽力朝上看,看看自己能够看到多高。”这是美国五大湖区上的运输大王考尔比在最初进入社会时所说的一句话。

他一无所有,而他成为成功者的希望却是那样高远。他是根据什么来实现自己成功的希望的呢?他非常穷困,最初是从纽约一步一步走到克利夫兰,后来在湖滨南密歇根铁路公司总经理之下谋得一个书记员的职位。

但是他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便觉得他这份工作过于平凡,已不能满足自己志愿了。他觉得这个工作除了忠实地、机械地工作之外,没有什么发展,没有什么前途。他觉得矮梯子并不一定就安稳,他觉得坐在一个矮梯子的顶上,更容易跌倒,不如爬一个看不见顶的梯子,一心只想朝上爬。他辞了这个工作,另在赫约翰大使的手下谋得一个工作。赫约翰就是后来国务卿兼美国驻英国大使。考尔比的想象力已经看到,如果与前者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发展,与后者在一起,则会有很大的成就。一个人要有眼光才有进步,但是眼光也必须时时改进。考尔比能够觉悟到假如他同一个小人物相处,绝不能有很大的发展,永远是一个弱者。于是,他选定了一个大人物,然后以这个人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大事者偶像。他选定了赫约翰,便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在35岁之前成功的理想。他晓得将来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并不觉得不满意,你便不会想改进你的现状,也就不会有一种在35岁之前成功的理想。如果你有了在35岁之前成功的理想便满足了,便把这种理想作为实际生活失望中的一种安慰,那就错了。理想的用处,就是因其能以现在的事实,衬托出其将来的可能性。如果你自满于理想上的成就,那实在是你进步的障碍,必须同时有一种想改变现状使之接近于理想的动力相伴随。在35岁之前成功的理想可以作为一种刺激,因为它可以把你的现在和将来的大区别摆在眼前。

对现状的不满足,是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向上爬的动力,“人往高处走”,只有不断地攀爬,你才有可能看到高处的风景,才能“一览众山小”。

7.置之死地而后“升”

“意念成就事实”,这是千真万确的,尤其当意念与特定目的,如名望、权力、财富或其他目标的炽烈欲望相依时,意念更是强而有力的事实。

伯恩斯想和爱迪生“合伙做生意”,但他俩从未谋面过,而非只是“为他工作”。仔细观察他化欲望为事实的过程,你便会更加了解成功的准则。当这股欲望或意念的冲动,首次闪过伯恩斯脑中时,他并无实现它的本钱。他面临两个困难:一是他根本不认识爱迪生;二是他连买一张火车票到新泽西州橘镇的钱都没有。这两个困难足以使大多数的人心灰意冷,打消实现此欲望的念头。但是伯恩斯的欲望非比寻常。

他最终还是出现在爱迪生的实验室,向这位发明家宣称,自己要和他一起经营事业。数年后,在爱迪生谈到两人的初次会面时,说道:“他站在我面前,看来就像一般的流浪汉,但神情中却流露出一股决心要达到其所追求目标的特质。凭我多年的识人经验,我深知,当一个人强烈地渴求某物,以致为达目的,不惜孤注一掷,赌其整个的未来时,他一定会成功。于是我给了他所要求的机会,因为我看得出来,他已下决心,不成功绝不罢休。往后所发生的事证明我是对的。”

这位年轻人之所以能在爱迪生的办公室里开始其事业生涯,绝不可能凭其外貌,而是靠他的意念。

在第一次的会面,伯恩斯并未马上成为爱迪生的事业伙伴,他只是得到在爱迪生公司里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

几个月过去了,表面上,伯恩斯心中明确重大的人生目标,并未有任何进展。然而,他脑海中,重要的东西正在酝酿产生。他不断地强化自己要成为爱迪生事业伙伴的欲望。

心理学家曾明确地指出:“当一个人真的准备好去做一件事时,这件事自然会出现。”伯恩斯心目中已准备好要成为爱迪生的事业伙伴,不只如此,他决心坚持到底,直至获得他所追求的一切为止。

他明确地告诉自己:“我要和爱迪生一起经营事业,而且我一定要达到目的,即使耗尽我的余生,亦在所不惜。”他是当真的!一个人如果能立定明确坚定的目标,且坚持之,使其成为终生奉行的话,他的人生际遇将有多大不同!

不到35岁的伯恩斯当时或许并不了解这点,但他坚定不移的决心,以及坚持单一梦想的毅力,注定将铲除所有的障碍,带来他一直在寻求的机会。

当机会来临时,它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并且来自不同的方向,这完全是伯恩斯所没有料想到的,那也是机会的诡计之一。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爱迪生刚完成一项新发明的办公室设备,当时称为“爱迪生口授机”。他的业务员对此机器皆不看好。他们认为这机器很难推销。伯恩斯看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机会悄悄地爬进来,藏匿在外表怪异的机器内,除了伯恩斯和发明家本人以外,谁也不感兴趣。

伯恩斯知道自己可以卖出“爱迪生口授机”。他向爱迪生毛遂自荐,并立即得到了这机会,而他也真的卖出了机器。事实上,他销售得极为成功,以至爱迪生与他订立了一份总代理合约,让他将机器行销至全国各地。在那次的合伙关系中,伯恩斯不只为自己赚取了财富,更做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他证明了一个年轻人真的可以“勇于梦想,终得成功”。

伯恩斯最初的欲望实际究竟值多少钱,已无从得知。或许,为他赚进了二三百万美元吧。但和他获得的更大知识资产相比较,钱数多寡已不重要了。他的知识资产是:他深刻了解到“任何无形的意念”的冲劲,皆可借由应用已知的原则,转变为实质的报酬。

伯恩斯就是靠意念而成为伟大的爱迪生之事业伙伴!同时也是靠意念而使自己成功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刚刚开始创业的年轻人可能两手空空,一穷二白,但只要你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毅力,你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