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东方兵圣:孙武(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1792500000002

第2章 少年孙武(2)

田氏的宅院内,宁静而又安详。家仆们有的在忙碌地整修着庭院,有的则在花园里精心地修剪着花草;女人们则忙着收拾冬日的厚装、沉沉的棉被……在这些忙碌的身影之问,却见一中年男子坐在一把藤椅上,正凝神沉思。原来是孙武的父亲田凭,他此时在想什么呢?

自孙武降生以来,这个老来得子的父亲就把他的全部心思都花在了这个调皮的孩子身上。这个家族祖祖辈辈都是行伍出身,打过的仗不计其数,立下的战功更是有目共睹。但是战争的残酷也在田凭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依然延续这种带兵打仗的命运,相反,他倒更希望儿子能够多读点书,做一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掐指一算,时间过得真快,孙武已经八岁了。他忖度着,孩子年纪已经不小了,该让他去学点东西了,每天在外面疯跑玩耍总归是不行的。他决心让孩子接受正规的教育,但在作最后的决定之前,还要跟孩子的爷爷和母亲商量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

他正想着。忽然从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随后跑进一个孩子,田凭抬眼一看,这不是跟孙武一块玩耍的邻家孩子吗?“怎么就你一个人?孙武没一起回来吗?他是不是又闯祸了?”田凭猜到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

“孙武用石头把隔壁王家孩子的脑袋砸伤了!”邻家孩子气喘吁吁地回答。

“这孩子!成天出去给我闯祸,我的脸都被他丢尽了,今天非得好好教训他一顿不可!”田凭说着起身走出门去。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孙武和一帮男孩子经常在山里玩打仗游戏,他们分成两队进行“战争”,以树枝、石块等作为武器。那天,孙武“率领”他的“部队”成功地偷袭了“敌方”的阵地,大获全胜,造成对方“伤亡惨重”。但是他一不小心把一个孩子的脑袋砸伤了,这可真是闯祸了。

小孙武在玩耍中把小伙伴误伤也不是第一次了,难怪父亲会发这么大的火!晚上,父亲当着全家人的面把孙武狠狠地训了一顿,并向他宣布从明天开始到私塾学习。尽管父亲的训斥是何等严厉,孙武却未讨过一声饶,流过一滴眼泪。就这样,他告别了自由自在的幼年生活,开始接受正规的礼教训练,但他对“打仗”的热情却从来没有降低过,对于“攻略”的思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根据文献的记载,古时候学生的入学年龄在八岁到十五岁之间,而高级贵族子弟入学一般较早。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内容和今天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是德、行、艺、仪等四大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孙武天资聪明,领悟能力好,再加上勤奋好学,很快就在众多贵族子弟中出类拔萃,遥遥领先,掌握了各种项目的训练。田凭和他的父亲看在眼里,心里都很高兴。原本父亲一方面让孙武读书接受正规教育,一方面也希望同时消消他身上的“野气”,改变一下孙武如此顽皮的习性。

尽管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但孙武依然改变不了尚武习武的脾性。比如说在关于“礼”的学习中,他对军礼最感兴趣,平时也特别喜欢搞一些排演,如整编队形和作战阵势,辨识金鼓旌旗发布号令的规则,教导兵众坐下、起立、进退等等。军礼中有特别多的条令和规则,这对孙武后来的军事思想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后来他在《孙子兵法》中就写道:“夫金鼓旌旗,所一人耳目。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就是说,金鼓旌旗作为军事指挥号令系统,在军中由大将亲自掌握,战士们必须听从将军的号令,这样才能做到共同进退、步调一致。

除此以外,射和御,这些特别的军事训练课更引发了孙武浓厚的兴趣。在古代,射是六艺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射者,男子之事”。按照当地的风俗,男孩子一出生,门左就要挂上一把弓箭,第三天父亲就背着婴孩举行射的仪式,表示男子的责任是守御四方、捍卫国家。一般人家的子弟出生不久后就要学射。到了入学年龄,再接受正规的射术训练。

孙武自小就喜爱射箭,经常拿着竹弓去山上射鸟,所以当他拿到真正的又大又沉的弓箭的时候,比别的孩子学得更为得心应手。

他们还要学习“御”,主要是训练驾驶战车的本事。由于兴趣所在,孙武练习得非常刻苦,进步很快。

无论是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孙武从不间断自己的训练。这期间他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伤,最终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和超群的技艺。

每日学习和训练归来,别的子弟早就累得不行了,回到家要好好休息休息,多吃些营养的饭菜补补身体;而孙武却总是那么精力旺盛,一回到家歇都不歇,又拿出剑、弓之类的耍练一番,或者就跑到爷爷的屋里去,缠着他讲历史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

田书一看小孙子这么喜欢听他讲打仗,便饶有兴致地向他娓娓道来。从爷爷惟妙惟肖的描述中,古代的涿鹿之战、牧野之战、长勺之战、城濮之战等等这些历史上的经典战争如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在孙武的脑海中呈现,仿佛他也回到了那个时代,见到了黄帝、蚩尤、武王、曹刿等等显赫一时的帝王、英雄、谋略家,跟他们一起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又跟他们一起整装上阵,浴血沙场。从古代的历史中孙武似乎听到了他期待的兵戈刀剑的铮铮之声,从那里他邂逅了一个个心目中的偶像与英雄。他分享着他们获胜的喜悦。仰慕着他们超乎常人的智慧。当然,还有他的父亲、祖父、祖父的祖父、祖父的祖父的祖父……他们哪个不是驰骋战场的好手,哪个不是足智多谋的将领呢?于是,孙武憧憬着,期待着哪一天也能像这些英雄一样,像他的祖辈一样,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攻城拔寨,建功立业。

当时齐国的国君经常要田书带兵出去打仗,田书每次临行之前,小孙武都吵着让爷爷也带上他:田书觉得他年纪尚幼太危险,于是就没有带他,但是每次凯旋的时候一定给他带些战利品,比如矛、戈、敌军的盔甲什么的。每次拿到这些战利品,孙武都特别开心,拿着兵器四处挥舞,似乎在体会战场拼杀的感觉。爷爷和父亲站在一边,看在眼里,相视而笑。其实,他们早就察觉到孙武对于军事的兴趣,同时还发现了他在这方面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殊潜质。“龙生龙,凤生凤”。将门之家依然产生将门的后代,这种神秘的遗传定律总是显得那样地深奥莫测。我们不能不感慨幼年时代的耳濡目染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影响。

一天,孙武刚放学回家就传来父亲的叫唤:“武儿,到我房里来一趟。”孙武蹦跳着跑进房中,只见父亲安详地坐在椅上,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卷竹简。

“父亲,什么事?”他好奇地问道。

“孩子,这里有卷书籍,你看看喜不喜欢?”父亲缓缓地答道。一听是看的东西,孙武刚才那股兴奋劲儿顷刻间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以孙武的个性,对于舞文弄墨的事情不感兴趣,自在情理之中。父亲早就预作准备,对他说:“这可是本专门讲打仗的书啊!”这么一说,孙武才颇感好奇地拿起书翻看起来。

父亲又语重心长地说:“打仗光凭力气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你从爷爷那里不是听过很多故事吗?是不是很多战争都是靠智慧取胜的?”

孙武会意地点了点头,其实在他打开书的一刹那,里面的各种兵法阵式的图画就已经把他深深吸引住了。

自此,孙武除了日常的学习之外,便开始潜心研读此书。夜以继日,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愈看愈觉得奥妙无穷、大有深意。

究竟孙武的父亲给了他一本什么书呢?原来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六韬军法》,是周朝辅佐武王的姜太公写的。它汇集了古人关于军礼、兵法的智慧,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兵书。有这样好的“兵法秘笈”到手,孙武自然勤加参习,反复阅读,他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历史上的军事智慧和兵法精华,他也特别崇拜姜太公这位睿智老者。

四、少年趣事

孙凭是儿子孙武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把他带进了一个兵法战争的世界,而孙武的另一位启蒙老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是她发现了与众不同的孙武,也是她给了孙武另外一个学习的机会,她就是孙武的母亲——范玉兰。

玉兰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精通琴棋书画,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从孙武刚刚会走路时,她就开始给其讲古代神话,讲英雄故事,讲人间传奇,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让孙武着迷。还有那些陶冶情操、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力问题,也深深吸引着孙武,激发着他勤于思考、认真学习的欲望。他的好奇心很强,经常提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虽然范玉兰知识丰富,可要解答孙武那些突发的奇想,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仍然非常困难。每当孙武睁着好奇的眼睛,问母亲:盘古开天地的那把大斧是谁制造的?女娲既然是人类的创造者,可为什么今天女人的地位低下?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而是选择移山的愚蠢做法呢?对这样的问题,玉兰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

有一次,玉兰给儿子讲嫦娥那超尘脱俗的美貌,与后羿之间的爱情,吃仙丹奔月宫,撇下丈夫过孤独冷清的生活,以及天帝将她贬成一只癞蛤蟆的故事。讲完了,范玉兰评论说:美貌如花的仙子一下子被贬为一只蛤蟆,命运对她太不公平,天帝太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