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又称洞箫。属“吹孔气鸣乐器”,以竹制作,长约80公分左右,紫竹箫约6—8个竹节。
这种单管竖吹的箫,早在汉代陶俑中已出现。其后的壁画、石刻中多有所见。汉代以前,横吹竖吹的单管乐器统称为笛或篴,所称箫者是排箫。唐宋时期的尺八、箫管和竖篴,则是明清时期以至现代箫的前身。为区别横吹之笛,明代将竖吹之篴称为箫。清《律吕正义后编》:“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则今之箫乃古之笛,信矣。”
箫管前面有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按音孔。除靠近两端有两处凹陷外,其余皆与现代竹箫相同。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载:“德化瓷箫笛,色莹白,式也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在竹上”。可见烧造之不易。
现代箫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管身内径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上端边沿开吹口,管身中部开六个按音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后面下方开出音孔两个,用以调音,其下开助音孔两个,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拴系飘穗。不设膜孔。有的箫增至八个按音孔,并带有铜插口,可微调音高。
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弱奏时很有特色;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但它的灵活程度远不如笛子,不宜表现快捷花哨的内容,只适合于吹奏悠长细腻、恬静抒情的曲调,多用来表现大自然的美景和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箫的表现力很丰富,它可以用于独奏、重奏和合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等民间器乐乐种里,另外它还用于一些地方戏曲的伴奏。
箫的种类很多,下面向朋友们介绍常见的几种:
排箫
排箫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按长短顺序排成一列,用绳子、竹篦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如果竹管长短一致,则在管中采到堵腊(深浅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别的乐音。故排箫有无底、封底两种,分别叫作“洞箫”和“底箫”。
古代,排箫同编钟、编磬一样,是非常受欢迎的乐器。它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一九七八年八月,考古工作者从湖北随县曾候乙墓——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首次出土了两支排箫。它们的形状独特,好象凤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开的细竹管缠缚而成,表面饰有色彩绚丽的漆绘。这两支排箫虽然形制相同,但相应的管长有别,是一对“雌雄箫”,雄的稍长,雌的略短,古时的雌雄排箫常作合奏,互相衬托,有如男女声二重唱。过去人们只能从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壁画、石刻中,间接地看到我国古代的排箫,而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24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排箫实物,这不仅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赞叹,而且也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和乐器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盛唐时期,我国的排箫东传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仍珍藏着我国唐代的两支排箫遗器,但当时在《东大寺献物帐》上,则称作“甘竹律”。一支为12管,由椽木和革带缠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两支都已残破,旧管内塞有纸堵,以便于调律,后经修补复原,其形甚为奇异。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支清乾隆时(1736—1795)制作的排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艺十分精致,造型美观,本制套架上还绘有两条腾云而起的金龙,富有民族风格。排箫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1956年8月,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我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协会,确定以排箫的图案,作为中国的音乐标志——乐徽,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
玉屏箫
玉屏箫:产于黔东玉屏县,是箫中之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色别具一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是对玉屏箫的高度赞誉。
相传,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玉屏箫曾作为朝廷贡品,故又有“贡箫”之称。
在1896和1913年的伦敦和巴拿马国际展赛会上,玉屏箫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是我国在世界上首获荣誉的乐器。
玉屏箫采用玉屏和邻近镇远、耀山等地所产的小水竹制作,其竹节长、竹管细、竹质坚硬、纤维细密,是制箫的良材,且都在冬季采伐,经过选料、烤竹、刮皮、通节、开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长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圆形(系人工夹扁),音孔为椭圆形,孔壁向内呈25度斜面,工艺精细,声音优美动听。
玉屏箫素以雕饰精美而著称,一般是在管身外表涂以古铜色彩,然后雕刻出细腻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鸟兽等各种纹饰,诗、画、色谐和,工艺纤巧,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玉屏箫的音色圆润、柔美,古色古香,尤以“龙风箫”更为独特。这是两支雌雄为配的对箫,上面雕刻精致的龙凤图案。雄箫略粗,上刻腾龙,发音宏亮、奔放;雌箫稍细,上刻彩凤,音色柔和、含蓄。两箫合奏,宛如男女重唱,和谐而富有情趣。
玉屏箫是优良的独奏乐器,更适于合奏或伴奏。常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间器乐合奏,与古琴合奏,效果更佳。在昆曲、越剧和粤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玉屏箫是重要的乐器之一,多用于表现幽静、娴雅等场面。
尺八
尺八,因箫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也有“箫管”和“南音洞箫”之称。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早在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就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和唐初,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
盛唐时期,尺八在当时的乐制、乐府和宫廷乐舞中,一直是重要的乐器。宋代以后,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尺八的地位,以致在我国广大地区已很难见到这种古代的乐器了。它目前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离不开的乐器。尺八的形状和箫相近,但管身较箫短而粗,取其竹子的根部制成,全长60厘米左右,吹呐径2厘米。选材和制作都十分考究。选材多采用石竹、观音竹和茉莉花竹,从齐土的地方切下,将竹节挖通无底,管体长一尺八寸,上端内径六分。
吹口最为重要,做成斜面月牙形,正面有5个按音孔,背面有1个按音孔。有的尺八设一膜孔,位置在吹口与正面音孔之间。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箫大。发声原理也是通过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由于嘴唇在吹口的角度和吹气的力度不同,以及手指按孔的变化,而使发出的音响和音高有别。尺八的音色圆润、柔美、深沉而含蓄,并略带凄凉之感。
尺八在1300多年前就已东传日本。从隋高祖开皇20年(600年)起,正值日本圣德太子之时,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往中国,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尺八和许多中国乐器,随日本归国使流传东瀛。日本现在使用的尺八,已不限长短了,一般多为3节(竹节)5孔(前4后1),不设膜孔。可用于独奏、重奏或参加乐队合奏,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一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琴等合作。
二孔箫
二孔箫是佤族吹奏乐器,佤语称“蔚”、“嗯就”。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为佤族古老的民间乐器。竹制,竖吹。管身下端带竹节,在近竹节处开有两个按音孔,上端开三角形或方形吹口。吹奏时,下唇堵住管口,两唇并拢吹气发音。两手食指各按一孔,除筒音、按孔音外,还能吹奏泛音,也可用人声与乐器结合发音,有时人声与乐器发同音,有时乐器演奏高音(泛音),口哼低音,有合音效果。二孔箫音色低沉,情调悲切,多由女子吹奏。
三月箫
三月箫是阿昌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盈江、梁河等县。阿昌语称作“泼勒咸罕”。“泼勒”是箫,“咸罕”是春天树上的嫩叶。一般是春二、三月开始吹奏,到农忙栽插之际,就不再吹了,故名“三名箫”。三月箫以竹制作,长约20厘米,两端吹口,上端四分之一处留一竹节,竹节侧开一椭圆形发音孔,发音孔正中刚好是竹节横隔处,横隔向外方向削一小口,让气流刚刚能通过。有七个按音孔(前6后1)。音域有一个半八度。用蜂蜡做成片状,贴在发音孔上方,以调整发音孔大小(调整音准),控制气流的大小和音色变化。吹奏时下唇盖住吹口大部,仅留一小空隙进入气流。多用循环换气法。音色清亮,多为男青年在野外吹奏。
四孔箫
四孔箫佤族吹奏乐器,佤语称“力西”。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40厘米。一端开三角形吹口,竖吹,管身开四个按音孔。吹法与汉族的箫相近,音色柔和,多在青年人的爱情生活中使用。
瑟箫
瑟箫傣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思茅地区孟连县。竹制,全长约25厘米,一端为吹口,竖吹。正面开五个按音孔,一、三、五孔稍大,其余两孔较大。背面距吹口9厘米处的竹节下开一按音孔。吹奏时,食指常在音孔上快速抹动,形成装饰音。发音高亢响亮,常用于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