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自古有之,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会有管理。管理学是从管理实践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由一系列的管理思想、理论、原则、职能和管理组织、制度、手段、方法等组成的科学体系。它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的科学,它具有软科学的全部特征。研究这门科学,是为了探索并有效地运用管理活动规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加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和管理分类
管理的概念
管理,单从字面上解释,管是主其事,理是治其事。管理是管辖、治理、控制的意思。管辖主要指具有的权限;治理是在规定的权限内行使职权;控制是使管理客体的活动符合指定的要求。
管理一词英文是“Manage”,它是从意大利文“Maneggiare”和法文“Manage”演变而来的。原意是训练和驾驭马匹。经过长久发展变化,管理,这一范畴具有多样性,“Management”,一般与经营相联系,用于企业管理,而“Government”,则称为行政管理。此外,“Control”,也含有管理的意思,如教育局对学校的管理。凡表示主体(如管理系统)为保持客体(被管理系统)的稳定性、组织性和为调节客体活动而作用于客体的地方,都可使用“管理”这一范畴。
管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人需要管理,物需要管理,事需要管理。在人类社会,管理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总之,管理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群体活动、群体劳动的客观要求。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吃,其原因是缺少必要的管理。对此,马克思说得非常明确,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367页)中写道:“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人类社会的任何事情都充分说明:有无管理和管理的科学与否,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引用了拿破仑的下述一段话:“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法国兵由于组织纪律性强,虽然马木留克兵单个善于格斗,但人数一多,马木留克兵就吃败仗。这其中,法国兵营中的军事管理、军事指挥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管理越来越重要。一个现代企业,规模庞大、因素众多、结构复杂、信息量大、联系广泛、动态多变、功能综合,试想,如果不进行科学管理,这个企业怎么能正常运转、正常经营、正常发挥作用呢?还是在20年前,美国组织并实施了规模庞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它发射的火箭“土星——5号”有560万个零部件,光飞船就有300万个零部件。先后参加这项计划的研制人员有400万,最多一次就动员了42万人,200多家公司,120所大学、科研机构,奋战8年,用去300亿美元,终于获得成功。其总负责人韦伯博士说:“我们没有使用一项别人没有的技术,我们的技术就是科学的组织管理。”因此,有人作出这样的结论:没有科学管理,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的任何一项重大成就。
上面,主要从外延上对管理进行了简要说明,但从内涵上如何对管理下定义,众说纷纭,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管理就是借他人之力把事情办好。”这是美国管理理论家玛丽·佛烈特的定义。简单的一句话包括了四个要素:(1)管理者;(2)被管理者(他人);(3)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借他人之力去办事;(4)管理必须有目标,即把事情办好。类似佛烈特的定义还有:“管理是通过他人把事情办好的一种技能、艺术”、“管理是经由他人的力量而实现目标”。
美国管理学家西里尔·奥唐奈提出:“管理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他还直接了当地说:“管理是第二生产力。”这种说法表明:管理是一种“无形资源”,是一种“增效因素”。人们常说,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财富,就体现了奥唐奈前句的意思。有人列了如下一个公式:生产力一(劳动力+劳动资料+生产对象+科学技术)×科学管理。这个公式把管理这一要素看得十分重要,发展了奥唐奈后一句的意思。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为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就是决策”。对西方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社会来说,这个定义显然不是武断的。据美国有人对1千余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询问,提出如下三个问题:你一天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花时间最多的是什么?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几乎不约而同地回答就是两个字:决策。在竞争失败的企业中,他们总结教训,一般也是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
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哈罗德·孔茨把管理看做是一种“技术”,他说:“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团体中通过别人,并同别人一道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技能;在正式组织团体中创造一种环境,使得人们能为达到团体目标,作为个人而又互相协作地完成工作的技能;消除完成工作的障碍的技能;使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最大化的技能。”
邬凤祥主编《大众管理学》对管理的含义作了如下表述:“为组织制订目标,应用组织的各种要素,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作者并解释说:这个含义表明管理是贯穿于从为组织制订目标到实现目标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发展的,管理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
对管理这一概念理解,不少人从管理要素上去阐述:
1.管理就是组织。有人把它称为“一要素论”。
2.管理就是搞好计划、管制这两件事。这称为管理的“二要素论”。
3.管理就是做好计划、组织和管制三件事;或者说,管理可以分为计划、执行、考查三部曲。这称为管理的“三要素论”。
4.管理是做好计划、组织、控制、激励这四件事;有的说做好计划、协调、控制、激励四件事。这称为管理的“四要素论”。
5.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有的说管理分为计划、组织、控制、用人和激励,这称为管理的“五要素论”。
6.管理是搞好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决策和创新,这称为管理“六要素论”。
7.管理需要搞好计划、组织、用人、领导、协调、报告、预算等七件事,这称为管理的“七要素论”。
8.管理可分为预测和计划、组织与指挥、监督与控制、教育与激励、挖潜与创新,这叫做管理的“十要素论”。
在上述各种说法中,影响最大、最具有权威性的是科学管理创始人之一,法国的H·法约尔提出的“五要素论”。他在本世纪初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对管理的定义做了如下阐述: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
“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对管理这个概念的表述还有许多,光作者本人积累的卡片中,就不少于60种,有的说,管理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而不断进行的一系列有意识、有组织的协调活动;有的说,管理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使之呈现一种新的状态的过程;还有的说,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使组织成员投入最少量的时间、精力、资金和物资实现组织目标。一句话,管理活动的实质是追求效率。
上述管理的种种定义,不能说哪一种是绝对正确而哪一种是绝对错误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管理学者,往往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或对管理的某一方面有所侧重、有所强调。在这里,笔者也想根据我国的情况,对管理的含义提出下列见解,愿与读者探讨:
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遵循事物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必要的管理手段,采取科学的方法、程序,对管理的客体系统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使系统产生组合、放大效应,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上述定义包括下面的八个要素:一是管理主体,如管理人员、管理机关、管理群体(委员会、领导班子);二是管理的指导思想,即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还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法规、政策,因国家法规、政策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要求;三是管理的手段,如笔、纸、计算机、检测仪器、录音机、录像机及其它管理手段等;四是管理的方法、方式及管理程序,采取的方法是否科学对管理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五是管理的客体,包括被管理的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资金、时间、技术及信息等要素,其中信息又有:数据、资料、规章、制度、情报、消息、观念等;六是管理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七是管理的任务,使管理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充分发挥系统内各种要素的作用,并通过管理使系统发挥组合、放大作用,即1+1>2的作用;八是管理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发展的,通过一次“管理周期”,管理水平就得到一次提高。
管理的分类
对管理进行分类,是为了从外延上对管理的概貌有个了解。如何分类,从不同角度划分,就有不同的类别。
(一)按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分为:古代管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
(二)按管理特征(方式)划分有以下两种:
1.硬性指令型的开环管理。
2.反馈信息型的闭环管理
(三)按物质生产部门的管理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管理划分,前者如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部门的经济管理及其企业管理等;后者如文化艺术管理、军事管理、学校管理、图书管理、体育运动管理等。
(四)按管理的对象划分,如对人的管理有干部管理、职工管理、劳动管理、学生管理等;对财的管理有财务管理、财政管理、信贷管理、货币管理等;对物的管理有物资管理、机器设备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房地产管理等。
(五)按管理的领域划分,有以下两种:
1.宏观管理(也称大管理);(1)广义的社会管理,包括法治管理、行政管理、军事管理、政党和社会组织管理、狭义社会管理(如环保、城建、治安、福利、人口等)。(2)经济管理,包括国家经济决策部门管理,如中央部委各经济执行部门管理,国家级公司、各经济信息、研究部门管理。(3)科技信息管理,包括科教文管理、信息媒介管理等。
2.微观管理(也称小管理):(1)基层经济单位管理,如企业管理;(2)社会基层事业单位管理,如学校管理;(3)其它社会基层实体的管理,如家庭管理。
(六)按管理的职能划分,有计划、组织、规程、指挥、协调、监督、控制等管理。
(七)按管理的手段分,有借助传统工具并靠经验判断的传统管理和利用计算机、先进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管理。
(八)按管理的精确度划分,有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
(九)按管理的层次划分,有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高层管理偏重于政策的决定,全盘的规划与领导,有效的辅助指挥及命令的贯彻;中层管理偏重于单位主管业务上的策划、执行、检查以及与其它单位的协调;基层管理偏重于实际工作的执行,工作时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实施的技术和行动等。
(第二节)管理学及其特点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的客体是人类社会的管理领域及其管理活动,研究的重点是管理领域中特殊的矛盾。因此,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的管理关系及管理规律的科学。
所谓关系,是指客观事物间相互既对立又统一的状态。在管理领域有以下几种基本的管理关系:
(一)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关系。管理主体包括各级管理人员、管理机关及管理群体(委员会、领导班子等);管理客体即被管理者,如劳动者、劳动集体、物质资料、资金、时间、空间、技术、信息等。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往往是相对的,一个车间主任对本车间职工来说,处于管理主体地位,但对厂长来说,他又是一个被管理者。一个工人对班长、车间主任、厂长来说,他是被管理者,而对他使用的机器来说,又是管理主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是企业和国家的主人,工人又是企业财产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主体。
(二)管理的隶属关系。如中央、省、县、乡、村之间是隶属关系;工厂对车间、班组是隶属关系。
(三)管理的协作关系。如各个部门之间、各个企业之间、一个单位内的各个工种、岗位之间的协作关系。银行向企业贷款,企业向银行支付利息,甲企业向乙企业供料,乙企业向丙企业供应产品,这都是协作关系。
(四)管理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就一个企业来说,如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领导班子内各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工作人员之间,在同一部门而不同岗位职工之间的关系,等等。
(五)管理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如国家人口生育与物质财富增长的关系,一个工厂职工人数与厂房、机器设备的关系、与生产产品数量的关系等。
(六)管理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比例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等等。
正确处理管理活动中的各种管理关系,是管理学及各专业管理学的重要任务。一个管理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应对自己处理的大量而繁杂的管理事务,能理出一些基本而又经常出现的管理关系,并能总结出合理处理这些关系的成功的原则、经验、办法。
这些成功的原则、经验、办法,也就是这位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动中找到了管理的规律。其实,任何管理活动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的一般规律,它反映管理活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首先,管理的一般规律是从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它们客观地存在于一切管理活动之中,并在管理的各个阶段及全过程起作用。因此,管理规律具有普遍性,无视一般管理规律的存在必定受其惩罚。其次,管理的一般规律还具有必然性。尽管管理活动千变万化,管理过程复杂多样,但只要存在一定的条件,管理的一般规律就必定发生作用。管理规律的必然性代表着管理活动中一种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出现的趋势。这种必然性决定了我们的管理活动必须符合管理一般规律的要求,否则必将遭受挫折。
管理活动究竟有哪些一般或基本的规律,人们正在探索。顾源达主编的《现代管理哲学》提出了以下三个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