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1814100000045

第45章 决策与计划(4)

控制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控制图,如生产进度控制图、网络图。可以用单据、卡片进行控制,如限制领料单、发料单、支出卡、传票卡(看板制)等。也可以用仪表进行控制,如自动计量、测试、工业电视等。也可用工位器具进行控制,如按一定箱、盒、盘,进行定量计数发领物资等。(第七节)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组织内所有管理人员乃至每一成员共同制定目标、共同实施目标的新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也称目标管理制度(Management by objecive),简称MBO,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和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成为行为科学)为基础而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其中心内容是让管理人员与职工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在执行过程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去完成所分管的工作目标;工作目标完成后,根据完成情况给以适当奖励,借以激发他们为完成更高的工作目标而努力。这一制度,首先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杜拉克于1954年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新的管理方法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曾风靡于包括日本在内的整个西方世界。并取得好的效果。

目标管理中的“目标”与传统的目标概念有所不同。前者包括:达到目标的程度、达到目标的期限、完成目标的体系和目标成果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目标,要随条件变化进行修订或制订新目标。后者则是指要达到的目的。

目标管理曾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它之所以得到广泛地推广,是因为:1.它是系统观念的应用,企业各部门及职工个人的分目标拟订是为企业总目标服务的;对其工作的评价也必须以实现企业总目标的程度为依据。2.它是参与管理的应用,对于工作目标及实现的方法,每一工作人员都有亲自参与研讨的机会。3.它是授权管理的应用,推行目标管理必须实行分级授权,采用成果评价的工作方法,每一部门及个人不仅都有自己的分目标,并且负有盈亏的责任。4.它是合作协调整体观念的应用,现代管理十分强调整体观念,目标管理是一种组织的行为,只有在共同了解、合作及协调的情况下,总目标才能实现。5.它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观念的应用,在实施过程需要检查时,可先由自己评价个人目标实现的程度,并提出工作改进的意见。

目标管理的过程

(一)目标的制定。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必须制订企业目标。为了使全体职工的力量集中到企业目标上来,各部门、每个职工都要制定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分目标,这样就形成一个以企业目标为中心的完整的目标体系。总目标由总方针、定量目标和保证措施等三部分组成。然后是总目标的展开,先是上级宣布目标,再是下级各级单位和人员制定分目标,最后,上下级间充分协商,经过调整取得一致意见后,形成一个平衡、协调、力量集中的企业目标体系。制定目标注意以下几点:1.目标分解与落实要同经济责任制的落实结合起来,越往下,定量目标和保证措施应越具体,责任应越明确。2.各部门、各岗位要选准实现上级目标的关键点。3.下级目标的高度要适当,既有挑战性又要实事求是,应以略高于本人能力并经努力能够达到为准。4.定量目标不宜过多。目标如果不分主次、“全面开花”,就会使下级的力量分散、顾此失彼。5.目标管理的循环周期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二)目标的执行。上级根据下级部门或职工分管的目标,授予他们支配人、财、物及对外交涉等相应的权力,以便下级可自主地处理问题。同时,加强领导和管理,如经常进行意见交流,给予必要的指导等。至于下级采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目标,则听其自行选择。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才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证所有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成果的评价。评价的方法,一是自我评价,即由职工个人或部门本身对照目标要求和实际工作成绩,自我努力程度,尽量使成绩定量化,可用打分方法评定甲、乙、丙等级,并总结经验教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二是民主评价,这是个人之间及部门之间的评价方法,它不但可以横向比较目标成果的优势,而且还可起到经验交流、加强沟通的作用。三是领导评价,上级通过个别协商或召集座谈会的形式,对下级评价活动进行指导,使之能恰如其分地评价个人成果。在指导时,能采取启发与引导的方式,例如,上级可用“我是这样想的,你的意见如何”等婉转的口吻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使下级充分陈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做,即使当执行者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评价有偏差时,也能够愉快地接受上级的看法。最后在充分协商、研究的基础上,公正客观地做出评价。

在评定中要考虑以下三条基本因素:1.实现目标程度,即把实际成绩与目标值相比较,用百分数来表示。2.目标本身的困难程度和复杂程度,各个部门、各个职工的目标难度是不同的,因而“难度”是按人、按部门分别评定的。3.评定努力程度,如当出现不利条件时,经过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程度。这些,应在评价时予以考虑。

(四)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惩。奖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这有利于促进职工进一步发挥其积极性。

(五)制定新目标。成果评定工作完毕,则目标管理的循环周期即告结束。紧接着又开始了下一个循环周期。每经过一个周期,管理水平就应提高一步。

1978年以来,我国许多企业把目标管理与经济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第八节)管理者的战略意识

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现代管理者或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战略问题,必须具有强烈的战略意识。

战略与战略意识

战略一词,起源于军事科学,它是同“战术”、“策略”相对而言。如果说战略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全局性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任务,策略则是指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战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策略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战略和策略的区分是相对的,一定范围内的战略任务,在另一范围内可能是策略任务,反之亦然。但在同一个范围内,战略与策略之间的区别又是确定的。现在,战略泛指一切重大的带全局性、长远性、规律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战略问题是普遍的,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单位、村庄都有战略问题。

战略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战略问题的反映,它表现人们对战略问题的重视和敏感的程度,是人们自觉地捕捉、谋划、解决战略问题的一种能力。战略意识有以下特点:1.战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们在实践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战略问题。人们在解决战略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战略问题的反映——战略意识。2.战略意识具有自觉性,是人自觉到的、意识到的一种心理活动。战略意识所包括的战略眼光、战略观点、战略思想、战略谋划、战略意图、战略构思、战略规划和人们对战略问题的有意识观察,以及人们实现战略的意向、意志等,无不具有自觉的性质。3.战略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意识。它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的突出表现。战略意识是人们捕捉战略问题的一种能力。4.战略意识具有超前性,它可以帮助我们由近知远,科学地预见未来,从而走在时间的前面。5.战略意识实质是一种思想,它着眼于整体效能和长远利益。6.战略意识是人们谋划战略的一种能力,这其中包括战略思维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确定战略方针、战略计划、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必须具有筹划谋策能力。

发展战略的要素构成

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大系统(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为实现其全面发展,在分析和把握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及变化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规划。发展战略的本质着眼于系统整体的发展,并力求达到预定的发展的目标。由于战略关系到系统发展的方向、目标以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方向和如何运用,因而是攸关事业成败的大问题。研究与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对于现代管理极为重要,它有利于提高管理的目的性,可以增强管理系统的活力,可以促进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管理学者崔援民认为发展战略由以下因素构成:

(一)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战略思想是指对一个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整体发展的科学概括。战略方针是贯彻战略发展始终,主导战略部署方面的指导原则。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都是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但前者是理论观念形态,后者则是遵循的一般原则,战略方针是战略思想的体现,战略思想又受战略方针的制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战略目标是一定历史时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和预期结果。它是人们所期待和追求的目的在时空上的标志。它具有总体性、长期性、稳定性、协调性等特点。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措施等都是以战略目标为中心展开的。战略目标可通过定性表达,如系统整体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也可通过定量表达,如该阶段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战略重点是指实现战略目标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它包括影响和决定系统整体发展的部分、环节和因素。由于发展战略的层次性、多级性,也决定了战略重点的层次性、多级性。

(三)战略任务和战略手段。战略任务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工作内容或根本任务。它不仅是有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功利性特点,而且具有贯通性、广延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战略手段主要指实现战略目标和完成战略任务的工具和方法,不仅包括机器、设备,而且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

(四)战略对策与战略措施。战略对策指针对如何实现战略目标而制定的策略和办法。战略对策是一个体系,它比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所涉及的问题更具体更复杂。战略措施是落实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实施办法和行动细则,它具有可行性、可靠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在战略目标正确的前提下,精心选择和调整战略措施是整个发展战略成败的关键。

(五)战略步骤和战略规划。战略步骤是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而规定的先后衔接的程序和阶段。一个大的战略时期,少则十年,多则半个世纪,要达到长远的目标,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若干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战略目标。战略规划是发展战略的各要素的展开,是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没有发展规划的战略是空洞的战略。

增强管理者的战略意识

古语说得好,“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古今中外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战略的极端重要性。诸葛亮的“隆中对”,使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朱升献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主张,使朱元璋得于建立大明朝。李自成的功败垂成,太平天国的兴而复亡,除了历史的阶级的政治的原因外,岂不都失于战略之误。处于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管理者更应具有强烈的战略意识。这是因为,第一,战略问题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重要性;第二,我们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面临着科学、技术、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第三,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身肩责任十分重大,一要统领全局,二要引导众人走向胜利和未来。

如何增强战略意识呢?一要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二要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三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克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四要克服小生产的传统心理习惯,要有宏大的革命气魄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五要改革领导体制和干部管理制度,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六要从封闭走向开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战略并不是最高决策者的“专利”,各部门或中下层的管理人员的战略意识如何,同样对整个管理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作用。自古以来,战略见解的正确与否,价值如何,不取决于职位高低。当年韩信初投刘邦时,不过是个小小的执戟官。他对楚汉战争全局的战略分析和赢得胜利的战略设想,使刘邦赞叹不已,旋即被拜为大将。韩信受命后,领军百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汉朝开国元勋,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