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选择了这10个人
182700000012

第12章 草根丞相

第3章 陈平——常出奇计,振国之患

第3章第1节 草根丞相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很多人都熟知汉初三杰,萧何、张良和韩信,他们三人光芒四射,使刘邦内有能相,外有大将,这都是他得天下所依赖的人力资源。而在刘邦足以受用的人才库存里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物,他就是陈平,他和“三杰”都是汉高祖刘邦智囊团中的顶尖人物。现在后人最乐谈的除了他的奇计,就是他的带有“八卦”性质的“私生活”了。其中颇有争议,看法不一,姑且抛开不论,就他的才能来说,不在三杰之下。秦末乱世,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入选司马迁“世家”系列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

如果把他们四人做个比较,陈平和萧何有相似之处,他们担任丞相,脑瓜精明,可担大任,但萧何没有陈平那么多的“心机”;陈平与张良一样信奉黄老之道,但陈平远没有张良的仁道与洒脱;陈平比起韩信,谈不上什么英雄气魄和震撼雄威。但把陈平的综合实力叠加起来,一点也不比他们三人逊色。他出身普通农民家庭,一步步追随刘邦赢得天下,在众多危险关头,屡施妙计,帮刘邦化险为夷,最终位及丞相,久居朝堂而地位依旧。

这点上,“三杰”无法和陈平相提并论。韩信最终走了兔死狗烹的老路;萧何为免刘邦诛杀,自毁名节,锒铛入狱后,再难有作为;张良为避免落个不好的下场选择隐居,修身闲游;只有陈平历尽三朝而荣耀始终。司马迁给陈平的评语是: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陈平是个对汉室有过大功劳的人,而且一生没有遭到过起落,对于汉室来说,陈平是极佳的辅政人选,难怪司马迁还说他一生“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良禽择木而栖

陈平并不是一开始就跟刘邦混,跟刘邦之前,他曾事主二人,分别是魏王、项羽,都没能施展智谋,得到重用,这不是陈平的问题,是主明不明、善不善用人的问题。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的帐下,作用有天壤之别,在这里说不定是小瘪三,到了那里就被奉为座上宾,在张三家被看成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在李四家就是高层决策者。可以说陈平在投靠刘邦之前是良禽择木的过程。从后来的卓越表现看,陈平的脑袋确实比常人多一根筋,但这根筋在刘邦手下才得到了彻底的发挥。陈平评价自己是个阴谋家,有些自我调侃的意思。他的谋略,刘邦看到了,并最大化提供给他施展的舞台。因此,陈平从转投刘邦初期的受人质疑到进入汉室智囊用了很短的时间,在刘邦手下迅速蹿红。

谈到陈平,有一则故事经常被人提起:小时候,有一年,正逢社祭,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却感慨地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我们不用马后炮的方式去解读故事本身,来个诗朗诵式的夸赞,说他从小就具有宰相的潜质。客观地分析,事情本身说明了一点,陈平小时候有志向,志向还不小,至于切肉的水平高,顶多说是有当屠夫或厨师的希望,其余的都是联想过多。

陈平出身农民阶层,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草根一个。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可他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陈平的哥哥见陈平爱交游,便承担了家中的全部劳动,使陈平有时间出外游学。这样看来,陈平算是个好学青年,但关于其他方面诟病不少。

陈平,年轻的时候“姿态甚美”,帅哥一个,却带有点小混混的气派,而且他的私人问题严重,传说和他嫂子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样一来,陈平的名声就很坏,到了年纪还娶不到老婆,富人自然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就是穷人家的,稍稍有些姿色的也不肯,少数几个肯的,多半是歪瓜劣枣。最后,他娶了连“剋”五个丈夫的富家女。

毕竟人都有缺点,谁也不可能生出来就是个完美坯子。但陈平个人能力出众,是个用得上的人物。刘邦看人就这么实用,在项羽眼里的“盗嫂”陈平,在他看来绝对是个难得的谋臣。

在找项羽之前,陈平本来在魏王手下干活,干了一阵子,魏王受谗,陈平投奔了项羽。住了一段时间后,陈平很郁闷,项羽独断专行,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也让他觉得没有前途。再说范增在那儿,他是项羽的“亚父”,根本轮不到他出主意。范增的主意,项羽尚且不听,更别说陈平了。所以他有力没处使,决定去投奔一个会听别人意见的人,好一展他的本事。

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了刘邦没有看错人,没有陈平,刘邦不知道要死多少回。陈平没有投错主,刘邦帐下的陈平像鱼入汪洋,给他展示的空间,他便一发不可收拾。

廉价的智谋

陈平一辈子用计无数,给刘邦和自己化解了不少危险。脑袋瓜一转,似乎计策就能信手拈来,别人想得头晕也没辙的难题摆到他面前,只是小菜一碟。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觉得自己成了受气包,说不定哪天小命不保,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挂印封金,偷偷地走了。他想起在汉王手下的魏无知是自己的老朋友,不如也去投奔刘邦。

他投刘的时候,有一次渡河不小心上了一艘黑船,就是找你问“要钱或要命”的那种。陈平当然不会像宋江那样束手待毙,但也不极端地进行武力反抗。他先是趁船主不注意把身上的钱财丢入水中,然后主动提出帮船主划船,划了一会儿,借口浑身大汗脱下自己的衣裳,赤条条地坐在船上,当然顺便把自己的破剑放在手边。船主见他衣服时髦,但着实没有任何钱财可抢,何况他还带有武器,这个便宜不好得手而且还带有危险性,还是把他渡过去算了。

大事都能得心应手,小事更难不倒陈平了。类似陈平这种在道德上存在争议,但才高八斗的人物,也只有刘邦能看得上,认真地当一回事用。因为他的标准不是任人唯贤,而是唯才是举。陈平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才来的一个道德上有瑕疵的臭小子就得到这么好的待遇,资历老的看不下去了,他们在刘邦面前说陈平品行不端,贪图贿赂,认为这种人不能信任重用。

老将们这么一说,刘邦不得不引起重视,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给魏王打工,后来离开魏王投奔楚霸王,现在又来倚靠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刘邦都怀疑了,陈平该如何为自己解围?他的回答很妙:“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给魏王当手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上司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起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马上辞职回家。”寥寥数语,不无道理。小方面,他保住了自己的饭碗,没有被刘邦扫地出门;大方面,他道明了各方的政治优劣,话中有话,间接地拍了刘邦一个既响又客观的马屁。他承认了收受贿赂,剥光自己任刘邦处置。

一席话说得刘邦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并重重地赏赐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非有智谋者难有陈平出色的临场表现,他又一次成功地解救了自己,从此之后,他完全放开了手脚,在刘邦帐下大干了一场。

送给刘邦的大礼

公元前209年,烽烟四起。英雄人物想踩着时势,登上历史舞台,来一场漂漂亮亮的演出,留名史册。这是理想,最现实的是揭竿而起,为填饱肚子,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打倒皇帝,自己也混个皇帝当。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最后遭到失败,但给后来者提供了蓝本,也为一些志在改变现状的有识之士创造了平台。各地草莽英雄争相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探出了头,谁生谁死、是非成败难以知晓。今天刚隆重宣布造反,明天葬身山野都有可能。哪个揭竿而起的英雄向处于犹豫抉择中的你送来请柬,你忍不住诱惑跟了他,显得不太明智。侍奉他就是跟定了他,和嫁人的女孩子一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选择一个有前途的主子,好好发挥积攒了一身的能量显得很重要。陈平择主基本是在这段时间拉开帷幕。当时,魏咎被立为魏王,即陈平的第一个主子。陈平不久辞别父老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士。项羽不买陈平的账,他也满心郁闷。直到鸿门宴,他才看到了自己一身才能的希望。

刘邦在鸿门宴上的一系列表现,虽然看起来很被动,但相比项羽的固执、不变通,刘邦的善于用人触动了陈平敏感的神经。才华横溢的陈平陷入了“身在楚营心在汉”的矛盾之中,这一点刘邦心领神会。两个人处于暧昧的政治关系中,彼此心照不宣。正在这时,刘邦被项羽软禁在咸阳。刘邦问计于张良,可张良也身陷敌营,一筹莫展。这时,他们想到了陈平,张良决定试试,暗中去找陈平。

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张良毫不讳言来访的意图,陈平这样答复:“要从项羽身边救出刘邦,首先要调虎离山,必须支开范增,有他在身边,事情就不好办。”陈平请项羽给楚怀王上义帝的尊号,送他到郴州去养老,这样项羽就可以此号召天下了。陈平的话正合项羽的意。

不久,范增上朝见项羽,项羽对范增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还把陈平的话重复了一遍,说是自己的看法。范增立即附和说:“大王,这事儿还真得解决,宜快不宜迟。而且,这事儿还就得我去。”但范增毕竟也是谋士,不会盲目行事,临行前向项羽提出三“不行”,第一件就是不能让刘邦回到汉中,项羽点头,范增才走。范增后脚刚出,陈平就趁着早朝奏上一本:“现在刚安定下来,必须节约。诸侯们聚集咸阳,每路兵马都不下四万人,军粮的负担极重,若不赶快让诸侯们回国,恐怕老百姓就负担不起了。”

项羽一听,吃了一惊,马上传旨:天下诸侯,路远的给十天期限,路近的给五天期限,在限期内做好回国的准备;唯有刘邦留在咸阳,陪王伴驾。项羽也不是便宜的主,扣住刘邦,在陈平的意料中。他趁各路诸侯返国的机会,让张良使用声东击西的计策。于是,刘邦依张良之意上表,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县。

项羽犹疑不决,张良和陈平唱起了双簧。张良先说:“不能叫刘邦回乡取家眷,不然他也许就在沛县称王了。您不如派遣他带着残兵败将回汉中去,再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好教他规规矩矩做人。”

陈平乘机上奏:“陛下都把刘邦封为汉王了,也已经布告天下,臣民共知,却不让他上任,恐怕不足以取信天下吧。人家也许会说,陛下一登位便说谎,那以后发个命令,大家都不听话了。不如听张良的话,把刘邦的眷属当人质,留在咸阳,遣他回汉中去,这样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约束刘邦,不是两全其美吗?”

项羽想了很久,同意了。陈平出手相救,刘邦回营后立即拔寨起程。声东击西的计策不仅保住了刘邦的性命,更为刘邦日后东山再起赢得了良机。如果不是倾向于刘邦,作为项羽的手下,陈平不会就这么送刘邦一个大礼,对于项羽这可是放虎归山的危险生意。但陈平和刘邦的眉来眼去让他成为刘邦变相逃脱的幕后主谋。在刘邦那里,他是否欣赏陈平还不得而知,但至少陈平在他心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