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182900000013

第13章 (十二) 商 鞅 变 法

(十二)商 鞅 变 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姓公孙,名鞅,卫国(国都濮阳)国君之妾所生。因他是卫国人

,又名卫鞅;后被封于商,故名商鞅。在秦国当丞相十年,极力变法,成绩卓著,是我国古

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商鞅曾受李悝、吴起等人的思想影响,从小就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治国之道,立志改革。他

曾在魏相公叔痤府上做家臣。公叔痤病危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继任魏相,并建议,若不

用商鞅就杀之,决不能让其离开魏国, 否则将会误魏江山。魏王把此话当成病重呓语,未

予采纳,不予重用。后来,商鞅离魏去秦。

秦孝公接见了他,商鞅就向他说明自己的治国道理。

一开始,孝公对他所说的内容一点也不感兴趣,商鞅走了,孝公就埋怨介绍商鞅的人,后来

,商鞅又去向孝公说了治国的道理,秦孝公仍然提不起精神。但是后来商鞅给秦孝公谈以法

治理国家,一下说到他的心坎里,他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

都不觉得疲劳。

孝公为商鞅所说动,决定在国家实行变法,改变原来的法令,推行商鞅颁布的新法令,任命

商鞅为国家的重要官员。

要改革就要触及到各种利益,这次变法首先触动的就是那些富人和一些达官贵人,有许多大

臣就在孝公的面前进言,要他慎重对待,不要听信商鞅那一套。

秦孝公这下子真是为难了,从道理上说,他认为商鞅的变法主张都是非常有见地的,他愿意

实行;但是从感情上说,他又觉得这一变法得罪了这么多的大臣,国家就不稳定了,他又不

敢实行这种变法。

他就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听听他们的意见,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我们国家现在

的制度是祖先传下来的,祖宗的家法怎么能变呢?”

大臣杜挚说:“变法肯定会带来国家的不稳定,老百姓乱了

起来,那还了得!”实际上他们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利益。

商鞅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说现在的法是祖先留下来的,

那么哪一套法使得国家富强起来了?天下哪里有一成不变的

法,只有变法适应时势的发展,国家才能兴盛,才能成就我们的

霸业。”

秦孝公听信了商鞅的话,坚定了变法决心。 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改革旧的制度。商鞅起草改革的法令。

商鞅认为国家富强就靠农民和战士,必须禁绝淫游食之

民,使举国上下专力农耕和为国而战,这是治国

的根本要领。针对束缚和妨害生产力发展的贵族

制度和游食习俗,商鞅确立奖励耕战的方针,以

打击淫民为重点,一步一步实施改革。

第一,“修刑”,即改革刑法,取得变法的法

律保证。他改“刑不上大夫”的旧法为“法不阿

贵”、“刑无等级”,从而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地位降同普通平民。他又制定轻罪重罚法,即使

仅在街道上乱弃灰土,也要处以“黥”(在脸上

刺字)的重刑,以此加强了变法的权威,保证了

变法的贯彻实施。

第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商业、手

工业是“末业”。为了扬本抑末,商鞅规定,凡是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凡是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者,没收为官府的奴婢。商鞅的“崇本”、“抑

”政策,意在发展农业,防止商贾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使秦民专力从耕织和战争中求富。

第三,禁止大家族聚居,建立什伍连坐制。

法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

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那些养着一大群吃

闲饭的人的贵族之家显然首当其冲。同时按军事

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

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

地上,不过因此就没人到处神游了,国家直接控

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

商鞅还取消了官禄世袭的原则,重新制定了以军

功为晋级原则的二十等爵制,以奖励耕战。按照

新军功爵制,不论是谁,都须建立军功才能获得

爵位,获爵者依次定额占田,才可做官。有爵是

良民,无爵是贱民。奴隶作战勇敢,赐爵升为良

民;斩首一级,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农

奴一人。努力农业生产,向国家缴纳粮食布帛多

的,也是军功。弃农经商的,务农偷懒造成贫穷

交不出租税的,取消良民身份,罚做官奴婢。至

于宗室贵族,没有军功,同样不得赐爵占田,世

卿世禄制度被废除。这样,商鞅可以根据军功原

则和封建爵制,合法地剥夺淫民之田,奖励给有

功的人。

第四,推行县制。

商鞅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全国共建县41

个,首长由中央派任,直属国君,建立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它既加强了

对农民的统治,也增强了对贵族、淫民的打

击力量。

第五,商鞅在全国普遍地夺淫民之田,来奖

励耕战有功的新兴地主和农民,他把贵族的封疆

(大田界)、阡陌(小田界)全部打开,土地收归国

有;然后按军功爵禄重新分配,重划田界,强迫

贵族和普通农民一样平均负担国家的赋税,剥夺

了他们“不课不纳”的经济特权。为了保证赋税

平均,商鞅同时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统一了度

量衡。

商鞅

拟好新法,就要公布了。但是,怎样才能使人民

相信呢?经过一番考虑,他让手下的人把一根三

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宣布有能把它搬

到北门的,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不敢搬动。

他却接着又悬赏说:“有能搬去的,赏给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五十

金,以示信用。接着,他公布了新法。 这时候,

在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斗争更激烈了。当时

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人多至千数。太子的老师公

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他们企

图用这个办法破坏变法。商鞅说:“太子犯法,

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于是下

令把他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

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

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把捕获的700多个违

法乱纪的坏分子押到渭水边上处决。

秦国经

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

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

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

面,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秦国从

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

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

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秦孝公对商鞅愈加器重,封他为大良造,

并让他领兵去攻打魏国。当时魏国的力量已经很

弱,秦军一到,魏军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下敌人多个城池,最后

一直打到魏国的都城,将都城也攻下。

商鞅凯旋而归,秦国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到路边欢迎他,由于

商鞅功勋卓著,秦孝公就把商等15个城市封给了他。商鞅原来

不叫商鞅,叫卫鞅,因为这时他有了商的封地,他才叫商鞅。

过了几年,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及公子虔等合谋杀死商鞅。商

鞅死后,秦国的改革并未停止,封建制继续发展,并不断地得到加强。春秋战国之际,是我

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改革旧的制度,改变旧的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的上层建筑,这是时代的潮

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动荡的时代

里,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敢于蔑

视传统的势力和旧的习俗,积极投身于这场封建

制改革运动之中,并使封建制度在秦国取得胜

利,其历史功绩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商鞅变法的成功,除了客观条件之

外,在主观上有两点给我们以启示:

首先,

商鞅有创新的精神。商鞅从小就受法家思想的影

响,但他在秦国主持变法时,并不是完全照搬李

悝的主张,而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的。如耕战政策,

当时许多政治家都在各个诸侯国实行过,然而只

有秦国的效果特别显著。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

因,就是商鞅能够从秦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

出奖励军功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因

此,改革很有成效。据《史记》记载,商鞅在秦

国推行改革十年之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

其次,商鞅的斗争精神。在推

行新法过程中,商鞅也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的。但是,他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为维护封建

统治毫不动摇。历史上许多改革家之所以失败,

并不完全是因为改革的内容不符合实际,有的改

革方案甚至很实用,但一触犯权贵的利益,就不敢坚持下去,使改革成为纸上谈兵。

商鞅却能以极大的勇气推行新法,不畏权贵,不

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说,改革是有风险的,需

要有胆识与魄力。否则,改革是不会成功的。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商

鞅,把人民视为群氓,鼓吹愚民政策。同时,他

也是以最残暴的方式镇压人民,来维护封建政权的统

治。如“连坐”法是相当残酷的,它加深了

人民的痛苦,因而怨声四起。许多史书也都说,

商鞅变法对人民没有什么好处,刑法越来越多,

人民敢怒不敢言。 但是,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主要是看他在历史上的贡献。商鞅变法使

秦国富强起来,并为一百多年以后秦始皇统一中

国打下了基础,为确立和巩固封建制度做出了极

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商鞅

的历史功绩,不应以个人品德上的缺点来贬低他

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