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182900000042

第42章 (四十一) 范缜作《神灭论》

(四十一)范缜作《神灭论》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大约生于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

445年

)。范缜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那时南北分裂,北方经历了北魏、东

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政权,南朝也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范缜出生的时候,

南朝北朝都发生了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范缜的家世也处于衰落之中。他的祖辈曾做过

大官,而他的父亲范蒙却只得了一个徒有虚名而无实职的小头衔,很早就去世了。范缜从小

就依靠母亲,在家乡过着孤贫的生活。这种家境,使他看到了社会生活中许多真切情况

对他的性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平时穿着朴素,性格朴实直爽,勇敢而不畏权贵,常有

不同于世俗的独立见解。

范缜先后在齐、梁两朝做官,当时正值佛教盛行的时代。佛教认为,人的富贵贫贱都是命

注定的,是前世积善行恶的因果报应。范缜则提倡无佛,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无神论者。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印度,于秦汉时传入中国。到了东汉时期,已在皇室

中有了相当的影响。到了南北朝,由于统治者大力倡导,亲做表率,佛教备受推崇。于是,

一些忠于儒教也关心国家命运的人忧心如焚,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向佛教和信佛狂潮发起攻击

。在范缜之前,就已经有人冲了出来,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人是郭祖深和荀济。

  齐高帝、武帝、明帝都非常信佛。梁武帝曾4次舍身同泰寺,每次舍身都要用巨额金

钱。皇帝如此,士大夫自不必说。以至于齐梁以下的士大夫几乎全

体僧徒化。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大建佛寺佛塔。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大量的土地

,占有很多劳动力,逐渐形成了特殊的僧侣阶层。他们通过出租土地或奴役依附农民、经营

商业、发放高利贷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收敛财富。梁武帝时,都城建康就有佛寺500余所

、僧尼10万多人。晚唐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当时的真

实写照。

  郭祖深是襄阳人,为梁后军行参军。他见梁武帝沉溺佛教,不问朝政,就指控上书,

力劝皇帝把40岁以下僧尼全部还俗。梁武帝虽不满,但念及他是忠心上谏,没有关他反而

升了他的官。

  另一位士子荀济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原和武帝是布衣之交,但关系不好。当时他

了一篇讨佛的檄文,矛头直指武帝,言语尖涩,惹得武帝大怒,准备将他处死。荀济闻风而

逃,最终客死他乡。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范缜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

还在南齐时,范缜对佛教因果关系就曾经进行过一次有名的辩论。当时,竟陵王萧子

醉心佛教,经常与宾客谈论因果关系。惟范缜大唱反调,坚持世上无佛。有一次,竟陵王萧

子良问范缜:“你不相信因果报应,可是人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呢?”范缜回答说:

“人生好比树上开的花,遇到风花瓣便会随风飘落,自然就会有的越过窗户落在席垫之上,

有的则翻过篱墙落入粪秽之中。落在席垫上的人,就如殿下你,落入粪秽之中的人就是我呀

。人的贵贱际遇虽然各不相同,但哪里有什么因果。”范缜的回答使竟陵王在众多宾客面前

无言以对。

梁建国后,梁武帝萧衍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范缜大力宣称无佛惹怒了梁武帝,梁武帝

动王公大臣60余人写了75篇文章围攻范缜。范缜勇敢地接受了挑战,用自设宾主的问答体裁

,写出著名的《神灭论》。

《神灭论》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形神相即”、“形质神用”。

首先在形神关系问题上,范缜抓住了“即”与“异”的对立。“异”是指“分离”

佛教教徒讲“形神相异”、“形神非一”,称人的灵魂可以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人死以后

亡而“神游”,精神(魂魄)跑到佛国或依附于别的形体,灵魂、精神就成为三世轮回的主

体、因果报应的对象,所以强调形神分离,是佛教徒论证“神不灭”的主要根据。对此,范

缜提出“形神相即”,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即”,义谓“接近”、哲学上则有“结合”、“涵蕴”、“渗透”等含意。“形神相即”

,就强调了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所谓“形神不二”,形神“名殊而体一”,把形神看成同

一实体的两个方面.同时范缜又断言“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肯定了精神必依附于形体

而存在,随形体灭亡而灭亡,较彻底地克服形神平行、形神二元的缺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

形神一元论。

其次,范缜提出“形质神用”的命题,用质用统一的观点说明形神一元论,进一步深化了

形神关系的考察。范缜认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

神,不得相异也”。肯定了形体是物质性的实体,神是由形体派生的作用,认为神之作用是

依存于物质性的形体才能发挥。他还用刀刃与锋利的关系阐发“形质神用”的命题。认为神

用之对于形质,犹如锋利之对于刀刃;锋利依附于刀刃而存在,两者异名而体一;同样,神用

离不开行质,精神只能依存于形体,而形亡必然神灭。

 在《神灭论》的最后,范缜又剖析了信佛者的心理,指出他们利用佛教祸害国民的

径,说明自己写作的目的: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

溺,夫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神,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者何?

  《神灭论》一出,朝野震动,尤其是梁武帝。这个以佛教“惟佛道为正道”的皇帝

常恼火。他不仅亲自写了《敕答臣下神灭论》以攻击范缜“违经背亲、言语可息”,还下令

让王公贵族64人连续发表反驳《神灭论》的文章75篇。竟陵王萧子良还召集僧众集体向

范缜发难,但都不能使范缜屈服。这当中有一位叫王琰的士大夫讥讽范缜:“哎呀,范先生

,你竟连自己的祖先神灵都不知道在哪里吗?”企图以“不孝”来封范缜的口。但范缜反唇

相讥:“哎呀,王先生,你既然知道祖先的神灵在哪里,又那么孝顺,为何不去自杀孝敬先

人呢?”

萧子良怕范缜的影响太大,会动摇大家对佛教的信仰。隔了几天,他派了一个亲信王融

去劝说范缜,说:“宰相是十分赏识有才能的人的。像你这样有才干的人,要做个中书郎

还不容易!何苦一定要去发表这样违背潮流的议论呢。我真替你可惜。我看你还是把那篇背

时文章收回了吧。”

范缜听了,仰起头哈哈大笑,说:“我范缜如果放弃自己的观点去求官,那么要做更大的

官也不难,何止你说的中书郎呢。”萧子良拿范缜没有办法,也只好由他去了。

范缜如同大海狂涛中的一叶孤舟,勇敢地站在反佛的最前沿。当然,他的命运也随之而

,最终被武帝以“言不逊,妄陈褒贬”的理由流放广州达数年之久。范缜的无神论思想,在

思想史上闪烁着瑰丽的光芒。他的《神灭论》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和无神论思想提高到

一个新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