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182900000043

第43章 (四十二) 北魏冯太后孝文帝改革

(四十二)北魏冯太后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汉族人,原文成帝拓跋皇后,孝文帝拓跋宏的祖母,延兴元

年(公元471年)孝文帝即帝位时被尊为太皇太后。孝文帝时年4岁,冯太后临朝称制,从此

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直到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病死时为止。

冯氏的祖父冯弘、伯父冯跋是北燕国王,其父冯朗在北燕灭亡后降魏,官至秦、雍二州刺

史,姑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后来其父因罪被杀,她随姑母入宫。

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后,封十四岁的冯氏为贵人,十八岁时立为皇后。同年,立两岁

的儿

子拓跋弘为皇太子。按照“立子杀母”的规矩,拓跋弘生母李贵人被赐死。冯皇后抚养拓跋

弘,待太子如同亲生。

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由丞相乙浑总揽朝

政。乙浑图谋篡位,冯太后用计把他逮捕杀死。从此,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

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本身就使冯太后感到

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

毒死。

献文帝死后,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冯太后的生活俭朴,不好华饰,但她

却好

男宠,并把这当成是笼络权臣的手段。就连南朝齐国派来的使者刘缵也被冯太后留宿宫中,

在床帏间解决边境问题。

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公元490年九月,冯太后病逝,终年四十九岁。谥为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永固陵。

冯氏当政之初,阶级矛盾愈演愈烈。官吏无俸,贪赃纳贿成风;大族豪强肆意兼并土地,

役依附农民;水旱蝗灾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魏政治已到了非改弦更张不可的时候。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首先是实行均田制。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授露田(

未种树的

田)40亩,桑田20亩;女子授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予,以备休耕。不宜种桑的地

区,男子授麻田10亩,女子5亩。受田者年过60或身死,露田和麻田要归还国家,桑田则可

传给后代。露田不得买卖,原有的桑田不足或超出部分可买卖。奴婢授田同平民,耕牛每头

30亩,限4头。受田不足者可向空荒处迁移,每3口另给宅田1亩。

与均田制相适应,制定新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未婚男女

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或耕牛20头,分别交纳相当于一夫一妇的租调。用以均田授受的土

地是国家掌握的荒地和无主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地主还可以通过奴婢、耕牛受田多

占土地。国家以均田地将自耕小农固定在小块土地上,加强控制,保障租调收入和徭役征发

。贫苦农民受田多不足数,但在有荒地之处,国家还是尽可能分给农民,使无地少地农民的

境况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实行三长制。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决定重新建立乡官系统,取代宗主督护制

,规定5家

立1邻长,5邻立1里长,5里立1党长,是为“三长”。三长的职责是负责检查户口,催督赋

徭役。这一制度有利于抑制豪强大族隐匿人口,增加自耕农的数量,它与均田制结合起来,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再次是实行俸禄制。北魏前期以掠夺战争为事,官吏瓜分掳掠的人口财物,而没有俸禄。

种落后的办法导致贪官成群,吏治败坏。太和九年始制定官吏俸禄,规定官吏贪赃满1匹者

处以死刑。

冯太后的改革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打下基础。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献文帝拓跋弘之长子,第六任国君,五岁即位,公元471年至499年在位

,公

元490年亲政,实际执政十年,推进民族融合的汉化改革,积劳成疾,年仅33岁离世,是一

位英年早逝的有为之君。

冯太后病死,23岁的拓跋宏亲政,他是冯太后一手培育出来的,接受的是正统完整的儒家

育,对儒家文化至为推崇。孝文帝即位时,北魏已经历六世,一百余年,各种社会矛盾加剧

,已出现了危机。中小地主及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激化,农民暴动几乎年年发生;宗

主势力强大,朝廷虚弱;鲜卑拓跋族官吏贪污成风,与汉士族争权夺利的斗争日趋尖锐;民

族矛盾也进一步上升。拓跋贵族中的有识之士,强烈要求改革,巩固政权。孝文帝亲政,更

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彻底地改变一个民族的习俗,这难度是十分艰巨的,在中国历史

上是唯一的,使得孝文帝独领风骚于史册,这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  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第一步是迁都洛阳,摆脱旧势力的控制。为了迁都的顺利进行,孝

帝假称南伐,亲率20万大军到洛阳,并佯装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孝文帝以迁都洛

阳为条件,可见用心良苦。但旧势力并未偃旗息鼓。公元494年正式迁都洛阳,迁都时,拓

跋宏面对古都洛阳,感慨万千,吟诵《诗经·黍离》中的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

者谓我何求。”拓跋宏将都城从北方的平城南迁到千年古都洛阳,完成了汉化的第一步。

两年后公元496年,太子拓跋恂监国,他利用孝文帝巡游嵩山之机,与左右密谋反叛,回

平城。事发,孝文帝大义灭亲,废太子为庶人,随即毒杀,表现了他定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改

革的决心。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第二步,是制定严厉的措施改革旧风俗。汉化改革的第三步,

是改革官制及礼乐刑法。

  孝文帝本人彻底汉化,雅爱读书,手不释卷,精通五经及百家之学,才华横溢,善写

文章。

  孝文帝曾巡幸淮南,如在内地,因军事砍伐树木,留下绢帛以为代价,行军不准践伤

稼穑。可见孝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改革成功屈指可数之一,是有原因的。

此后,孝文帝连年推行禁鲜卑服改汉服,禁鲜卑语改汉语,禁鲜卑姓改汉姓等彻底的汉化

施。北魏皇室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广泛而持久深入。在孝文帝雷厉风行的铁

血手段之下,鲜卑人渐渐彻底汉化。后来,汉化鲜卑人中不少人汉学造诣颇深,如声韵学专

家陆法言著有《切韵》一书,是古汉语声韵学的名著。

这些措施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孝文帝改革,不仅是要缓和民

矛盾,而且志在入主中原,统一全中国,因而是雄才大略之举。可惜英年早逝,功业半途而

废。但是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成功,促进了民族的迅速融合,为隋唐的大发展奠定基础,他

的功业可以永远彪炳于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