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时期,有个叫陈正之的大学者,他小时候反应非常迟钝,看上去傻头傻脑的,常常受人欺负和嘲笑。
陈正之一生下来就患有先天性智力发育不良症,长得傻头傻脑,像个半痴半呆的木头娃娃,所以人们就送给他一个绰号,叫“陈傻子”。到了他开始进学堂读书以后,发育不良的大脑给他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每次上课时,他最多只能学几个字,学多了就会糊涂,搞不清文章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一篇文字简短、内容浅显的文章,别的孩子读几遍就可以背诵如流,而他往往要读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才能结结巴巴读出来。特别简单的问题他也不会,老师就经常责骂他。在和同学们一起玩的时候,同学们也讥笑耍弄他,就连父母和亲戚也都嫌他笨,瞧不起他。小小年龄的陈正之并没有被大家的讥笑所吓倒,他依然坚持到学堂里读书,别人读一遍他就多读几遍。
在一次课堂上,老师教大家学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其他的同学很快就会背了,陈正之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识了几个字。一般来说,大部分人认识了字就可以记在脑子里,陈正之却不同,认识字多了,又闹不清楚,常常搞错,更别说记了。一篇内容很短的文章,别的同学读几遍就能背熟,他却读上几十遍,甚至几百遍还吞吞吐吐的。读都是个问题更别说理解了。别人看到陈正之的学习状况纷纷摇头,连他的父亲也慢慢心灰意冷了。可陈正之却没有灰心,他知道自己很笨,面对这种情况,心里虽然很难过,但他从不自暴自弃,对自己的前途没有灰心,在学习上更不偷懒。他针对自己傻、笨这个客观事实,采取种种方法来弥补。
他想:别人读一遍,我就读三遍四遍甚至八遍十遍;别人学一个时辰就够了,那我就苦学几个时辰,一句一句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记,总有会读的一天,总可以使自己学到一点知识。于是每天早晨天还没亮,他就起来读书;晚上别人都已进入梦乡了,他还在油灯下背诵诗文。而且,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慢慢养成了锲而不舍的好习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正之坚持不懈地努力,不仅感动了老师和同学,还让身边的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后来,随着陈正之年龄的增长,学问与日俱增。长大后,陈正之博览群书,写了许多着作,教导了很多学生。终于成为宋朝一位着名的博学之士,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陈学者”。
如果你富于天资,勤奋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你智力平庸,勤奋可以弥补它的不足。陈正之虽然患有先天性智力发育不良症,但他想到了古人“以勤补拙”的好办法。后来他勤奋刻苦,博览群书,成为宋朝一个着名的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