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月梦惊杀
18335500000037

第37章 不踏红尘见牡丹(1)

洛阳,古称古称雒(音落,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同“烙”,烙印;又为姓氏之一)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岛。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沿洛河两岸分布着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白云山、龙潭峡、鸡冠洞、重渡沟等均为洛阳著名景点。

洛阳城驰名天下的不只是美景,更是牡丹。牡丹乃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其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品种繁多达上百种,色泽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盖因其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与花中之魁之梅花、凌霜绽妍之菊花、王者之香之兰花、花中皇后之月季、繁花似锦之杜鹃、花中娇客之茶花、君子之花之荷花、十里飘香之桂花及凌波仙子之水仙并称华夏十大名花。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北宋时,洛阳牡丹的规模是空前的。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

这是洛阳城里最豪华的一处私人府邸“牡丹亭”。说是“亭”,实际上是一座宏阔秀美庄园。整个庄园由7个大院组成,逾420间房屋,各院疏密相间,布局井然。园内主体建筑多属二层楼房,连同屏门、东西两厢组成类似四合院的构式。各院四至六进不等,房舍多是雕梁画栋,明柱花窗,所刻浮雕图案栩栩如生。7个大院大门台阶都是7层,寓意步步登高,样样齐全;门槛极高,门框特大,其中西面大门楣下框镶嵌着四个标有琴棋书画图案的大门;门楼的“脊”和“哨”都装饰有特制的“龙头凤尾”和各种形态的小兽,显示出主人的豪华富有;与大门楼相连的南群房外墙加工极为精致平整,墙面上均镶有雕刻着石鼻钮的拴马石环,表明这座府邸平日人来熙往,骡马欢腾;而东面一进院的石毯上拼砌的制钱图案,说明匠人设计的精巧堪称一绝。漫步院内,随处可见的“福、禄、寿、喜”刻字、“蝙蝠、梅花鹿、老寿星、喜儿”图案,象征着美好平安的“牡丹、菊花、荷花、梅花”图案,镶有多种蕴含美好寓意图案的花墙等,既表明了府邸主人的精神追求。

以上种种,足见府邸主人是个很有品味、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人生苦短,白云苍狗一瞬,今朝有酒今朝醉般纸醉金迷为吾辈不取,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却是怡人怡己。洒脱一些、放下一些,多赏些美景、多饮些美酒、多交些好友,令生活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快乐,人也可以更舒畅、更惬意。烦恼是一天,欢喜是一天,何不绽露笑颜?

“牡丹亭”的主人显然深得其中三昧:这里有全洛阳开得最好的牡丹,洛阳开得最好的牡丹,也即是天下开得最好的牡丹。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颤风娇、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支紫等不知凡几,可见主人已有唐时宋单父【2】的遗风;这里有全洛阳最香醇的美酒“百里香”,即使放到龙城,也上得了皇帝的御宴;这里有全洛阳最繁复的花草,珍稀名贵,很多你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说过;这里有全洛阳最齐全的书画收藏,多与“牡丹”有关,篆隶楷草行,样样俱全。东厢题的是唐时洛阳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西屋书的是北宋周师厚(名臣范仲淹的侄女婿)的《洛阳牡丹记》:“姚黄千叶黄花,色极鲜洁,精彩射人,有深紫橒心,近瓶青旋心一匝,与瓶并色,开头可八九寸许……一百红者,千叶红花也。洛中塞食众花未开,独此最先,故此贵之。”正厅挂的是《牡丹花神赋》(作者按:《牡丹花神赋》是当代著名辞赋家、民生理论家、社会评论家金学孟先生的名作,其人对中国辞赋创作颇有造诣,被国务院妇儿工委、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联合授予“爱心辞赋家”。此处借用,读者不必深究):“扬洛水之清波,滋厚土之沃壤,凝山岱之精气,集水秀之柔肠。日月使之覆翠,大地使之茁壮,黄河使之增色,嵩岳使之霓裳。尔乃昂昂然自远古走来,艳艳然从岁月异妆,跃跃乎随千卉出新,姣姣乎竞百花较靓。于是雪融苏醒,莺飞草长,暮春三月,满城盛装。乘兴之时,友朋踏访,仰呼洛神以相伴,俯折赘枝而倜傥,邀永叔以举樽,送梅去而惆怅。可慰鹿韭胜寒梅,更喜此物觑媚娘。兴极把盏,物我相忘,三盅金汤茶茗,八觞玉液杜康,朦朦胧胧,醉入梦……”

“牡丹亭”的主人正是吉琪明月,他的朋友自然就是吉月商阳与金锐。三人正举杯畅饮,谈笑风生,乐在其中。

金锐是在了结了南宫案之后,匆匆赶赴洛阳之约(见第四章)的。

注:

1.篇名出自唐朝著名文学家张祜的代表作品之一《杭州开元寺牡丹》,全诗为: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附英文翻译:Peonies in KaiyuanTemple of Hangzhou Zhang Hu (Tang Dynasty)

浓艳初开小药栏, Begin blooming the intensely-colored flowers in the small railed herb fields,

人人惆怅出长安。All feeling something missing, people leave Chang’an.

风流却是钱塘寺,Yet the most charming is this temple of Qiantang,

不踏红尘见牡丹。Where peonies come to people who needn’t get involved in the complicated world to see the flowers.)

2.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当时的“艺人”因受社会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绝技”是不外传的。所以,宋单父种植牡丹的“绝技”使后人“不能知其术”。但是,从“植牡丹一万本(株),色样各不同”来看,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