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151

第151章 苏轼天下文章,雄视百代,意之所向,言足以达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嘉祜进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任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诸州。在贬为黄州团练使时,自号东坡居士。后又知英州(今广东英德),贬东州(今广东惠州)、琼州(今广东琼山)。其文恣肆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豪放开迈,书画亦为一代大师。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写过一首咏西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七绝

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毛泽东非常欣赏这首诗,也赞美西湖美,但他生前正式发表的诗词,却没有一首写西湖风光的。据称,毛泽东曾说过: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实在绝了,我不敢造次。

苏轼的词在两宋堪称是到达了艺术创作顶峰。毛泽东非常喜欢苏词。常有不少精辟的见解。1956年他视察湖南,有次在谈论时,说:“苏东坡是宋代的大文豪,长于词赋,有许多创造,‘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之度’,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千古绝唱。然而此人政治上坎坷不平,宦海升降沉浮,风云莫测。因此,他常寄诗清风明月、扁舟壶酒以消情。”在后来的一次谈话中他又说:苏轼的词气势磅礴,豪迈奔放,一扫晚唐五代词家柔靡纤弱的气息。现见为毛泽东圈点、手书的苏词就有十六首,其中有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别徐州》等,多为苏轼代表之作。

毛泽东对苏词很熟悉,熟能应用自如、恰到好处。1958年5月16日晚,毛泽东深夜漫步在月光下,突然问随行人员:你们说,是天上好,还是人间好?接着又自我回答,随口吟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59年7月,毛泽东同贺子珍在江西庐山相见。这天夜间,月明星稀,他又触景生情地说:东坡居士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我难得见面,更谈不上散步,我看到外面走走不是很好吗?

毛泽东对苏轼的赋和散文亦非常欣赏,他少年时就读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和《放鹤亭记》,过目不忘,印象颇深。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江苏徐州时,曾登过云龙山瞻观放鹤亭。他说,这个亭子与苏轼以及他的《放鹤亭记》分不开的:“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州,当时刚过不惑之年,奋发有为,政绩卓著,给徐州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在他离任时,徐州百姓成群结队为他送行,有的人挽住苏轼的马头,献花献酒,依依散别,甚至放声大哭。”又说:“苏轼与张山人是好友。苏轼常与别的朋友登门赋诗、饮酒。这位张山人驯养了两只鹤,并在云龙山顶修建了一座草亭,名为‘放鹤亭’。苏轼为此写了一篇《放鹤亭记》,文情并美,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散文。”(杨庆旺《毛泽东指点江山》第1174—1175页)接着,毛泽东背诵了《放鹤亭记》里的一段:“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苏轼是写作多面手,他的很多政论文,也极为精致,颇见独到之处。毛泽东读到苏轼的政论文,窥出他是采用“八面受敌”法作研究,大为赞赏,说道:古人说:文章之道,有开有合。这个说法是对的。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所谓“八面受敌”法,就是苏轼读书法。毛泽东在读方大镇《田居乙记》所录有关“八面受敌”法,也写有批语:“此法好。然苏是个唯心主义。”(《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48页)

但是毛泽东对苏轼的若干政论文也持否定态度,如他的上仁宗皇帝书,毛泽东就指出:“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