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225

第225章 笑傲帝王将相——毛泽东纵谈二十四史人物(1)

毛泽东爱读史书,也爱谈史事和人物。

他从幼年时就接触《三国志演义》、《东周列国志》等有历史含金量的小说。这些书伴随了他七八十年的生涯。书中的主要角色,如曹操、关羽、诸葛亮、孔子、秦始皇,都成为他一生谈论的内容。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经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旧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帝王将相,而没有一个是农民。

心有灵犀一点通。毛泽东也是,他说:小时候我喜欢看《三国》,读起来就放不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怎么书里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我纳闷了两年,种田的为什么就没有谁去赞颂呢!后来我想通了,写书的人都不是种田的人。

二十四史的作者群,都是熟悉古今史事的高级知识分子,当然也不会是农民、种田人。

早在1927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9页)

粪土当年万户侯。

但是今天的人们应该学会用唯物历史观认识过去,分析和批判过去的文字记录。因而他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史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毛泽东又说:洋洋四千万言的二十四史,写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将相,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形、生产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写了些,也是笼统地一笔带过,目的是谈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有的更被歪曲地写了进去,如农民反压迫、剥削的斗争,一律被骂成十恶不赦的“匪”、“贼”、“逆”。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假作。

即使这样,要想了解历史,还得好好去读它。因此,他指出:必须要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而一部二十四史,绝大多数的篇幅是关于人物的记录。

所以读史,主要的就是读人。人物的活动是构成历史的最基本要素。历史本是人造的,尤其是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的传记,那是历史最生动的记录。

毛泽东读史谈史,当然也会评论历史人物,他一生谈及过二十四史中的千千百百中华人物,本文就其中若干未见于专文的历史人物,缀拾成篇,循王朝先后史事为序。

(一)说先秦人物断片

1964年春天,毛泽东读《史记》和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时,填写了一首词,它就是《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天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屏流誉后,更陈天奋起挥黄钺。歌来竞,东方白。

这首词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自传说中国上古的三皇五帝和陈胜起义故事。

他对这段漫长传说和上古时期的故事相当有兴趣。如1931年写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仅就不周山故事,即就《淮南子》、《国语》、《史记》有关文字作了详细考订;在1937年写的《矛盾论》里论述矛盾互相转化时,又恰切地举了《山海经》的“夸父追日”、《淮南子》的“羿射九日”等神话故事。

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毛泽东喜欢把炎黄并列在一起的,自称是炎黄子孙。早在1938年,毛泽东为黄陵县祭祀黄帝,动笔写了祭黄帝文,对传说中的中华先祖黄帝轩辕氏作了很高评价。1952年10月,在视察山东济南时,毛泽东又谈到炎黄子孙和三皇五帝、夏商周的故事。

毛泽东说:山东这块富饶的土地养育了炎黄子孙和众多的名人志士。据说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和大禹都曾生活在这里。毛泽东所说的“三皇五帝”并不是根据《史记·三皇五帝纪》所记的,而从通常启蒙读物里说的先祖,即包括有黄帝、尧、舜、禹、汤等,他们都是一朝开国领袖。而如传说神话色彩过浓的有巢、燧人、伏羲、神农等,只能视为原始社会某一阶段的形像符号。

早在毛泽东启蒙时期,在韶山冲的几家私塾,就获得了相当饱和的尧舜贤君明君知识,这令当时的他心向往之。1936年,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说了自己少年时的这一经历: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秦皇、汉武的记载,使我着迷。我读了许多有关他们的书。

现见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也多次提到“尧舜”。《讲堂录》还记有“尧一生大德在一个敬字,舜一生大德在一个孝字”。

毛泽东对虞舜事迹尤感兴趣。相传韶山还是大舜躬耕陇亩处。湖南还有尧女舜妃娥皇女英的古迹。他在1961年诗作《七律·答友人》即抒发此事:“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1952年,毛泽东在徐州时,触景生情,谈到了唐尧的大臣钱铿的故事。钱铿,即彭祖,相传是中华钱姓的开山祖师。毛泽东如数家珍地说:尧时有位叫钱铿的,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尧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区周围这块,建立了大彭国。这位钱铿就是彭祖,这块土地的开山人物。接着又说:你们徐州的这位钱铿可不是简单的人物。据说他是黄帝的后裔,颛顼的玄孙,祝融吴回的孙子,陆终氏的第三子。他的母亲嬇氏是鬼方人。这鬼方是华夏民族西部、北部的强梁外族,也是大戎、严狁、匈奴的前身。陆终氏和女嬇氏的结合,也许是民族和解的结果。传说这位女嬇氏分娩时难产,打开两肋,生下六子。大概因为剖腹产留的创伤太重,不久这位母亲就去世了。后来发生了大戎之乱,钱铿流离西域,受尽磨难,并学会养生之道。据说他在尧帝生命垂危之际,曾进献雉羹,也就是野鸡汤,治好了尧帝的病,因此给尧帝留下很好的印像。彭祖为开发这块土地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他带头挖井,发明了烹调术,建筑城墙。传说他活了八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之人,还留下了养生著作《彭祖经》。

毛泽东还说:他建的大彭国,在夏商时期比较强大,后被殷商武丁灭掉。前后存在八百年。大彭国灭亡后,彭城后来曾属宋、齐、楚。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庄子、荀子、吕不韦等都曾论述过他。《史记》中对他有记载,屈原诗歌中也提到过他。大概因为他名气太大了,到了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竞把彭祖列入仙界。

毛泽东也谈到了夏朝之后的商。商的开国领袖是汤,又名成汤、高祖乙。他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建都‘亳’,在今天的曹县南。商的始祖契曾在蕃,也就是今天的滕县住过。商代早期的活动在今天山东的西部,河南东部。契传到孙(相土),努力达到今渤海一带,定都‘泰安’。商也曾在泗水建都,直到商第二代君王盘庚时迁都到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

早在1913年,毛泽东就知道很多商汤时期人物。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辅佐商汤建国的伊尹:“伊尹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伊尹生专制之代,其心实大公也。尹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创革命。”(《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88页)伊尹劝导商汤,以顺讨逆,推翻暴君夏桀,虽是以下伐上,却是合乎天意人心,它也是早年毛泽东于历史人物的品评。

毛泽东谈论先秦史人物颇浓的一个时期,就是春秋战国五百年。

早在韶山冲读书时,他就自《左传》、《纲鉴易知录》和小说《东周列国志》,掌握了丰富的春秋战国知识,此后日积月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具备得更多。这些知识使他过目难忘,也是以这些知识为基本,点评人物,入木三分。

春秋无义战。自周室东迁洛阳,战争频繁、弱肉强食,前期最强的霸主是郑国。郑国有个杰出的政治家子产,即公孙侨(?—前522),此人执政时期,改革田制,发布法律条文,保障私家合法利益,他特别允许国人在乡校议政,以此作为保证政治清明的一种方法。毛泽东对此特别欣赏。1920年,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著文《释疑》批驳那种认为不懂政治法律,就不得发表议论的观点:“这还是认政治是一个特殊阶级的事,还是认政治是脑子头装了政治学法律学身上穿了长褂子一类人的专门职业,这大错而特错了。春秋时候,子产治郑,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这些郑人,都是学过政治法律的吗?”(《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19页)

对春秋时的齐、鲁、楚诸国君臣事迹毛泽东也时有谈及。

1952年10月,在济南视察,当谈到趵突泉古名泺水时,毛泽东极有兴味地说:据《春秋》记载,在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齐襄公曾相会于泺,就是这个地方。

1954年9月,在通过共和国宪法草案会后在说及奴隶制封建制时指出:“大概是鲁宣公时代‘初税亩’第一次开始收地租,鲁哀公还过说什么。‘二,吾犹不是,如之何其彻也?’彻,即十分之一。可见当时收地租大概是百分之二十左右。”(《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345页)

毛泽东也说及以晏婴为相的那个齐景公。1959年8月,在庐山谈及要改造,慢慢刮掉错误东西时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要做到这一条,这句话源于齐景公的一则故事。齐景公七十岁了,小儿子七八岁,同他玩耍,学牵牛,拿条绳子。娃娃拉一端,齐景公用口咬住只一端。小孩子摔了一跤,齐景公掉了几颗牙。“孺子牛”故事是这么来的。

1920年9月,毛泽东湖南《大公报》著文说湖南史,其中就有楚国。他说:“春秋时,荆楚崛兴,几欲和中原大国挈长较短。其时则上无中央政府,诸国并立,各国遂其发展。虽迷于竞争侵略,用事者野心英雄的君臣而无与于小百姓,然声光赫耀,待发展一部分之特性,较之奴隶于专制黑暗的总组织者,胜得多多。”(《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13页)

毛泽东对楚国君臣事迹评述尤多,特别谈及楚臣佼佼者如养由基、孙叔敖等人。1917年在《体育之研究》谈到运动宜蛮拙。“力拔项王之山,勇贯南基之札,其道盖存乎蛮拙,而无与于纤巧之事,”(同上,第68页)此处与项羽(项王)例同列的“由基”,即养由基,能箭穿七层坚甲、百步穿扬。孙叔敖即辅楚庄工成霸业的楚国令尹劳敖。他在任期间,极重视农田水利,修建了期思陂(河南淮滨)、芍陂(安徽寿县安丰塘)等,1959年毛泽东路过河南信阳,称赞孙叔敖是中国水利专家。

毛泽东在1956年春天,提出了百家争鸣。他说:学术问题上盯家争鸣他对战国时期诸子勃兴,百家争鸣的学术景象颇为向往同年5月2日,他在最高同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讨论后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二千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古为今用。春秋战同的学术,百家争鸣好学小倦的毛泽东对诸子百家都有研究,其中也包括某些影响不大的学派,如公孙龙子

1973年7月,毛泽东在与美籍华裔杨振宁教授谈中国古典哲学就提及了公孙龙子和“白马非马”说。他说:有人说公孙龙(约公元前350—前320年)是诡辩论者,还有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8年)但是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说,这就是物质无限可分的意思。还有“飞鸟之影,术尝动色”地球哪里算中央呢?惠施说过:“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赵之南是也”义说:比如马,是什么马嘛。公孙龙就说过:“白马非马”。马有白马、黑马、大马、小马,还有日本的高头大马,非洲的斑马,但是看不见那个“马”呀。又比如人,有男人、女人、男人是人、又不是人;或者女人是人,也可以,可你是女人吗?所以又看不见“人”。

战国纷争,人才如云,不少聪明能干的君主,有唯物论的思辨火花,难能可贵,如魏文侯即属此列。毛泽东在方大镇《田居乙记》所记魏文侯命西门豹为邺令时嘱咐:“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人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点评为“此有唯物论思想。”(《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49页)也有的君主敢于创新。1958年夏,他在武汉的一次晚会上,与王任重等河北籍同志谈话时,就赞扬了勇于改革、倡导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二)说《汉书》、《后汉书》人物断片

毛泽东读古史,喜欢读乱世之史事。

1918年,他在读蔡元培译德国泡尔生《伦理学原理》,写有眉批:“吾人览史时,恒赞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毛泽东早期文稿》第186页)

两汉四百年风云际会,英雄豪杰辈出,文人俊才时现,在此前前后后,就穿插有中国史上三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家国和割据势力,如此激烈、紧张的社会和政治格局,是毛泽东读史评史,臧否人物的一个重要内容。

毛泽东经常谈论楚汉相争和刘、项故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巡游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到之处凡见有汉时遗迹,必在谈论之例。徐州古称彭城,是西楚霸王项羽都城。1952年10月在江苏徐州,毛泽东特地攀登附近云龙山,在山上念及楚汉在此地的争斗,他说:楚汉相争,项羽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群众路线。刘邦的用人之道比他好,所以才有萧何、张良、韩信、曹参、樊哙等文武众官跟随左右,而项羽仅有一个范增,也用不好,最后只成孤家寡人了。

1958年9月,毛泽东在武汉溯江东下,在船到安徽贵池时,那里曾是楚汉交战时九江王英布的封地,英布后背楚归汉,在项羽内线作战,加速了项羽的崩溃。毛泽东触景生情,于是由贵池谈到和韩信、彭越分路作战的大将黥布(英布)在贵池打仗的故事;又谈到黥布到洛阳去见汉高祖刘邦的故事。

1943年春,毛泽东在延安初次见薄一波时,当得知他是山西定襄人时,就说:汉文帝的母亲也姓薄。他的弟弟叫薄昭。汉文帝曾被立为代王,建都在你们山西中部。

刘恒(文帝)刘启(景帝)父子奉行黄老无为,出现了汉初所谓的“文景之治”。它被旧史家誉为封建王朝盛世模式,但毛泽东别具卓见,不以为然,乃从社会须发展、进步,而不能坐享其成的观点出发指出: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毛泽东推颂汉武帝刘彻。刘彻不保守,讲究开拓;用人也不讲究出身,像用卫青、公孙弘即是例子。毛泽东读《汉书·卫霍列传》,特别圈出了卫青为“侯(平阳侯曹寿)家人,少时归其父,父使牧羊,民母(嫡母)之女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的记载,在《公孙弘传》圈出了弘“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等文字。他们因为有才干,一个当上大将军,另一个当上了丞相。

毛泽东也谈刘彻用张骞。大行(外交部长)、博望侯张骞原是个平民。1950年3月,在与新中国未来的大使们谈话时,也以张骞为例说:班超、张骞不也不懂外文么,出使西域而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