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它诞生于古老文明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积和推陈布新,为人类强健身体、延长生命作出的贡献,乃是难以估计的。毛泽东很重视中医。他对中医有非常高的评价。1953年他指出:中国对世界有很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翌年1月,在杭州刘庄休假时,又对江华、罗瑞卿等说:我说过,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是打麻将牌。后来,他又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两次谈话,略有不同,但都谈到了中医。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及卫生保健时说:“中医对我国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中国有六万万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之所以能解决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事业所起的作用,必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应归功于中医。”(杨庆旺《毛泽东题词与联语纪事》上第201页)
毛泽东关节疼痛,抬不起胳膊。吃了不少西药仍无效。李鼎铭给了四付药,果然痊愈了。
毛泽东器重中医和他们的医术,其中一个就是李鼎铭。
中国人几乎都知道毛泽东名篇《为人民服务》。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到了三个人:张思德、司马迁和李鼎铭。其中李鼎铭是陕西米脂开明士绅,曾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他也是一个颇有医术、但又注重现代科学的中医。
毛泽东率领的工农红军到达陕北时,李鼎铭已经是五十五六岁了。他在家乡米脂县城开了一家“常春医馆”,坐堂行医,由于医术高明,又讲医德医品,很受赞誉,当地民众还送以一块“济世神医”的匾额。1941年11月,经毛泽东提议,李鼎铭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他在忙碌操劳边区政府各项会务闲暇,仍努力从事于自己所擅长的本草方剂之术,经常给中央和边区的领导人和群众看病,被人们尊称为医界巨擘。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因积劳患有关节疼痛之症。有一次旧病复发,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吃了不少西药仍未见效。李鼎铭得悉后,赶到杨家岭窑洞来给毛泽东看病诊脉。经观察、诊断后,当场就开了四贴中药。他满有把握地对毛泽东说:吃了第一贴药,叫你胳膊抬得起来,第二贴药叫你胳膊能转动,第三贴药胳膊就自由了,第四贴药就能让你爬单杠了。当时中央有关卫生部门不甚相信中医,不同意给毛泽东用中药治疗。毛泽东说:还是试试看吧!毛泽东按时服用了四贴中药,正如李鼎铭所说,他的关节疼痛消除,胳膊活动自如。自此之后,毛泽东有时患病,就请李鼎铭治疗,给他开中药方。李鼎铭还用按摩的方法,结合药物治疗毛泽东的胃病和关节疼痛。李鼎铭说:在阳光下按摩效果最好。毛泽东也欣然认同,经常到室外的阳光下按摩。
当时,延安有几家医院都是以西医为主体,人为地形成一股鄙弃中医的风气:有人让中医看过了病,西医就拒绝再作诊断和开处方;中医看病用药,不能报销医药费。人们对中医与西医孰是孰非,颇有争议。一种意见是认为中医落后保守、不讲科学,主张废中医,立西医;另一种意见是认为西医只是皮毛,只有中医才是世代相传的治本之术,因而鄙视西医,独尊中医。毛泽东在李鼎铭给他治病期间,就这个问题向李鼎铭提出来并聆听意见。李鼎铭说道:中医西医各有长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求得进步。毛泽东早有这种想法,因此对李鼎铭所说非常满意。他说:你这个想法很好,以后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毛泽东还推荐李鼎铭给周恩来、朱德、林伯渠、王稼祥、谢觉哉等中央和边区的领导人看病。在一些会议上,毛泽东常常也谈及中医中药的好处,称赞李鼎铭医术高明,要求人们尊重中医、支持中医,号召西医向中医学习,实行中西医相结合。有一次,毛泽东将别人送来的人参,特地派人送给李鼎铭,并附有亲笔信,说明这人参供他配药使用。在毛泽东的支持和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先后建立了中医研究会、中西医协会、中医保健社等社会机构和学术团体,并提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口号。
毛泽东说:我们有一支中医队伍,中医加西医,我们的力量就大得多了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中西医作了更多的阐明,要求中西医结合,发展我们的医疗事业。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作了重要指示: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1951年9月30日,毛泽东在庆祝共和国成立二周年晚宴上,对坐在他右边的黄家驷医生说:中国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而医生的数量在世界上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有一支中医队伍,中医加西医,我们的力量就大得多了。他非常注意中医事业的建设,提出西医要向中医学习,中医也要向西医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956年3月20日,毛泽东在与医务工作者谈话时说:中国文化遗产丰富,中国历来有很多好的文化遗产,科技方面,如天文学与医学,经验很丰富、很宝贵,但是因为过去科学技术差,不能发扬,这是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根本原因。在西医学习中医方面,他还具体地指出:在学习中应该把一些古代的经典性医学著作由专人翻译成白话文,印成古文与白话文对照本,以便于西医阅读学习,例如《本草纲目》就不好懂,不好在科学基础上理解,最好由一些有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中医或懂中医的西医来讲。毛泽东同时也号召中医向西医学习。他说:对于一些精力较充沛、有一定经验的中医,应给予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如物理、化学、生物细菌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这样对于古代医学经验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会有很大帮助。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中国音乐工作者谈话时,又次提到了西医学中医。他说:要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学了这些原理,要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我们要西医学中医,道理也就是这样。又说:应该学外国的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他最后指出: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毛泽东为中国医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坦途。
毛泽东始终关心中西医合作。有一次,毛泽东和有关工作人员谈话时,有人提及,有个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老同志,如今竟死于白血病,因而埋怨医生无能。他问毛泽东,中西医结合好不好?毛泽东说:中西医结合好。因为中医和西医他们的任务相同,目标一致,各有特长,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奋斗。就像你们的工作一样,各个部门,为了一个共同的任务,大家联合起来一分工合作,共同奋斗,才能把工作做好。如果中西医能够密切合作,把中国的传统医学经验同西医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样就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研究出的成果就可能多一些,治病救人的办法也会多一些,对人民的贡献就更大了,我们的医学是大有希望的。
毛泽东说:叶天士把人体的病变和气变、环境联系起来,是很高明的
毛泽东对中医史里的名家颇感兴趣。1955年,他对中医工作指示,其中就提及:中医对人民健康的作用是很大的。中国医药有悠久的历史,历史证明它对人民有很大贡献。
河北安国县是我国江北药材主要集散地,有药都之称。当地有北宋时所建的药王庙。相传此位药王就是东汉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邳彤。1958年8月5日,毛泽东赴安国视察,车进南关大街,经过坐地3200平方米的药王庙。他问:这庙里的药王姓什么?安国县长回答说不知道。毛泽东有点不满意:一个县长不知道药王姓什么?安国药王庙建有名医殿,供奉有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朱丹溪、孙思邈、李时珍等古代十个名医的塑像。毛泽东对这些名医的业绩都很熟悉,多次谈及。例如他曾引用孙思邈名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开导做经济工作的人,要有清醒的头脑,胆大心细,多思慎行。也曾谈及过李时珍自学成材、深山采药,治病救人的感人事绩。至于东汉名医华佗的事迹他谈得更多。
毛泽东很欣赏古代中医医术高明。1953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谈到了清朝苏州名医叶天士。他说:“鲁迅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对清代名医叶天士用梧桐落叶做药引不以为然。其实,正是以叶天士取秋天的梧桐叶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医懂得人的疾病受自然环境影响。叶天士把人体的病变和气变、环境联系起来,是很高明的。这种认识即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是很先进的。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和各地人民的体质,都有很大差别,不能以一概全。而中医正是重视这种差别,才派生出各种学派,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不断发展,汇成了中医这个整体的渊渊巨流,这对现代科学也有可以借鉴之处。”(《健康报》1983年12月15日)
正是因为对中医和中医史的熟悉,毛泽东有时也常谈些中医之道。有一年,他与保健医生就保健养生谈到了孔子。毛泽东说:孔老夫子吃饭很讲究,有几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不吃,食物变色变味不吃,烹调不合宜不吃,不到吃饭时间不吃,这些都很合科学卫生嘛!不过孔老夫子有病啊!你应该给他诊诊病,我看他有胃病。为什么呢?他接着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东西搞得那么精细不是消化不好吗?再说,他喜欢吃姜。姜性温,孔老夫子有胃寒,用姜去暖寒胃,老百姓不是喝姜糖水嘛,去寒发汗治感冒。我看他还有胃下垂。他胃不好,又忙着周游列国,吃饭了就坐车子颠簸,还不得胃下垂?有次在舞会间,一些年轻人和他谈了看病麻烦事时,毛泽东就说:医生看病还是应该仔细一些,中医看病不是讲要望、闻、问、切吗?不能快刀斩乱麻,要防止欲速不达,就是十个病人都得了同样的病,症状也不会完全相同,得病的原因和病情的轻重也会各有不同,用药也就应该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不能像吃大锅饭一样,“一锅粥人各一碗。”
中医治疗察颜观色,即是注意病人的心理行为的。毛泽东深知此道,颇见认同。他曾回答有人所问的治病与病人的心理状态关系时,就讲《三国演义》一段故事:蜀国的军师诸葛亮精通心理学,摸透了东吴领兵的大都督周瑜的心理,于是在互相搞统一战线时,他帮助东吴军大败魏军,解除了周瑜的重重忧心,治好了他的心病。但是当蜀吴双方进入交战状态时,他又利用周瑜争强好胜的心理,加剧了他的心病,气得周瑜心病发作,不战而亡。由于熟悉中医,毛泽东有时还能向患者对疹提供处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当他得知京剧演员李和曾有高血压和肩周炎时,就说:有高血压,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老查表,有负担,可以找找中医,吃点中药慢慢会好的。肩周炎可以贴膏药,贴膏药的效果比吃药更好一些。后来,他向李和曾介绍了一种治疗高血压的中药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