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177—217)东汉末文学家。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字仲宣。幼年为蔡邕赏识。东汉末,避难荆州,依刘表,后归曹操。文才为“建安七子”之首。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从征吴。途中因染瘟疫,病死。
王粲是建安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篇反映了三国时期严酷的社会现实。《七哀》是王粲的代表作,是他十六岁时,即公元192年(初平三年)从长安、洛阳南下荆州(襄阳)时沿途的所见所闻,它形象地记录了董卓、吕布和李催、郭汜之乱对中原的毁灭性破坏。毛泽东很欣赏这首诗的价值。在一次与胡乔木、郭沫若的谈话中,当说到三国人口数量时,毛泽东随口吟出了《七哀》中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二句,可见他对此诗的熟悉。
王粲的另一篇代表作是《登楼赋》。毛泽东晚年,曾对陪读的北京大学教师芦荻说:这篇赋好,作者抒发了他拥护统一和愿为统一事业做贡献的思想,但也含有故土之思。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更容易回忆、怀念。《登楼赋》相传是王粲在当阳城楼(湖北当阳北)所作。不久曹操大军南下,他就说服刘琮归顺了曹操。毛泽东早年熟读《昭明文选》,又屡次阅读《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因而从《登楼赋》里也就会回忆往昔的情趣,包括那种思乡怀土的深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