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1843700000095

第95章 谢安才业超群,胸有甲兵,胜负若定,有棋一局

谢安(320—385)东晋大臣。梁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字安石。本为北方高门,永嘉之乱后南迁。长年寓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山区。四十岁始出仕,累官至中书监、录尚书事。383年,沉着镇定指挥东晋军队,在淝水作战中击败前秦苻坚率领的大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名著里,都举了许多中国和世界史上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战例。他说:“这些战役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其中有秦晋淝水之战,它发生在公元383年,当时的晋军统帅是谢安。

毛泽东熟谈《晋书》,对淝水之战的整个过程了若指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源出淝水之战的典故多次出现在他的军事著述中。他对晋军统帅谢安十分欣赏,称赞他机智沉着、有文韬武略。1975年5月底,他在和北京大学教师芦荻谈话中,说谢安为维护东晋统一局面立有两次大功:一次是他指挥了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了个漂亮仗;另一次是他拖住了搞分裂的野心家桓温,使其分裂的阴谋没有能得逞。毛泽东说:“桓温是个搞分裂的野心家,他想当皇帝。他带兵北伐,不过是作样子,搞资本,到了长安,不肯进去。苻秦的王猛很厉害,一眼就看透了他的意图。还是谢安有办法,把他拖住了,使他的野心没得实现。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又沉着,淝水之战立了大功,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两次大功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几个月后,毛泽东再阅《晋书》七十九卷的《谢安传》、《谢琰传》、《谢玄传》和《桓温传》等。他在《谢安传》的天头上写了称赞谢安的批语:“有办法”,“谢安好”;又在《桓温传》就他的北伐,作了“是作样子”的批语。(芦荻《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光明日报》199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