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常识悦读
1844600000005

第5章 坦克敌我识别装置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动了几十万大军,几千架飞机,近万辆坦克和几百艘舰艇,与伊拉克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陆海空战的较量。这场现代化的战争以伊拉克惨败而告终。

在这场高技术战争中,美国凭借着先进武器装备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损失最小,仅死亡士兵146名。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些牺牲人员中竟有35名是由自我杀伤造成的。也就是说,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死亡者是美国武器装备误杀的牺牲品。这其中又有24名是由美军坦克及装甲车辆的识别错误产生的恶果,其余11名是被空中火力误杀的。

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现代化的先进武器装备竟会出现这种自己人不认自己人的错误,而且坦克等地面火力比空中的飞机误杀率高那么多呢?

其实,武器装备越先进,自动化程度越高,出现故障和错误动作的几率相对会多一些。这就和我们用现代的“傻瓜”自动相机拍摄照片一样,使用起来倒挺方便,只要对准景物一按快门就得,什么光圈大小、距离远近、曝光时间快慢全不用你操心了,机器都代劳了。

可是,这相机“肚子”里面尽是些电子元件和线路,万一有一个小零件出了毛病,相机就会成为真正的傻瓜了。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所用的机器人,由于误操作杀人事件曾有多起报道,其道理就在于此。

至于飞机误杀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美军的战斗机上都装有敌我识别装置,起到了消除误会的作用。

那为什么不给坦克和装甲车辆上也装上这种敌我识别装置呢?

回答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坦克的行驶速度比飞机慢得多,如果给它安装上这类电子设备,由于稳定地发出电子信号(不像飞机瞬间变换空中位置,发出的信号难以捉摸),往往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反而成了敌人射击的目标。

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军装甲部队曾动脑筋想办法,采用了一些简便易行的办法来减少和避免误伤的发生。例如,有的在坦克上用漆涂写着代表美国的“US”字样,以引起友军的注意;有的在坦克上涂以化学发光物质,友军用夜视眼镜就可识别;有的在坦克上披挂一块写有“US”字样的用桔黄色或红色塑料板制成的伪装板,友军一看便明白;还有的坦克手捡来破金属罐,里面装填木柴或木炭,点燃后放在坦克上,利用火给己方坦克发出信号。

士兵们虽然自发地采取了这些土办法来避免误伤,但是,海湾战争开战以来,误击事件接连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士兵的作战情绪,因而也引起了美军主管领导的重视,专门组织人员对坦克敌我识别装置进行研究和试验。

武器研究人员从50多种设计方案中进行筛选,确定了几种性能较好的识别装置。例如,目前已采用的一种是快速定向装置。它利用配备在坦克上的远距离红外线热瞄仪来观察己方坦克上涂的热辐射带。

此外,还有两种识别装置是用微光夜视仪或夜视眼镜来识别己方坦克上涂的红外信标。这两种识别装置后来已配备在驻索马里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坦克上。

然而,实际使用表明,上面这些识别装置都不能从根本上避免误伤事故的发生。在海湾战争中吃尽自我杀伤苦头的美国陆军部队,下决心要研制一种先进的敌我识别装置。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改进,终于制成了利用毫米波技术的坦克敌我识别装置。

通常所说的毫米波,是指波长从10毫米到1毫米的微波,其波段位于30~300兆赫之间。这种毫米波坦克识别装置,能发射出一种只能由特制天线接收的信号。当安装有这种天线的坦克接收到己方坦克发出的信号时,便发回一个“我是朋友,请别射击”的信号。这样,双方就认识沟通了,不会出现误击的情况。

由于不是毫米波天线不能接收这种信号,所以敌方坦克很难发现和拦截这种信号,从而保证了识别装置工作的准确可靠性。

使用毫米波识别装置还有一个优点,这就是它容易透过战场上的烟雾和尘埃,而且能抗大气中的各种干扰。

更使人感兴趣的是,这种毫米波识别装置能自动传送和接收“视”和“听”两种信号,即坦克炮长通过瞄准具接收可视信号,并利用戴在头上的耳机来接收声音信号。实际使用表明,这种识别装置的识别距离达17公里,即达到美国M1主战坦克的火力射程的范围,完全可满足使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