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领导者修养文库:怎样当领导
1860000000050

第50章 善于动脑 思维灵敏(1)

我国古人一向提倡勤思、多思、苦思、善思。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提出:“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做事能够成功在于认真思考;不动脑筋,必定失败。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则写道:“思则睿,睿作圣。”睿,意为明智、智慧、通达,他把聪慧看作思考的必然结果,而聪慧就能成为圣明的人。领导者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其工作能力的大小。一个领导者如果勤于用脑,善于用脑,思维灵活、敏锐,那么,他处理问题的办法就会多,开展工作出的主意就会好,领导活动的效率就会高。

一、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其作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规律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思维的针对性

指思维活动有明确而坚定的目的或目标,这种目的、目标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经过慎重选定具有某种意义的。针对性不仅可使思维活动集中而避免分散,而且能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整体性和深刻性。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貌似聪明的人,由于思维不集中不深入,目的或目标转换很快,因而实际的成效不大。

(二)思维的独立性

指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因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干扰而动摇起来,精明而有作为的领导者,具有思维的独立性。他们不因循守旧,不依赖别人,不盲目附会,而是解放思想,敢于破除迷信,敢于向陈规陋习、传统观念挑战,敢于提出新假设、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并且通过实践检验是否正确。爱因斯坦很重视思维独立性的培养,他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他一定会更适应进化和变化。”

(三)思维的广阔性

是指突破当时思维活动的局限性,把思维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必要的广度。领导者考虑问题既全面、周到,又不忽视局部、细节;既照顾事物本身,又照顾与该事物有关的各条件;既要考虑该事物的现状,又要分析其历史和发展前途。领导者不仅接收新知识多、新信息多,思考问题参照系多,而且思维要有变通性,思考方向要对路。

(四)思维的敏捷性

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效率,思维敏捷的领导者,在思维的具体过程中,反应速度快,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心智操作过程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他们同思想迟钝、僵化的人截然不同,在处理问题中,能适应紧迫的情况,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准确地判断,迅速地作出结论。

(五)思维的深刻性

指思维的深刻程度,表现为抓住事物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具有思维深刻素质的领导者,在进行思维活动中,善于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而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善于从结果追溯到原因;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从现实推测未来。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能抓住要害不放。穷追不舍,求其究竟,善于从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多机制、多过程、多功能、多因果等多种联系上分析和综合问题,从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必然性。

(六)思维的批判性

指思维拓展时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方式方法能根据新发现的事实作出评价,肯定正确,纠正谬误。具有批判思维的领导者,不“唯书”、不“唯上”,一切都放到客观事实和科学真理审判台上裁决。

(七)思维的灵活性

指思维活动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机智”。表现在领导活动中.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灵活地运用知识和经验;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时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具体的解决方法。领导者为了发展思维的灵活性,要打破不适时宜的传统思想、习惯,放下某些不必要的包袱,勇于创新,锐意改革。

(八)思维的逻辑性

指思维真有严密的逻辑,严格遵循着逻辑规律进行。斯大林在回忆列宁时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力量好像许多万能的手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失败。精明的领导者思维的逻辑性都是很强的,他们提出问题明确、清晰;论证问题有条有理;表达感情流畅而简明。

(九)思维的创造性

指思维过程不是简单地重复与模仿,而是善于对现有要素进行合理而机智地运用和组合,从新的途径上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它表现为思路开阔、方法新奇、方式独特、善于变通、富于想象、长于联想等特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领导者工作上不满足“上传下达”、“循规蹈距”,而是在上级指示和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刻意求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个问题面前,能提出多种方案、设想,扩大选择的余地。平日工作上表现点子多、道道多,有独到的见解。

良好的思维品质非同一般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表现于客观、深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应用知识、经验快速、高质量地解决实际问题上。具体来说,良好的思维品质,一是有利于领导做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决策;二是在紧要关头使领导者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度过难关;三是可使领导者创造性地工作,在工作中开拓前进。

领导者为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应力戒感情冲动、感情用事。历史上由于领导者单凭感情用事,导致决策失败的,不乏其例。《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一段值得借鉴的故事:孙权用吕蒙之计,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为孙权所害。关羽之死使刘备大伤感情,眼滴血泪,茶饭不思,称帝不久就准备出兵为关羽报仇。勇谋兼备的虎将赵云苦谏不从,刘备亲自率兵从成都出发,令张飞从阆中出发,合兵东下讨吴。时称“万人敌”的张飞听说关兄被害,更是悲痛欲绝,顿足捶胸,誓死为二兄报仇,准备挂孝伐吴。他命部将范强、张达二人三天之内为他赶制白盔白甲。范、张误听为造一百套盔甲,要求宽限时日。平素性如烈火的张飞,加上关羽新亡的刺激,听到部下讲价钱,更是暴跳如雷,将二人捆在树上重打四十军棍,严令限期完成。是夜,张飞悲愤难忍,借酒浇愁,醉卧帐中。范、张二人假借禀报军情进入帐中,用钢刀把张飞杀死。刘备听说张飞被害,感情更不能控制,盛夏时节,率领四万孤军从巫峡以下扎驻连营,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兵败逃回白帝城。此时,刘备不能挣脱感情的羁绊,陷入“哥们义气”的泥淖中,不能自拔,悲气交加,不久一命呜呼!可见,刘、张二人丧命,皆因太重感情,义气用事所致,他们忘记了诸葛丞相联吴抗魏的一贯主张。因此,出主意、做决策,感情用事是万万要不得的。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客观世界本身是辩证地、有规律地运动的。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客观世界的辩证性、规律性,并把它运用于思维.这就形成了认识、观察世界的基本方法。它包括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具体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方法

归纳和演绎是立足于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上的思维方法。二者的方向是相反的,归纳由个别走向一般;演绎则由一般走向个别。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都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来更深刻地把握个别。

1.归纳法它是指研究个别事物,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进而引出一般性结论或知识的思维方法,如果通过这种步骤进行推理,即为归纳推理。常见的归纳推理有两类:一是完全推理。这种推理的结论是可靠的,因为它的前提将所有个别现象都一一列举了,只要前提是真实的,则结论也必然是真实的。三是不完全归纳推理,这种推理由于没有将所有的个别现象都列举上,因此,它的结论有时是可靠的,有时是不可靠的。领导者在从事领导活动中,往往先研究个别(具体)对象,从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原则、规律来,再去指导面上的工作。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由“点”到“面”的工作方法。

在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个别现象的分析,尽量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依据,不能仅仅根据出现的几件类似的事件或现象,就草率地做出关于事物本质的判断。列宁在批评这种做法的时候指出:“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面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2)切忌按照主观需要“选择”合乎自己心意的个别“典型”,对这种虚假的典型进行人为地扶持和美化。(3)对个别现象进行“归纳”之前,务必对其进行充分地剖析和验证,重要的是判明它是否对全局具有指导意义。

2.演绎法 它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判断(前提)推出特殊性的新的判断(结论)的思维方法。常见的演绎推理有以下三种:(1)A是B,所以有的B是A;(2)A是B,C是A,所以C必定是B;(3)A是B,所以A不是非B。

领导者要善于把普遍性的经验运用于本地区、本单位,这其中应注意下列几点:(1)准确判断与验证大前提的科学性、可靠性,倘若大前提错了,一切推理必然会错。(2)准确判断与验证小前提与大前提的关系,即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通常有以下四种:一般之中包括特殊;一般与特殊部分交叉;一般与特殊联结;一般与特殊分离(无关)。(3)根据小前提与大前提的四种不同关系,正确拟定不同的决策方案。领导者要实事求是地针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普遍真理和经验。既要防止一味强调“情况特殊”而否定普遍真理、经验的指导意义;又防止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生硬地照搬照抄的做法。

(二)抽象和具体的方法

人的认识总是由感性的具体阶段,经过蒸发为各种抽象的规定,然后从抽象规定上升到包含着各种本质属性的理性具体。感性具体——抽象规定——理性具体,这是认识的具体运行过程。这里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

1.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理性具体是认识的结果。前者是有形的,可以捉摸和可以直接感知的东西;后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的各种本质属性的统一的反映,是许多抽象规定的辩证综合,是对事物的对立统一的揭示。

2.抽象是由感性具体上升为理性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它本身并不是目的。也就是说,它是把事物的某一属性、关系、方面在头脑中单独地抽取出来的方法。

3.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思维道路:一条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规定;另一条是从抽象规定上升到理性的具体。

例如,有的外国人到中国来考察,首先是和中国人接触,看到中国的城市、农村、企业、学校、政府等等,这些都是感性的具体;然后通过研究,抽象出我国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多方面的特点;最后,再把这几个方面的特点辩证地综合起来,获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理性具体的认识。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的高级方法。领导青善于掌握和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去认识各类不同的领导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以便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分析和综合方法

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统一性与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的统一,这就内在地规定了认识既要运用分析的方法.又要运用综合的方法,并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1.分析法 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把复杂的、整体的事物分解成为组成它的简单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各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一般说来,分析总是把一个大而难的问题分成若干小而易的问题,把事物化整体为部分。化复杂为简单。以便寻找薄弱环节,着手解决;或者使人们不断地深入事物内部的层次,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所以,分析方法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整个过程。

2.综合法 是指把关于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认识统一起来,在思维中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法不但可以把互相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连结在一起。从而获得更高一级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把表面上看来似乎不相关的事物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新的更高的认识。在运用综合方法时必须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反对“幻想的综合”和“机械的综合”。前者是没有客观依据的、虚构的综合;后者是把部分机械相加等于整体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分析和综合在方向上、运动上是对立的,因而不能用一个取代另一个,但又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分析和综合是辩证关系。首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真正的综合,脱离了分析的综合是一种直觉的模糊的综合。其次.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综合巩固和发展了分析的成果.使人的认识得到提高,分析离开综合,只能得到一些支离的互相隔绝的片面材料。再次,分析和综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也有分析。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要求领导者在开展领导活动中。既要看到树木,又要看到森林,不要满足于一孔之见或局部的分析.就用来盲目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四)定性思维和定量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和量是相互制约的。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一定质的量。因此,在领导活动中要善于定性思维,又善于定量思维,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定性思维方法 是指通过考察事物特征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性质和属性的思维方法。定性思维也称为定性分析方法。其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简单比较定性法。即通过对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外部性状的比较分析,以确定未知事物质的规定性;二是矛盾定性法.即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分析,把握事物质的方法;三是系统定性法,即通过事物的要素。结构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把握事物质的方法。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认识事物的性质和属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决策,首先就是对问题和对象的性质进行判断。如果不确定事物的质,不能把该事物区别开来,领导者就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2、定量思维方法 是指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掌握事物的数量关系。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极为重要。例如,说一个企业是亏损企业,亏损1000元和亏损1000万元是大不一样的。人们常说,要“心中有数”,这个数就包含着对事物的定量分析。领导者不进行定量分析就无法制定正确的政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管理工作越来越细.定量方法也越来越重要。通过定量分析,领导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进一步精确化,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掌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使领导者的认识更加客观化、深刻化。为此,领导者要学会数学方法和掌握电子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