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毛泽东和“三国”
1864000000017

第17章 1935年

在60年代,毛泽东曾多次这样谈及:当时党内有同志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能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并没看。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去翻了翻《孙子兵法》。[29]

[29]黄允升:《<遵义会议纪实>若干史实辨正》,《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2期。

[附注]《孙子兵法》,又名《孙子》,相传为春秋末年孙武所撰。现存十三篇。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兵书。曹操曾为它作注和编“辑要”。

后来,在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他67岁寿辰时,在与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聚餐时的谈话中也谈到了。他说,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受到过三次大的处分。“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30]毛泽东对他自己的学习抓得很紧。他在长征途中,有一次因随身带的书看完了,到一个村子驻扎后,他对警卫员讲:“你去给我弄部《水浒》和《三国》来。”警卫员找到一户读书人,说要借个“水壶”和“仨锅”用。老先生看了看他,知道他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就把自已正用的水壶借给了他,并说家中没有三口锅,只有一只,自家每天都得用,实在腾不出来。警卫员谢过老先生,提起借来的水壶兴奋地去见毛泽东,一进门就说:“主席,水壶拿来了,仨锅没找到。”毛泽东抬头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卫员叫到身边,耐心地告诉他:“我要的不是烧水的水壶,也不是烧饭的大锅,而是中国的古代名著《水浒》和《三国演义》。这是两部古书。”说罢,又拿来一片纸在上面写出来,交给了警卫员,告诉他今后注意抓紧时间学习,干革命可不能闹笑话呀![31]

[30]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党史文汇》1994年第8期。

[31]喜民:《璀璨的星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版。

4月,彭德怀和杨尚昆率领的三军团的先头部队十一团在团长张爱萍指挥下夺取了北盘江畔白岑的一个大渡口,准备从这里过河。索尔兹伯里在其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毛泽东在白岑渡河时说了什么,没有文字记载,不过他的胸中一定涌起了对祖国往事的回顾,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吧。这时,他身在白岑,与诸葛亮安息的地方孔明冈相距不过一二英里。在白岑,毛泽东有没有花上一两个小时拜谒他所敬仰的大英雄的安息之地呢?没有文字记载说明他去过,可要使人们相信他没有去过也是不可能的。[32]

[32]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198—19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附注]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死后葬于汉中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城北)。但民间于其葬处多有传说,此处称在白岑孔明岗,也是其一。

5月5日上午,红军主力在皎平渡渡金沙江前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来到设在金沙江边崖洞里的作战指挥室,研究渡江部署。毛泽东面对挂在壁上的十万分之一地图,用红铅笔在地图上比划着,对作战参谋们风趣地说:“你们看,龙云的部队被我们调到贵州去了,现在万耀煌的第十三师又要听我们‘指挥’了。你们知道三国时代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吗?我们现在借用蒋介石与万耀煌的矛盾,把主力部队调到这里来过江,将来也让后人写一段故事吧!”几天后,红军一、三军团和担任掩护的红五军团都分别全部渡过了金沙江。[33]

[33]蒋建农、郑广瑾:《长征途中的毛泽东》第156页,红旗出版社1993年3月版。

毛泽东一到安顺场,立即赶往渡口,向刘伯承、聂荣臻了解战斗情况,研究渡河问题。他还沿着渡口的沙地,边走边观察大渡河的情况。中午,中央首长在先遣部队司令部吃饭,席间端上缴获来的米酒。毛泽东首先端起大碗米酒,向先遣司令和干部战士们祝贺胜利。接着向刘伯承详细询问彝海结盟的情况。他说:“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说服了小叶丹呢?”刘答:“主要的是我们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毛泽东又问:“你跟小叶丹结拜,真的跪在地上起誓吗?”刘答:“那当然,彝人最讲义气,他看我诚心诚意,才信任我们。”毛泽东爱打破砂锅问到底:“那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呢,还是先跪右腿呢?”这个问题刘伯承可没有注意,他被问住了。[34]

[34]同上,第170页。

[附注]小叶丹,彝族头人。后被红军任命为。中国彝民红军沽鸡(基)支队长。当时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

七擒孟获,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记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6年)率军南征,对孟获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曾七次圭擒孟获,又七次释放,而令其信服。又:“七擒孟获”和孟获此人均不见《三国志》,仅见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孟获,系当地民族领袖。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他后来还在成都蜀汉中央政权做御史中丞。

毛泽东对抗大教职员的学习抓得很紧,他常说: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记得在一次校务办公会议上,他对大家讲:“我们要来一个读书比赛,看谁读的书多,掌握的知识多。只要是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大家都可以涉猎。但不能一目十行,三国中那个庞统能一目十行,我是从来不信的,那是神话。读书先是粗读,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是复读,重温一下重要章节,也叫精读。在这个基础上再写点读书笔记,问几个为什么,联系实际思考一下周围的事情。这样才能防止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35]

[35]穰明德:《毛泽东同志要求我们多读书》,《湖南日报》1983年12月9日。

[附注]庞统(179—214),字士元,东汉末期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诸葛亮齐名,号称“风雏”。被刘备任为军师中郎将。后从刘备人蜀,在围攻维县(今四川广汉北)时,中流矢死。庞统一目十行故事,不见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出处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