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毛泽东和“三国”
1864000000018

第18章 1936年

9月8日,毛泽东就国共两党合作事,致信当时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信中说,国共合作,“国人皆曰可行,不信先生独为不可行,是则国共两党实无不能合作之理。《三国演义》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弟与先生分十年矣,今又有合的机会,先生其有意乎?”[36]

[36]《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4—55页。

[附注]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源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0月25日,毛泽东就促进各方抗日统一战线事致信当时国民党绥远省省主席傅作义,信中说,“目前情势,日寇侵绥如箭在弦上,华北长江同时告急。但国内统一战线粗有成就,南京当局亦有转向抗日趋势,红军主力之三个方面军已集中于陕甘宁地区,一俟取得各方谅解,划定抗日防线,即行配合友军出动抗战。”[37]

[37]《毛泽东书信选集》第82页。

[附注]“箭在弦上”,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曹操取冀州,俘陈琳。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了春秋曹刿论战的故事。他说,这个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38]

[38]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98页。

[附注]曹刿论战,见《左传·庄公十年》。曹刿,即曹沫。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曹刿指挥战事,待齐军三鼓,士气衰竭,始下令反击,获大胜。

楚汉成皋之战,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3年,楚霸王项羽在成皋地区屡败汉军。但后来,刘邦利用楚将曹咎主力军在汜水半渡时,大破楚军。

新汉昆阳之战,公元23年,刘秀以兵三千在昆阳(河南叶县北)击溃王莽主力四十二万。

袁曹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曹操军数万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打垮袁绍的几十万军队。

吴魏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军十余万在赤壁为吴将周瑜和刘备的五万联军打败。

吴蜀彝陵之战,公元222年(蜀汉章武二年),吴将陆逊率军数万在彝陵大败蜀汉刘备大军,歼灭八万。

秦晋淝水之战,公元383年(晋太元八年)秦军九十万南侵,东晋将军谢玄等率军八万在淝水(淮河支流,在安徽寿县附近)击溃秦军前锋部队二十五万,致使秦军全线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