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篆刻知识
1866400000007

第7章 印章的类别和作用

印章的名称

在先秦,印章,无论是天子,还是臣下,乃至平民,一律称作“玺”,何人使用何种印材也无明确规定。“玺”又写作“鉨”,也写成“土”字旁的“坞尔”,表示印乃权力的象征,具有享有国土的意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的称谓为皇帝所独有,官吏和民间私人的印章一律改名为“印”,至此印与玺才有了等级的差别。汉代,官印和私印中又出现了“章”、“印章”和“印信”的名称,如“行裨将军章”、“琅邪相印章”、“河阳长印”等。唐代以后,帝王的印章有称“宝”的,如“皇帝之玺”改成了“皇帝之宝”。其原因据《唐书·舆服志》载,武则天称帝时,认为“玺”字与“息”字同音,息含有死的意思,所以才把玺印中的“玺”字改称“宝”字。至于官印和私印,则又产生了“记”、“朱记”、“关防”、“图章”、“押”、“戳子”等名目。

“记”和“朱记”是宋代官印的一种,如传世宋印有“都捡点兼牢城朱记”等即是。“关防”之制,始于明代,凡添设之官不给印而给“关防”,“关防”呈长方形。至清代,各省之总督、巡抚、钦差、学政、总兵等皆用“关防”。“亲军侍卫将军随征四营关防”即为明代“关防印”。“图章”之名,是由鉴藏图书印记的误称而转化的,约定俗成,后来人们便将印章也称为“图章”。时至现在,人们对印章的称呼可根据各自习惯,但若是入印,则只可用“印”、“玺”、“印信”、“私印“、“章”和“押”等;“宝”、“朱记”、“关防”之类称呼既已成为历史,今人刻印不宜再用。

印章的类别

印章的分类极为复杂,同时又容易交叉。目前人们对古代印章分类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大体上说,如果按印文的内容分,有姓名印、字印、别号印、地名印、合称印、斋馆印、书简印、鉴藏印、吉语印、闲文印及肖形印等;如果按印章的形式分,有子母印、带钩印、两面印、多面印、连珠印、花押字印等;如果按印章的制作工艺分,有铸印、凿印、切琢玉印、土制瓦印等,凿印中还有急就章;如果按印章的使用对象和用途分,除了上面提到的用作取信工具的姓名印,还有在所制造的器物上记名的印陶、器物名称的图记、金币上所盖的印记、避除邪恶的黄神印、保持身份地位的随殉印和用以烙马的烙印,等等。各类印章均有各自的特征,学刻印章应多观察和研究古代各类印章的基本定式,不要生造一些不伦不类的格局而失掉中国印章的传统本色。这里仅举姓名印、吉语印、黄神印、肖形印略加说明。

(一)姓名印章

姓名印以姓名作印文入印,或只著姓名,或姓名加“印”字,或加“之印”、“私印”、“印信”、“之印章”等,其文字排列大体有“姓名”、“姓名名”、“姓名印”、“姓名名印”、“姓名之印”、“姓名印信”、“姓名信印”、“姓名印章”、“姓名唯印”、“姓名私印”几种形式。姓名印中有种回文印。这种印,姓在右上,“印”字在姓下,回环读之,应读作“姓名名印”,而不能读成“姓印名名”。此外,姓名印尚有朱白相间印、臣妾印、图案边印、汉鸟虫篆印、汉缪篆印(有人将不大规范或回曲的汉印文字称为“缪篆”,与前面提到的缪篆是两种理解),以及姓为文字、名为肖形的印章。自文人自刻石质印章以来,姓名印的形式更为多样,其应用也不仅仅在于昭信,也作书画钤印、观赏和其他之用。

与姓名印相关的印章还有字印、别号印、合称印、地名印等,这些印章也有一定的格局。字印的印文不能刻有“印”字,如“仓硕”、“白石”二印。但也有加“姓”或在姓的下面加“氏”的,亦可字下加“氏”字,作“某某氏”。别号印多用于书画作品中,其称谓有某山民、某山人、某居士、某道人、某主人、某主等。就是一组别号印。地名印是用地名作印文入印,如白文印“湖州安吉县”等即是。合称印是将地名、姓名、表字等合刻成一印,如赵之谦所刻白文印“会稽赵之谦字叔印”等即是。

(二)吉语印章

吉语印产生于战国时期,以吉祥语入印,意在表达吉庆美好,常用“吉祥”、“永寿”、“永福”、“康宁”一类的语句。“得志”一印是战国时期的吉语印,“敬事”、“正行”是秦代的言语印。汉代,吉语印就更多了,汉代吉语印,有的印文较少,如“出入大吉”等印;有的印文较多,如“宜官秩,长乐吉,贵有日”九字朱文铜印,“建明德,子千亿,保万年,治无极”十二字白文金印,等等,都属于这种吉语印。也有姓名印附带吉语的印章,还有一面印文是姓名、一面印文是吉祥语的印章如一面是“王宪将”姓名、另一面是“日入千金”四字的两面印即是这种吉语印。吉语印印文内容以后逐渐扩大,后世的成语、诗词、闲文印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可说是吉语印的滥觞。

(三)黄神印章

黄神印,有人称道家印、厌胜印,多流行于汉代,专作佩带之用。印章背上原有钮,中有小孔,便于穿绳,以随身携带,后来索性特铸一种佩印,用以辟除不祥。《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抱朴子·登涉篇》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各种古印谱中虽未见有一百二十字的黄神印,但印文为“黄神越章”、“黄神之印”、“黄神使者印章”、“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等印章却常有收录。

随殉印实际上是一种明器,是专为殉葬而造的印章。根据汉代制度,官吏死后须上缴印绶,同时也可以按本人生前的官职称呼再刻一方用来随葬。有些官爵是世袭的,生前的用印留给子孙,也可再造一方随葬。随殉印因出于急就,印文大多草率。中有白文印“长沙丞相”和“车大侯之印”便是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利仓墓中出土的随殉印。一般说来,印谱中收录的官职连姓名的多字印,大都不是实用之物,而是表示死者身份的随殉印。

(四)肖形印章

肖形印又称“画印”,是刻有图案的印章的统称。它兼具绘画、雕刻之美,在方寸之间生动地塑造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春秋战国时期的肖形印朴拙简括。肖形印在汉魏时最为盛行,其造型与风格与同时期的画风相通。汉代的肖形印就与汉画像砖、画像石的风格相类。古代肖形印图画有龙、凤、犬、马以及人物等,也有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物形合刻一印的。肖形印不但有静物,也有动态。甚至在近人的创作中,还有“岳母刺字”、“武松打虎”、“三岔口”等故事,用黄宾虹的话讲,真可谓“飞潜动静”。肖形印还可以与人的姓名相结合。也有人将这种印单独分出来,称作“四灵印”。徐成徐仁四周四灵(龙、雀、虎、龟)印,倪鸣成虎形印等,便肖此类。在现代印人中,仍有不少刻肖形印的高手,如来楚生、张寒月、矫毅、张根源等。

魏晋以前,用于取信的印章在使用时是将印章盖在泥块上的,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蘸上印泥钤盖在纸上。因为在纸张尚未发明或虽已发明而未广泛使用的时候,人们是将文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的,并将其编联成册,称作简牍。在成捆的简牍外面再加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用绳子将简牍捆扎起来,绳结放在方槽内,再在上面加一块泥,将印章按在泥块上,以表示信验。印章的文字本来是凹的,盖在泥上就变成了凸的文字。在更早的年代,人们在封存物件或递送物件时,也用绳子扎住,在绳结上封一泥块,并盖以印章,以防别人拆动。这种按有印章的坚硬土块被人们称作“封泥”或“泥封”。封泥既是古代印章直接打上的印痕,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古印玺本身同等重要。人们将遗留到现今的封泥用墨拓下来,作为刻印学习临摹的范本,获得了极大的收益。尤其是那清秀圆润的笔划和自然古朴的边沿,更增加了印章的趣味,近现代印人多有拟封泥之作。

我国自唐宋以后,不同种类的印章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作用已不十分明显,有的用途却日益广泛,并在以往印章种类之外又产生了新的种类。其中最主要的是鉴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

(五)鉴藏印章

鉴藏印是作鉴赏、审定、收藏之用而钤盖于书画等作品和图书上的印章。从遗留在书画或刊入法帖的印章来看,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唐玄宗有“开元”二字长方形印,这两方印虽未标出鉴定一类字样,却都属鉴定性质。其后,五代南唐有“建业文房之印”,宋太祖有“秘阁图书”印,宋徽宗有“大观”瓢形印、“政和”、“宣和”长方印,金章宗有“明昌御览”大型印,宋代苏轼有“赵郡苏轼图籍”印,米芾有“米芾秘箧”印,蔡京有“蔡京珍玩”印,贾似道有“秋壑图书”和“秋壑珍玩”印,等等。明清以来,鉴藏印更为盛行。鉴藏印的称呼,有鉴赏、审定和收藏之分。鉴赏类可称鉴赏、真赏、珍赏、心赏、清赏、经眼、眼福、曾读、读过、曾归等;审定类可称审定、鉴定、考订、校订等;收藏类可称收藏、珍藏、鉴藏、考藏、藏书、藏画、秘玩、珍玩、秘笈、图书、珍秘等。鉴藏印的印文也有作诸如“子孙永保”之类的祈愿或吉语长句的。

(六)斋馆印章

斋馆印始于唐代的李泌。明甘旸《集古印谱》卷五列印十余方,其中就有“端居室”三字白文印,端居室便是李泌的斋馆之名。唐人自题斋馆名的并不多,到了宋代,这一风气已相当普遍。自此,自题斋馆便成了学者文人的雅好,斋馆印随之而大兴,以致连无斋馆者也刻起斋馆印。如宋人苏轼有“雪堂”印,王诜有“宝绘堂”印,米芾有“宝晋斋”印,元人赵孟頫有“松雪斋”印,明人文徵明有“停云馆”印,清人丁敬有“龙泓馆”印,等等。斋馆印的称呼有斋、馆、轩、堂、楼、室、阁、筑、庼、庐、亭、巢、院等。

(七)闲文印章

闲文印将成语、格言、铭言、谑言、诗词、书论、画论、印论、骚语等入印,可以说是从吉语印演化而来的印章类别。据记载,南宋贾似道有“贤者而后乐此”一印便属于闲文印,但后人未见印样。元初赵孟頫曾有“好嬉子”三字印,今亦未见印样。元末王冕有“会稽佳山水”五字印,已见收录。到了明朝文彭、何震时代,由于篆刻进入了文人领域而逐渐成为独立的欣赏艺术,闲文印更是大量出现,而且日趋多样丰富。明清以来,一些文人、书画家备有数十方至数百方闲文印,以作引首章、压角章、边章来用。一组印是篆刻家们创作的闲文印作品。

闲文印多用来抒发个人情怀,表达个人好恶及艺术观点;钤在书画作品上也多与其内容相关,起到相互映衬、深化书画作品主题的作用。著名画家徐悲鸿1951年创作了一幅骏马图,画面上,一匹骏马昂首飞奔,上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诗句,左下角钤有“自强不息”的闲文印,诗、书、画、印相映成辉,讴歌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郭沫若的“惜光阴”、郭味蕖的“踏遍青山人未老”、黄胄的“老在须眉壮在心”等闲文印,寥寥几字,意味隽永,反映了书画家终生奋斗的精神。李可染的“天道酬痴”、“废画三千”、“峰高无坦途”、“七十始知己无知”、“久久为功”、“实者慧”等闲文印,充满亢奋激昂之气,意蕴深邃,激励人心。可见,闲文印实则不“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