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魏文宗
18718200000011

第11章 口灿莲花

“杨奉先,你今天可是变了啊。”一侧,轻轻一笑,如银铃般悦耳,转头看去,碎金色的阳光落在书案上,同桌如出水芙蓉,兰花轻绽,韩佩道,“怎么,难道是被道台大人悬榜斥责,受到刺激了?可是道台大人也说了,你的文采和功底还是不错的。”

韩佩歪着脖子,含笑着看着杨奉先。

杨奉先目不邪视。

“文采再好终究也是空架子,道理讲不通,就叫‘文理不通’,道台大人批责我,‘文采尚可,文理不通’八字一语中的。”

杨奉先平静,旁人都把这当做是一种打击,但杨奉先并不,从杨奉先的角度来看,这不过就是一次指点,指明了自己文案功底上的不足,仅此而已。

“呀,这可不是你杨奉先能说出来的话。”那少女瞪大了眼,吃惊的道。

杨奉先笑了笑,没有回答。

翠绿色衣裙的少女,以杨奉先的记忆,这人是潭乡士绅,举人韩老爷的孙女,掌心明珠,也只有韩老爷有这个财力,把自己的孙女也送来开蒙。

大魏读书人里,女人是不能科考功名的,但是在这私塾里,反而是这韩佩的成绩最好。

“咳咳,安静。”童秀才板着脸,从上面发下来的一份卷子,一份是这次秀才的科考题目,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

另外一份,则是杨奉先这次被悬榜斥责的文章。

这次也被当成反面案例,传遍了这个私塾。

一阵窃窃私语的轻笑声。

这些笑声杨奉先充耳不闻,捏起这一份卷子,从头到尾审阅了一遍,说实话,这“杨奉先”写的文章,自己还没有看过。

这杨奉先沉默寡言,这次还受此“大辱”之后,羞愤之下,一病不起,竟然就去世了,穿越后来的杨奉先,对这前身的记忆继承的并不多。

这一个私塾里,一共就十几个学生,一个个年纪都不大,有的也是平民之家,寒门子弟,有的人则是锦衣玉带,穿着丝绸,但又不算奢侈的名贵衣服。

若是在大魏京都,看到的景象绝对不会只是这个样子。

无数私塾里这些窃窃私语的声音,杨奉先安静看这张卷子。

字迹颇为干净和整洁。

“唔,我写这字迹和杨奉先还有较大的差别,为了以后不被人看出来,我得以习字为借口,慢慢改变自己的笔锋。”先是这么想着,进而杨奉先把文章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然后不久拧起了眉。

【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这前半句话出自《大学》,“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大意是说,鸟都知道自己应该落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吗?

后半句则是“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出自诗经。

这是科考上一种很典型的“截搭”,即,主考官从四书五经之中,抽选部分句子,组合在一起,来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后半句是说,“周文王庄严肃穆,行事又谨慎,正大光芒。”

看句话看似是毫无关联的。

杨奉先不禁拧起了眉头,伸手缓缓揉起自己的太阳穴,但考题并不会真的毫无关联,这颇有高考给出一则寓言,要求审题的感觉。

沉吟半响,杨奉先反复品味,心头已经有了些定数,知道这样的文章应该怎么展开了。

“著文章,应该先把文理说通了。”

“至于怎么说,反而还在次之。”

看着看着,杨奉先心头多了几分明悟,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好比有人写了一片花团锦簇的文章,可是到最后,仅仅只是说明了,“成功需要努力”,这就等于是一句废话。

文章写的再好,文气也是大大不足的,这就是不明悟写文章的核心在于“立言”

要讲什么观点,才是主旨。

想通了这些,杨奉先感觉自己念头通达,文气似乎也有所增长,脸色不禁浮起一丝喜悦,照这个趋势,自己这文气的增长会达到一个可喜的程度。

只是这个程度到最后会怎么样,杨奉先也不知道。

杨奉先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见到一个真正的“大学问”的人,杨奉先能看到人的文气,如果见到一些大学问的人,恐怕才能看出些端倪来。

想到这,杨奉先就想起了刘赐,大儒刘赐。

大魏读书人分为六等,文宗,大儒,翰林,进士,举人,秀才,这大儒已经是天下第二等,在这大魏文宗不出的年代,大儒就是大魏文道之巅了。

听说即便是大儒,在大魏也没有几个人,这样的人,口出成则,一言定国。

杨奉先曾经浏览过一篇野史,说是中土大梦禅师讲道,口灿莲花,说的就是大梦禅师白日讲道,引来了无数的百姓围观,结果大梦禅师的“道”讲的太好了,以至于天下飘落下莲花的花瓣,所有的百姓都听的如痴如醉,像是一梦百年一样。

醒来之后,更是如痴如醉,身上散发异香,几天都感觉不到饿,更有甚者连病入膏肓的病人都一夜之间痊愈了。

这大梦禅师就是一代大儒,这则故事就被人称为“口灿莲花”

后来用来形容大儒讲道功力深厚。

而这,还仅仅只是大儒。

当然,这只是野史,读书人都不屑一看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但杨奉先读这个故事还是颇感兴趣的,大梦禅师还只是个大儒,并不是文宗。

文宗讲道,可渡化万民,教化蛮蒙,甚至连鸟兽犬类,也能点化。

那样的境界就太神话了。。

可惜,去省城看大儒刘赐这样的机会杨奉先是没有了,这次杨昭跟着王员外去,倒是能有幸见到大儒刘赐,不过。。杨奉先摇了摇头。

以杨昭这样举止轻浮,去了那省城不闹出事来就算不错了。

他若是不知进退,甚至还会遗祸家族。

收回心思,这些是外人的事,杨奉先要做的则是在明年考上秀才,“这杨奉先的功底其实不错了,再加上我读了这么多年的国学,自己也很喜欢,认真研究的很深入,以我现在的文气,考上一个秀才应该是手到擒来了,只是不知道举人怎么样。”

经过杨奉先观察,一般的秀才甚至没有文气,或者就几寸高而已,不知道举人是个什么情况。

浏览了一遍这个卷子,杨奉先心里已经有数,知道如果是自己写,怎样破题,写好这个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