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魏文宗
18718200000042

第42章 孝悌之义

杨家催赶着上路,杨奉先回屋收拾,回了屋,杨奉先才发现其实也没什么要收拾的,在屋子里呆立了片刻,想了想,最后把一本《宋元学案》收进了袖子里。

“爹,娘,等儿考取了功名,在周府外重新置办一套宅子,再接二老过去。”

“哎。”陈氏又是唏嘘,又是离儿的不舍,给杨奉先整理妥当了衣服,又从箱子底,小心翼翼翻出了几套崭新的衣服,只是这衣服被压在箱底,已经有些褶皱,青色布衣,比起杨奉先身上这灰色麻衣要明亮的多,但依旧是一股旧气。

“这是娘给的做的衣服,本来是打算给你过年的时候穿的,你给带去,别冻着了。”陈氏依依不舍。

“我儿这一去,路途数百里远,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了。”陈氏暗暗垂泪,又是替杨奉先高兴,又是心酸。

杨唯口拙木讷,从来不善于表达情感,高高瘦瘦的杨唯在原地转了两圈,看着这娘两在收拾,书卷轻轻敲打着掌心,足以看出他内心的焦虑。

“周家怎么催的这么急。”

“哎,奉先啊。”临走前,杨唯还是有几句话要叮嘱,“周家家大业大,咱们出去了,可受人轻视,但却不能坏了规矩,做出一些有辱家门的事,知道了吗?”

“咱不管别人的规矩是咋样的,有骨气,有底线,就是万世不易的规矩。”

‘有骨气,有底线,就是万世不易的规矩’,杨奉先在心头念了一遍,然后这才用力的点了点头,“爹,我记下了。”

杨唯长叹了口气,他也不知道周家是个什么样子,省府太远,远出了他们对巡抚之家的想象,听说大门大户的家庭,规矩也是多的很,杨唯也只是想想罢了。

“还有,每日学业也不可荒废。”想了想,杨唯如此道,“虽然爹不在你身边,但是你也要自觉,不论以后取得了怎样的功名,哪怕金榜提名,高中状元了,哪怕你就是成为一代大儒了,日课也永远不能放下。”

连杨唯自己也没有注意,他絮絮叨叨说这些,只是出于对儿子的不舍,想多说几句话罢了,但是杨奉先却由衷的记在心头。

“爹,我不会忘的。”

“嗯。”嗯了一声后,杨唯就不知该怎么说了,只有陈氏还在一边不厌其烦,反复的叮嘱杨奉先以后的细节,从春夏到秋冬,杨奉先也听的相当的认真。

“大兄,你是要走了吗?明儿舍不得你。”抱住杨奉先的大腿,杨明儿委屈的道。

小孩子不明白这些,但她却知道,大兄要走了。

大兄走了,她怎么办?

以后谁还来教她习字?她再也听不到大兄那和蔼可亲的声音了。

杨明儿委屈到了极点,就想放声大哭,“大兄你不要走好不好。”

“明儿,想要习字以后就到省城来找大兄。”杨奉先顿了顿,许诺道,“以后大兄不论身处何时,何地,或是何职,你都可以放心大胆的来找大兄。”

想了想,杨奉先提笔在纸上写了个文书,“杨家六妹,落款,杨奉先”

“乖,明儿把这个拿上,以后需要,就拿这个来找大兄。”

“大兄不能骗我哦。”杨明儿眼泪汪汪,双手还用力的拉着杨奉先的衣领,小手不肯撒手。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杨明儿仰着小脸,呆了一下,旋即破涕为笑,“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大哥。”门口,突然有人敲门,杨奉先扭头看去,发现是三叔家的儿子,杨小北,杨小北十六岁,有些又畏又惧的看着杨奉先,语气之中甚至还带着一些讨好和小心,“王家的王虎来了,说是有事要找大哥。”

“王虎?”一听这弦外之音,杨奉先就明白了大半,“是为了二弟的事吧。”

“哼,管他作甚。”陈氏在背后不满,杨昭自从考上了秀才,又以为‘攀上’了周家之后,是处处和他们大房一家作对,尾巴就差翘上天了,陈氏十分不满。

况且这一次还是这杨昭在外花天酒地,浪费的银子足足是杨家三年的净收入!

这样的人,管他作甚?

“让他自生自灭去吧!”

大婶这么一嘀咕,吓的那杨小北立马低下头去,他一个小孩和不敢参和之事。

“孝悌之义,兄弟之情,不可违背。”杨奉先叹了口气,“我去看看吧。”说着,杨奉先就走出了门,在庭院里,王虎早就是急的团团转了,他还算是有心,所有人都跑了,他还记得到杨家来报信。

看到杨奉先出来,王虎焦急的冲上前,一把抓住杨奉先的袖子,“杨奉先,不好了。。”

愣了一下,王虎旋即讷讷的又松开了手,脸上带着一丝讨好和讪笑,“杨公子,杨昭他被江季抓起来了,还被打了。”

王虎带着一些哭腔道,把来龙去脉说了一遍,“你快去看看吧。”

眼下能救杨昭的就只有周家,只有杨奉先这个周家姑爷了。

“还欠多少银子?”没有王虎那焦急,杨奉先平静问道。

“五十五两。”王虎哭丧着脸道,“江季说了,少一分都不行。”

“少一分都不行是吗?”杨奉先嘴角牵起了一丝嘲讽,“我知道了。”杨奉先只是单单点头,心头叹了口气,杨奉先深深明白这点,这可不是自己圣母,而是大魏君臣纲道,孝悌之义,同乡之情,这些即是读书人的要求,又是人伦大纲。

杨奉先身处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不可能以一己之力违逆这整个时代,这个人情关系有多强?举个例子。

不孝父母,不论为父为母者究竟有何等大过,该官吏都不予录用,并且会受到整个官道排挤。

曾经有翰林李墨,文采超群,学识飞扬,家乡一胞弟年轻时为非作歹,甚至处处陷害李墨,李墨为官之后,这胞弟又来求李墨安排一个职位。

李墨深知这胞弟为人,必定残暴不堪,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

而这事竟然被御史弹劾上了朝廷。

皇帝亲自过问此事,这事的最终答案,竟然是从朝野上下,一致认为这李墨为人苛刻,一个没有孝悌之义的人,又怎么能善待百姓?

将李墨罢官,永不叙用。

这事杨奉先一个现代人听来虽然荒唐,却是朝野上下皆知。

“大魏乃宗族制,全家供奉一个读书人,就指望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宗族关系之紧密,无法想象。”

“如果迥然一身,明哲保身,反而会不受人待见,甚至是可以公然被弹劾的。”

这不仅是一种风俗,甚至是一种制度了。

“而不帮衬同乡,整个同乡的人都会针对你。”

“哎,时代的洪流,我也只是其中一个小砂砾,哪里是能随意改变的,杨昭的过错,不过就是小节,我如果不帮他,周家会以为我薄情寡义,同乡的人会认为我性情冷血,以后对我的仕途是巨大的污点。”

“而我帮他,反而能彰显我的大度。”

“何况孝悌之义,我并非如此真的仇视杨昭。”

杨昭毕竟也是自己的二弟。

“罢了,这就当做我离开潭乡之前,为杨家做的最后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