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论语(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书系)
18840500000003

第3章 八佾篇第三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④?”

【注释】①谓:此处的“谓”并非指“对……说、讲”之义,而是“讲到……而说”或“谈论到……而说”的意思。季氏: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当时鲁国朝廷的权臣,掌握大权的贵族。②八佾(yì):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叫一佾,八行六十四人叫八佾,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大夫应用四佾。季孙氏在他的家庙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③是:代词,但具体指代什么,向来有分歧。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是”指的是“八佾舞于庭”这件事,则下一句的“孰”字也应当指事而言,但经传中之“孰”一般指人,所以此处的“是”亦应指人,即指季孙氏为妥。忍:此“忍”有两解:一指“容忍”。季孙氏的胡作非为,此事可容忍,何事不可容忍?一指“忍心”。季孙氏忍心僭用天子之礼,将何事不忍心去做?④关于这两句的“是”和“孰”的解释,钱穆曰:“是可忍指事,孰不可忍指人,有事则必及人,不当拘泥作分别。季孙氏忍于其君,则又谁何而不可忍?”

【译文】孔子评价季氏,“在家庙庭院上演八佾舞,这种僭越的事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呢?”

三家者以《雍》彻①。子曰:“‘相维辟公②,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①三家:指鲁大夫仲孙(即孟孙)、叔孙、季孙三家。雍:《诗经·周颂》篇名,是周天子祭祀时所唱的乐曲。彻:同“撤”,祭毕而撤除祭礼之物。“彻”的繁体字为“徹”。②相:助祭者。辟公:诸侯。③穆穆:端庄肃穆貌。

【译文】鲁大夫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祭祀祖先,在《雍》诗的乐声中撤除祭物并结束祭礼。孔子说:“‘诸侯助祭,天子端庄而肃穆地主祭’,这样的盛况怎能出现在这三家祭祖的小庙堂?”

孔子说:“做人却没有仁爱之心,礼有何用?做人而没有仁爱之心,乐有何用?”

林放问礼之本①。子曰:“大哉问②!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③,宁戚④。”

子曰:“夷狄之有君⑤,不如诸夏之亡也⑥。”

【注释】①林放:鲁人。一说他为孔子弟子,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并未记载有他的名字,也缺乏足够的材料证据,此说极少赞同者。本:本义,要义。钱穆曰:“礼之本,礼之所由起,即礼之本原所在。”②大哉问:这可是意义重大的问题啊。③易:治理,操办。一说通“仪”,遵礼仪。④戚:悲哀。⑤夷狄:古称东方居住的少数民族为夷,北方居住的少数民族为狄。台湾学者毛子水曰:“这章的夷狄、诸夏,是就文化程度来分别的,并不是以种族或地域来分别的。”可备一说。君:君道,即君臣之道。台湾学者毛子水曰:“这章的‘君’字,当指国家的政府言,并不是专指居于君位的人而言。”可备一说。⑥不如:不像。诸夏:特指中原地带的诸侯国。亡:通“无”。按学者钱逊的观点,孔子的这句话可作两种理解。一说夷狄即使有国君,也不如诸夏没有国君。另一说,夷狄尚且有国君,而诸夏就不像话了,僭越作乱,反而没有君臣上下之分。

【译文】林放请教礼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孔子说:“大学问!礼,与其排场盛大(而内心不恭),宁愿节俭;办丧事,与其繁琐地遵守表面礼仪(而无内心悲痛),宁愿简单而悲戚。”

孔子说:“夷狄那些文化落后的地方都有君臣之道,不像我们华夏诸国已没有君臣之道了。”

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曰②:“女弗能救与③?”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④?”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⑤!揖让而升⑥,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①旅于泰山:旅,祭山,即祭祀泰山。当时只有天子、诸侯才可祭泰山,故孔子认为季氏僭礼。②冉有:孔子学生冉求,字子有,当时为季氏宰。③救:阻止。④曾谓:难道说。曾,意思同“乃”,诘问语气词。泰山不如林放:泰山之神受季氏僭越之旅祭,还不如林放知礼。⑤射:射礼(比射箭)。⑥揖让:相互作揖谦让。

【译文】季氏僭礼祭祀泰山。孔子问冉有:“你不能阻止他这样做吗?”冉有回答:“阻止不了。”孔子说:“啊!难道你们认为泰山之神不像林放一样知礼吗?”

孔子说:“君子没什么相争,如有一定是射箭比赛!相互拱手揖让,再登场比赛,比赛结束后要饮酒。他们相争的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①,美目盼兮②,素以为绚兮③’,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④。”

曰:“礼后乎⑤?”子曰:“起予者商也⑥,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①巧笑:美好动人的笑意。多用以形容美人迷人的笑容。倩:笑时两颊现出酒窝貌。兮:句末语气助词(或曰感叹词),无实在意义,相当于“啊”。②盼:眼睛黑白分明貌。这里形容眼睛左顾右盼时所表现出的迷人神态。③素:白色,也可说是白色的丝织物。绚:有文彩。钱穆曰:“比喻美女有巧笑之倩、美目之盼,复加以素粉之饰,将益增面容之绚丽。”这里三句诗,前两句见于《诗·卫风·硕人》,第三句不见于今日所传之《诗经》,一般认为系逸诗;有人认为它应属于先秦时鲁国人所传之《诗》。④绘事:绘画之事。后素:朱熹注:“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朱熹所说的是,古人绘画,先画五彩颜色,然后用粉白线条加以勾勒。还有学者提出,绘事后素指的是先有白底,然后画画。⑤礼后乎:礼也是后起的吗?钱穆曰:“礼乃后起而加以文饰。”毛子水曰:“子夏这个‘礼’字,与其说是从‘素’字悟出,宁可说是从‘绚’字得来的。”⑥起:有两种解释。一为启发,指子夏所说启发了孔子;一指发挥、领悟,指子夏领悟到了孔子的言论之内涵外延。

【译文】子夏问:“‘美好的笑容动人心啊,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绢布底子上好画灿烂的色彩啊’,指的什么?”孔子说:“绘画时,先有洁白的底子再在上面画色彩。”

子夏又问:“礼也在仁之后吗?”孔子答:“子商启发了我!现在开始可以和你讨论《诗经》啦!”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①;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①杞:国名。征:证明,验证。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制,我能讲,杞国的礼制不足以为证;殷朝的礼制,我也能讲,宋国的礼制不足以为证;是缺少文献的原因。如果文献充足,我就能验证夏礼和殷礼了。”

子曰:“褅①,自既灌而往者②,吾不欲观之矣③。”

或问褅之说④。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⑤?”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注释】①禘(dì):禘礼是一种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大祭之礼。当时天子每隔五年在祖庙中举行一次。祭祖时先祭始祖,第一次献酒后,再依尊卑亲疏的次序祭祀历代祖先。《礼记·祭统》曰:“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重祭。”这是说,周公曾经为周王朝作出卓越贡献,极受器重,鲁国由于开国君主周公的特殊地位,所以也可以和天子一样举行此种盛大的祭典。②灌:本作“祼”(guàn),是祭祀中献酒给尸(代受祭者)闻香酒的仪式。应当是禘礼中第一次献酒。而往者:以下的礼节仪式。③吾不欲观之矣: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孔子不想再看的原因,他没点明,后人也难以断定。有学者认为,鲁文公时,在禘祭时把其父僖公排在闵公之前,僖公虽是闵公的兄长,但他是继承闵公上位国君的,因此把僖公放在闵公之前就是违礼的。孔子不再看下去,表现自己不满于祖宗神位排列失序。④说:理论。⑤示:通“置”,摆放。

【译文】孔子说:“祶礼,从灌而后,我就不想看了。”

有人问祶礼的理论。孔子说:“搞不懂。让懂祶礼的人来治理天下,就像放东西在这里那么容易?”指指手掌。

祭祀时,就像祖先在一样,祭祀神灵就如神灵在一样。孔子说:“我没有参加祭祀,就像没有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何谓也?”子曰:“不然④,获罪于天⑤,无所祷也⑥。”

【注释】①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掌握着卫国的权势。②媚:讨好,奉承。奥:室内西南隅为奥,奥祭在上古时被置于灶祭之上。《太平御览》五百廿九引郑注:“宗庙及五祀之神皆祭于奥,室西南隅之奥也。夫灶,老妇之祭。”此系一说法。另一说法,奥居室的西南角,古时为家中尊者所处的位置;灶是烹饪做饭之所。③灶:灶祭。一般认为,这两句话乃古代的谚语。其含义颇有歧义,但一般认为,奥为尊贵之地,享有高尚地位,但极少给人带来福祉;而灶乃解决“民以食为天”这样与人息息相关的事情,给人更多的福祉不言而喻。④不然:不是这样的。⑤获罪于天:得罪了天。天,有两种理解。一指理或正理;一说为管理“正理”的主宰者,这主宰者多数认定为君主。⑥无所祷:连个祷告的场所都没有。或解释为:到哪儿祷告都不管用。

【译文】王孙贾问:“‘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得罪了上天,祷告什么神都是没用的。”

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吾从周。”

子入太庙③,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④?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①监:通“鉴”,借鉴。二代:夏商两代。②郁郁乎文哉:多么丰富多彩呀!③太庙:古代开国之君太祖之庙。④鄹(zōu)人:鄹,地名。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曾作过鄹地的大夫,古人常把某地的大夫称为某人,故孔子的父亲叫鄹人。

【译文】孔子说:“周礼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制,多么的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礼制。”

孔子到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清楚。有人就说:“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熟知礼仪?到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也是礼仪呀!”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③。子曰:“赐也!尔爱其羊④,我爱其礼。”

【注释】①主皮:皮指箭靶子,古代箭靶有布或皮做的,礼射以中不中为主,不以穿破靶为主。②为:因为。同科:同等。③去:取消。告朔之饩(xì)羊: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羊祭庙,然后回朝廷听政,祭庙叫告朔,听政叫视朔或听朔。据说到子贡当政的时代,鲁国国君不再亲临祖庙,告朔之礼已经废弃不行,但鲁国的职能部门仍然分配给祖庙用于告朔礼的牲羊,每到初一还杀一只羊供奉祖庙。子贡认为这是徒具形式的活动,大约想厉行节约,不要再杀羊而浪费。而对于“告朔之饩羊”的理解,还有一说法,说的是:告朔,是天子把一年十二月的朔政(历书)布告于诸侯。告朔的饩羊,是每个诸侯国招待天子颁历使臣预备的生羊。④爱:可惜。

【译文】孔子说:“礼射不以穿破靶子为准,而以射中为主,主要是力道有大小,自古就如此。”

子贡打算取消告朔祭庙时用活羊的做法。孔子说:“端木赐呀,你舍不得羊,我舍不得礼呀!”

子曰:“事君尽礼①,人以为谄也②。”

定公问③:“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①尽礼:礼数周全。郑玄曰:“尽礼,谓‘下公门’‘式路马’之属。”②谄:谄谀,谄媚。孔子这番言论,大约看到当时鲁国朝政状况而发。当时三家称霸朝廷,公室微弱受挟持,所谓“识时务者”尽附三家,见孔子事鲁君尽礼,疑其谄媚。另一说法,是人类之中总少不了一些人,他们设法把事情做好,却又不喜欢别人把事情做好。孔子这番言论,是要人能够明辨是非而谨守善道。③定公:鲁君,名宋,昭公之弟。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礼数周全,大家认为你谄媚。”

鲁定公问:“君主重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君主以礼重用臣子,臣子以忠诚服侍君主。”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③。”

哀公问社于宰我④。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⑤,遂事不谏⑥,既往不咎⑦。”

【注释】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此诗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不断,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也描写了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按一般说法,孔子认为《关雎》诗表达感情含蓄委婉,“发乎情,止乎礼”,所以加以褒赞。而古乐中亦有《关雎》一章,有人认为这一章之《关雎》指的是《关雎》之音乐,并非指诗中之文字。②淫:过分到放荡的地步。③台湾学者毛子水曰:“这章的话,当是就音乐而说的,我们自不能用诗篇的文字来讲。‘不淫’‘不伤’,应指《关雎》的音乐不能使人哀乐中节的意思。可惜古代音乐乐谱不传,没有法子取证了。”钱穆曰:“或解此章专指乐声言,不就诗辞言。然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则诗之言与词,仍其本。专指乐声,使人无所寻索,今不取。”④社:土地神叫社,土地神的牌位叫社主。宰我: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⑤成事:做了的事。⑥遂事:已完成的事。⑦既往:已经过去的。咎:责备,追究。

【译文】孔子说:“《关雎》,欢乐而不放荡,哀叹而不悲伤。”

鲁哀公问宰我关于社稷的事,宰我回答说:“夏后氏用松树做社稷,殷人用柏树做社稷,他们认为松柏可以长久万年;周武王以栗树为社稷,认为其武德可使百姓战栗。”孔子听到了就说:“做了的事就不再讨论,以前做的事就不再提意见,已经过去的就不要追究。”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①!”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⑥,孰不知礼?”

【注释】①管仲:春秋时齐国人,名夷吾,齐桓公国相。他曾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增强国力,使齐国一度称霸诸侯。器小:器量狭小。②三归:取收市租。还有好几种观点:一、古代女子出嫁曰归,管仲娶三姓之女,叫三归;二、归,通“馈”,管仲爱祭用三牲之献;三、三得采邑;四、藏钱币的府库;五、管仲有三处府第可归。钱穆、钱逊父子认为第五说较妥。③摄:兼职。官事不摄,指家臣不兼职,意思是家臣很多。④树塞门:树立照壁一类的东西以挡门内外视线。⑤反坫(diàn):放置器物的土台。古代诸侯与别国诸侯友好往来,相互酬酢时放置空酒杯于土台上。⑥而:假设连词,假若。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了!”有人就问:“管仲称得上有俭德吗?”孔子答道:“管仲居家有三归堂,家臣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有俭德?”“那么,管仲懂得礼仪吗?”孔子答道:“诸侯国君在大门内建照壁,管仲也建照壁。诸侯国君为了与其他诸侯交往建有反坫,管仲也有反坫。管仲都懂礼仪的话,谁不懂礼仪?”

子语鲁大师乐①,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②;从之③,纯如也④,曒如也,绎如也⑤,以成⑥。”

【注释】①语(yù):告诉。大师:乐官之长。大,通“太”。②翕如:形容声音一齐奏响。翕(xī),合。一解为盛。如,表示状态。③从(zòng)之:从,通“纵”,接下去。④纯:和也。⑤曒(jiǎo):明也。绎:相继不绝也。⑥成:乐之终也。

【译文】孔子和鲁太师谈论音乐,说道:“音乐,是可以掌握的。开始时大合奏,表现其盛大;接下来,纯粹而和谐,跟着节奏明快,绵延不绝;最后即结尾。”

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天下之无道也久矣③,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①仪封人:仪,地名;封人,驻守边疆的官。②二三子:即你们。患:忧虑,忧愁。丧:失掉官位。也有人解释为境遇窘迫。更有解释为道德之丧亡。③无道:指国家政治纷乱,社会黑暗。④木铎(duó):铜质木舌的铃子,古代施政教时振铃以召众人。郑玄曰:“木铎,施政教时所振者。言天将命夫子使制作法度以号令天下也。”

【译文】仪地边关的守将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君子至此,我都要会见他。”孔子的随从就让他与孔子会面。见面后,他出来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忧你们老师失去官位呢?天下道德沦丧已经很久了,上天会以你们夫子为传道榜样的。”

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②:“尽美矣③,未尽善也④。”

子曰:“居上不宽⑤,为礼不敬⑥,临丧不哀⑦,吾何以观之哉⑧?”

【注释】①韶:舜时的乐曲名,歌颂世道升平的乐曲。②武:周武王时乐曲名。③尽美:极其美好。一般指乐曲的音调、舞蹈形式而言。④善:指乐舞中所涵蕴的意义而言,或用指其中的思想内容而言。一般而论,孔子对这两种乐曲的不同评价,体现了他对于舜和武王取天下方式(和平禅让或武力征战)的不同态度。《论语集解》引孔安国小解:“《韶》,舜时乐名,舜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武》,武王乐也,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⑤上:上位,高位。一般指统治阶级,或把持政权者。宽:宽厚地对待人或事。⑥为礼:关于礼仪方面的言语行为。⑦临丧:参加丧礼。⑧吾何以观之哉:这样的人,我还能怎么观察呢?郑玄曰:“居上不宽,则下无所容;礼主于敬,丧主于哀也。”

【译文】孔子评价《韶》乐:“做到了尽善尽美。”评价《武》乐:“够美了,但不够慈善之心。”

孔子说:“一个人居于上位而对下面的人不宽容,礼仪方面又无诚意,出席丧礼也没有哀容,这样的人,我还能怎么观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