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将,理官也,万物之主也,不私于一人。夫能无私于一人,故万物至而制之,万物至而命之。君子不救囚于五步之外,虽钩矢射之,弗追也。故善审囚之情,不待菙楚,而囚之情可毕矣。笞人之背,灼人之胁,束人之指,而讯囚之情,虽国士有不胜其酷而自诬矣。
今世谚云:“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试听臣之言,行臣之术,虽有尧舜之智,不能关一言;虽有万金,不能用一诛。今夫决狱,小圄不下十数,中圄不下百数,大圄不下千数。十人联百人之事,百人联千人之事,千人联万人之事。所联之者,亲戚兄弟也,其次婚姻也,其次知识故人也。是农无不离田业,贾无不离肆宅,士大夫无不离官府。如此关联良民,皆囚之情也。兵法曰:“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今良民十万而联于囚圄,上不能省,臣以为危也。
【注释】
理:指判决案件的法官。古代兵刑合一,故将领可以又兼任法官。
私:偏私,包庇。原作“移”,从鄂局本改。
制:统制,裁决。
命:作动词用,发落。
此句疑有错字,难以确解,只能译其大意。华陆综据《简本》作:“矢射之弗及。”引清朱墉辑注《武经七书汇解》云:“不救者,只于近前亲问详察,求得其情而出其死,不待五步之外始救也。钩,钧金也。矢,束矢也。射,人也。追,追其既往也。”又据《国语·齐语》:“小罪谪以金分。寡间罪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故其注译本认为此句似应译为:正直精明的法官必亲临现场审判囚犯,而据其案情设法解救,即令囚犯有过罚缴钩金束矢的小罪,也不加以追究。此说亦可参考。
箠楚:箠通“棰”,木棍;楚,荆杖。古代打人用具,故用人通称杖刑。
笞:鞭打。
灼:用火烫。
关:拉关系说情。又华陆综注译本云:此处用“开”字更妥,《商君书·定分》篇有“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辨慧,不能开一言以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之句。亦可参考。
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圄:监狱。
亲戚:这里指父母。
省:省悟、认识。
【译文】
凡将领,也是法官,各种各样案件都由他裁决,对哪个人也不偏私。正因为能对哪个人也不偏私,所以各种复杂案情上报来都能正确裁决,遇到各种复杂事情都能发落。正直的人不等到囚犯临别时去救他,即使面临弓矢射来那样严重的压力也不追悔。所以善于审判案件的人,不用靠刑杖拷打,而案件的内情都能洞悉。用刑杖猛打背部,用烙铁烧人双胁,用紧束指头让人受苦,使用这些严刑拷打来讯问案惰,即使是一国少有的勇士也会因受不了残酷对待而胡乱认罪。
如今社会上有这样的谚语:“家有千金,可以让你不被处死,家有百金,可以让你不受刑罚。”如果君王能听从我的劝告,采用我的办法,那么再聪明的人,也不能凭拉关系说私情对案件施加影响;家有万金之富,也无法拿出一铢钱来贿赂。现在等待判决的案件很多,小的监狱关押不下十几个囚犯,中等监狱关押不下百余名囚犯,大的监狱不下千余名囚犯。十人就牵连着监狱关押外上百人的事情,百人牵连着上千人的事情,千人则牵连着上万人的事情。牵连最密切的是父母兄弟,其次是联姻的亲戚,又其次是熟人朋友。结果,务农的被迫离开田野,经营的被迫离开店铺,当官吏的被迫离开官府,(都是到处为监狱中的亲人朋友奔跑营救。)这样大量的无辜百姓受牵连,这就是案件的实情。兵法上说:“十万军队出征,每日用费达千金。”如今善良的百姓成千上万人都同监狱中的囚犯牵连着,君王还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以为这是很危险的!
【心得】
本篇主要论述了将领审理案件时如何做到公正的问题。尉缭指出,不管是对王公贵族,还是对下层百姓都要一视同仁,绝不偏私。花言巧语者信口雌黄,大权在握者指鹿为马;坏蛋群魔乱舞,好人冤魂夜哭;果能洞察真情,片言便可断案;只有曾参与冉求,才被尊奉为人师。
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湖州住史江深为了诬陷该州刺史裴光,便想方设法地弄到了裴光写的一些字迹,然后,把上面的文字一个一个地剪贴下来,再按照自己的意思重新组合拼凑起来,诬告说这是裴光企图勾结徐敬业共同谋反的罪状。武则天于是就派了一个御史前去调查这个案子,这个御史仔细核对裴光的字迹后,得出结论说:“字无疑是裴光的字,但话似不像是裴光说的。”从而否定了原告。此事前后三次派人前去调查,但都无法定性。武则天最后下令张楚金接办此案。张楚金调查得出的结论仍然和以前的相同,他感到无法交差,心里十分烦闷。这天,他躺在靠西窗的床上休息,阳光从外面照射了进来,他随意又拿起那封“谋反信”对着阳光看,因为光线是从纸的背面照射过来,他突然从正面发现,信上的字竟是经过修补粘贴而成的!他心里一亮,立即把湖州的官吏们都召集过来,又让人端来了一大盆水,然后,他命令江深自己把那封信放入水里,不一会儿,信上粘贴的字便一个个地脱落了下来。江深见阴谋败露,只得低头认罪伏法了。张楚金的破案,看似有点偶然,其实必然。你看他偶然躺倒在床上,借着阳光随意拿起“谋反信”来,才发现了这个破绽,这不是极其偶然的吗?说是必然,是因为张楚金不相信已是前后三个人的调查结论,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但如果他没有一种极为认真负责的精神,没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气魄,那又怎么可能做到“得来全不费功夫”呢?这一事例说明:调查弄清一件案子的真实虚伪,没有一点认真负责的精神是难以办到的。封建社会里的官吏张楚金能够办到,当今社会主义时代的检察官们更应该办到。
作为将领要有一双识别人的慧眼,要懂得察奸之术。察奸之术源于《韩非子·内储说左上》,由于该书是以君主的统治术为主题,因而用许多篇幅论述了怎样才能看透臣下的内心。
《韩非子》的察奸术,有观听法、一听法、挟智法、倒言法、反察法等。
所谓观听法,就是不是片面地根据一件事实,而是进行综合的全面判断。“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大意是,如果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不参证,就不能了解真情。人往往有这样的习癖,对喜好的事乐于接受,对嫌厌的事则加以排拒。如果所“观”的事令其愉快,那么有关此事的否定的评价就不愿去“听”。如果所“听”到的令人高兴,有关此事的恶劣现实也就不愿意去“观”了。了解君主这一弱点的奸邪的重臣,就往往口出蜜言,或者只让君主看到他所喜好的一面。因此,即使听到令人满意的话,也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加以确证,即使看到令人满意的情形,也必须倾听多数人的意见。不仅对于封建君主是如此,这也是判断情报真假时基本的思维准备。
所谓一听法,是指识破隐蔽在群体之中的“滥竽充数”者。“不一听则智愚不分”。这种方法,是说若不一一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则都混杂于众人之中,不能察知每个人的能力。《韩非子·内储说左上》讲述了这一寓言以为例证:齐宣王使人吹竽,而喜爱合奏。于是经常在宫中召300人合奏。南郭处士自称吹等名手,也参与合奏,并得到丰厚俸禄。宣王死,湣王继位。新王不喜听合奏,命乐人们独奏。南郭处士迅即逃亡。这种方法,不一定仅仅限于“分别听取每个人的意见”,而被个别地巧妙应用。它也用于诘问想以摇摆不定的暖昧态度逃避责任的人,穷追不舍,看穿其真心。
所谓“挟智法”就是佯作不知以试验对方。韩阳候有一天故意把一片剪下的指甲握在手中而假装遗失,严厉命令道:“剪下的指甲如果丢失是不吉利的,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于是近侍们在房间里到处搜寻,然而一无所获。“绝对不可能丢失。好好给我找!”一名近侍悄悄剪下自己的指甲交了出来。“找到了,在这儿找到了!”韩昭侯就这样知道了谁是说谎者。
《韩非子》对这种称为“挟智法”的察奸之术作这样的说明:“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物,众隐皆变。”“挟智”就是虽然知道却佯装不知。就是说,“佯作不知而询问,则得以明白不知之事;熟知一事,则得以明白其他隐晦之事。”如果使人觉察到我们已经知道,对方就会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有以为我们不知道,才会无所戒备地显露出其真实形态。更何况如果摆出洞察一切的面孔,最终却难免受人愚弄。
所谓倒言法是以谎言考验对方。“倒”,就是颠倒,“倒言”,就是倒错其言,用与事实相反的话来看透对方心理的方法。燕国曾有一位官至相国的名叫子之的人物。有一次,他正与部下交谈,突然说:“刚才从门口跑出来的是匹白马吗?”显然,这是谎言。“没有,没有什么马跑出去呀”“没有看见呀。”大家异口同声加以否认。但是,其中一位却走到门外,又来报告说:“确实有一匹白马跑了出来。”子之由此知道左右谁是不诚实之人。这种方式用今天的话说,可以称作“圈套测验”。
所谓反察法是说从相反的立场寻找动机。《韩非子》中说:“事起而有所利,其尸主之;有所害必反察之。”如果发生某种事件,起主要作用的是因此受益之人。在有人被害的情况下,也可以据此推测是因此受益者所为。《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的事例:韩喜候入浴,浴场中发现小石子。韩喜候唤来近侍询问:“负责浴室的官员一旦免职,其继任者确定了吗?”“是的,确定了。”“召他到这里来。”韩喜候严厉责问他:“为什么往我的浴盆里投放石子呢?”那人无法隐瞒,招认说:“负责的官员被免职,我就可以取而代之。所以,才……”不能仅限于主观的分析,而应当站在对手的立场上找寻其动机,这是识破、驾驭对手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和部属之间、统治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相利用、互相猜忌、互相倾轧的关系,统御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创造了许多洞察他人心理的谋略方式。在了解这些谋略时,对它们的时代局限性也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每个人都有长短处、优缺点,长处里会同时包括某些缺点,短处里也会同时含着某些优点。在我们周围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很有魄力,敢想敢干,但考虑问题不够周密,显得不够稳重;有的人处事稳重,深思熟虑,却魄力不足;有的人原则性强,但工作方法可能欠灵活。怎样选人用人,怎样用其优点避其缺点是个大学问。古人对人的观察、考察方法很值得借鉴。
《吕氏春秋》提出了“八观”之法即:“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刘劭的《人物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提出了“五观”之法,《贞观政要》中也有“六观”之述。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表述:
从一个人的交往中看他亲近什么人;从他的言论中看他思想水平怎样;从他的喜怒哀乐中看他的品质优劣;从他的一举一动中看他的性格气质如何;从他敬重什么人中看他的志向;从他的兴趣爱好中看他的专长;在他富贵通达时看他是否坚守节操;在他贫贱时看他是否正派、廉洁等等。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使之以观其能”、“苦之以验其志”,实际上是一种动态考察法,也叫“丢个石头试水深”。
此外还有“察言”、“观色”、“相术”等等。
其实,古人对人的观察方法是比较全面的,到现在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实际上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观察人在德、能、勤、绩、廉各方面的表现和工作、生活、社交三圈的表现。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信息发达、经济繁荣,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岗位竞争、人才竞争也到了非常激烈的时期,如何选人用人,用什么样的人,成为各级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面临的一个课题。观察人、考察人的好方法,大致分为两部分:日常观察和任用考察。
日常观察主要是上级领导对下级,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留心被观察者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言语举止,看其觉悟高低,作风好坏、能力大小;
二是根据同类相聚、同气相求的原理,通过观察他结交什么人、敬重仰慕什么人、鄙弃什么人,看其思想状况和品格高低;
三是通过被观察者在关键问题和关键场合中的表现辨其良莠;
四是在相互比较中观察。
任用考察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的考察。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个别谈话。个别谈话考察是干部考察中通过对考察对象的领导、同事、下属、亲属、其他熟悉情况的群众等知情者的直接访谈来了解考察对象真实情况的一种方法。
二是民意测评。民意测评即通过投票法、对话法与问卷法等方式对被考察对象进行的评议。民意测评参加人员一般应有被考察对象的同级、下一级及其他有关人员。
三是查阅有关材料。主要是查阅能反映考察对象实际情况的材料,包括年度述职报告、工作总结、会议记录、重要讲话等。
四是实地考察。到能表明考察对象工作实绩的现场进行考察,直接接触群众,听取意见和反映,并核实已掌握的有关情况。
五是同考察对象面谈。直接了解被考察对象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和思维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