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主张在战场上“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吴子·治兵》),阐明了战场上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只有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夺取胜利才能保存自己,而贪生怕死,不敢杀敌,结果必然失败,招致灭亡。因此,吴起在他的军队里提倡不怕死的精神。他说:“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吴子·论将》)即从出兵打仗的第一天起,就要使战士抱定决心战死的光荣信念,而不要怀有苟且偷生的耻辱思想。在战斗过程中,要使战士“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吴子·图国》)即以前进杀敌、英勇牺牲为荣誉,以后退活命为羞耻。《战国策·齐策》谈到齐国军队在燕破齐连取70余城,虽然“食人炊骨”处境十分困难,但“士无反北之心”,坚持战斗到底。认为这样的军队就是“孙膑、吴起之兵也”。可见吴起的军队顽强战斗的精神,在当时是很有名的。
在多与少的问题上,吴起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以少可以胜多,《吴子·料敌》说: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
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令。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阵之士,可与持久。能审料此,可以击倍。
只要军队治理得好,善于选拔贤能,赏罚分明,优待家属,这样,部队就可以打败数倍于我的敌人。吴起分析说:
诸侯未会集,君臣未和,沟垒未成,禁令未施,三军囟囟,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击倍,百战不殆。
敌人如果没有同盟军会合,君臣之间意见不一致,深沟堡垒没有修筑好,号令没有下达,军队人心惶惶,想进不敢进,想退不敢退,这样的军队只要用相当于它的一半的兵力就能打败它,而且能百战百胜。他又说:
敌人之来,荡荡无虑,旌旗烦乱,人马数顾,一可击十,必使无措。
倘若敌人前来,散散漫漫,毫无纪律,队伍混乱,人马不安,东张西望,这样的军队便可以一击十,使之不知所措。吴起认为,“愚将,虽众可获”(《吴子·论将》)。
即如果将领不善于指挥,虽然带兵多,也容易被俘虏。吴起说:“用少者务隘。”他重视利用有利的地形,从而造成以少胜多的条件。他说,只要“避之于易,邀之于厄”,即避开平坦开阔之地,而利用险要的地形,就可以“以一击十”、“以十击百”、“以千击万”(《吴子·应变》)。由此可见,吴起从他丰富的作战经验中,看到了多和少的辩证关系。他把这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军事实践中,创造了5万人“兼(加)车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吴子·励士》)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所以人们称颂“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吕氏春秋·用民》)。尉缭子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尉缭子·制谈第三》)据杨宽统计:“战国时代,各大国的兵额就有30万~100万之多。”(《战国史》1980年7月第一版第285~286页)吴起的5万、7万之数,可以说得上是精兵,而用之可以抵御强秦。可见其军事艺术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总之,吴起进步的战争观,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吴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一、《吴子》的战略思想
《吴子》一共6篇,第一篇是《吴子》的总纲,概括了它的战略思想。其内容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也就是说对内要搞好政治,对外要抓好战备。这种思想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果只重视一方面就要丢掉政权。因此,政治和军事都要抓好,不可偏废。只有搞好国内政治,才能用兵打仗,夺取战争的胜利,要夺取战争胜利,要想称霸诸侯,首先必须搞好国内政治。这种思想反映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对政治和军事的统一认识,也反映出吴起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要搞好国内政治,首先要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即《吴子》中的“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吴子》认为,要用“德、义、礼、仁”的四德去教育官吏和民众,使全国、全军做到“四和”,也就是说通过教育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国内上下和睦,团结一致,做到拥护国君,坚决服从命令,踊跃参战,奋勇杀敌,不怕牺牲,为国捐躯。其次,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即任人唯贤,整顿吏治,把德才兼备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撤换缺才少德的贪官污吏,才能更好的治国安民。第三,使“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即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并热爱管理他们的官吏,使官民关系融洽。第四,要重赏严罚,取信于民,要奖励和激励将士,鼓励他们杀敌立功,并抚恤那些阵亡将士的家属,对不服从命令者要严惩,这样才能受到民众拥护。第五,国君的行动要“举顺天人”,即顺应时代潮流,人心所向’才能打胜仗,才能称霸于诸侯。
吴起提出的内修文德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民众,发展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从而达到成就霸业的目的。因此、对社会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吴起,他已认识到民众的力量,人心的向背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如何加强战备问题,《吴子》提出“安国之道,先戒为宝”的总方针,认为只有首先做好戒备、才能保证魏国的安全。只有常备不懈,加强国防建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吴子》主张慎战,力图通过较少战役,速战速决,彻底打垮敌人,这样才能保存国力,才能称霸,否则将导致国疲民困,以至于灭亡。
第二、《吴子》的建军思想
《吴子》的建军思想的要点是:“不在众寡”、“以治为胜”,也就是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在于训练的水平。他曾说:“虽有百万,何益于用!”由此可见,从军队的实战出发,他重视一个“用”字,重视军队的作战能力。他还认为,如果是精兵,只要有“3000人”,就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这一思想得到后代许多军事家的赞赏。
如何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吴子》提出了以下措施:
1、《吴子》提出治军要“教成为先”,即是首先要对部队进行严格的教育、训练和管理,从而提高军队的素质,加强战斗力、在对部队教育训练中首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即“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以封建地主阶级的行为规范和道理去教育士卒,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光荣和耻辱,从而在战斗中拼死战斗,英勇杀敌。然后,再对士卒进行作战技能的训练,比如单兵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如何识别联络信号等,最后才授予武器。
2、《吴子》提出治军要严罚重赏。强调部队要绝对服从命令,做到令行禁止,违令或临阵退缩者斩,作战英勇,建立战功者给予重赏。因此,使部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3、《吴子》提出“简募良才”、“聚卒练锐”的建军主张。也就是说要招募、挑选优秀人才,建立一支精锐部队。具体说来,他要求在常备军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突击部队,并要做好组织编队工作,充分发挥各人的长处。他提出,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编为5支队伍,每支600人,总共3000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把“王臣失位见功于上者”和“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各编为一队。吴起认为不但要利用他们。而且还要成为军中的“练锐”,他这种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思想是值得赞赏的。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4、要带好部队,将领是至关重要的,《吴子》在《论将》篇中对将领提出极高要求,他认为只有文武全才,有勇有谋的人才能担任将领,作战时要做到“五慎”,掌握“四机”。《吴子》还认为将领要具备将德、将威和将才,也就是说在接受命令时决不推辞,打了胜仗才谈凯归问题,在战场视死如归,决不退缩偷生,并能和士卒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受到士卒拥戴。另外《吴子》还特别重视选拔良将。所谓“良将”,除具备一般将领的“威、德、仁、勇”外,还能做到“率下安众,怖敌决疑”、发号施令,“下不敢犯”,指挥作战“寇不敢敌”的卓越领导才能。
第三、《吴子》的作战思想
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吴子》强调必须“审敌虚实”、重视“应变”、“因形用权”,就是说,要考察敌情的虚实情况,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计谋和对策,才能重创敌军,夺取战争胜利。《吴子》提出在平时要考察敌国的国情和敌军的阵势特点。在临战前,要查清敌军将领的指挥才能,是“智将”还是“愚将”,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采取不同的对策,制服敌人。
在作战指挥上,《吴子》认为在充分掌握敌情基础上,要“趋其危”,就是说要攻击敌军的弱点,击中要害,并且指挥做到勇敢、果断。在长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吴子》总结出“急击勿疑”的13种情况,都是敌军弱点,是好打之敌。要抓住战机,当机立断。另外还总结出“击之勿疑”的。八种情况和“避之勿疑”的6种情况。从中看出,他强调对我军有利时就打。对我军不利时就避开,不硬拼,以便保存实力。他这种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因素。战争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吴子》强调将领要根据敌方、天时、地利的不断变化情况,审时度势,以变对敌,采取不同战法,才能百战不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根据当时军事发展情况,《吴子》强调车、步、骑的协同作战以及充分发挥步、骑的机动作战能力。这些都反映出《吴子》在军事战术上有了重大发展。
六《吴子》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吴子》作为战国时代的兵书,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战争和军事思想都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由于铁兵器的使用,弓弩的出现,骑兵的产生,步兵在战争中占了主导地位,因而引起作战方式的变化。《吴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对当时的实战经验进行了总结,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规律和特点,从而具有重要的军事史料价值和军事学术价值。
《吴子》和《孙子》齐名,受到历代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重视,把二者并称“孙吴”兵法,奉为兵学的经典著作。
《吴子》问世以后,曾广泛流传。从战国至秦汉,“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书》,世多有。”在宋代以前,历代军事家、政治家、将领、学者等都很重视学习、研究、运用它。比如《三国志》注引王沈《魏书》说:“曹操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兵法。”其后,隋末大将韩擒虎、唐朝李世民、李靖等都研讨过孙吴兵法,到了宋朝元丰年间,(1080年),《吴子》被朝廷定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为武学经典和选拔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从此,它普及得更加广泛。总之,《吴子》和《孙子》一样,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对战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吴子》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名闻遐迩,受到各国军事学术界的重视。在唐代,吉备真备把《吴子》传到日本,从而在日本广为传播,仅研究《吴子》的较著名的著作就有60多部。1772年,又被法国神父阿米奥译成法文,传到欧洲。现在已有日、英、法、俄等多种版本流传。
七《吴子》的实际应用
《吴子》是《孙子》之后,继承了《孙子》的精华,并根据当时的实战经验加以总结,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其中某些观点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和《孙子》一样,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治国、企业管理、市场竞争、体育竞技、领导艺术、内政外交等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第一、《吴子》与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