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丹佛日报》的出版商莫里斯·莫希基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交谈。他是个直截了当的人,他说自己刚刚炒了商业新闻部经理,所以这个职位空了出来。他想让我这个没任何管理经验,玩世不恭且又只会耍嘴皮子的记者来做新闻部经理。
接下来,主编查克格林负责培训我,而这个培训时长仅有30秒。他说:“选一个故事写在页面顶端,上面加个大标题,中间放个图片,右边再放个故事,摘要放到左边。”说完这些,他又补充说道:“剩下的你自己看着办。”就这样,我成了一个经理,以前一起喝酒的15个酒友一下子变成了我的下属。我该为他们做什么呢?怎么与他们共处?怎么把工作分配给他们?我真的毫无头绪,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像那些管理者一样去管理他们。
虽然耗费数日,我最终还是摸索到管理员工的方法。最初,我是在《丹佛日报》工作,后来是在《丹佛商业周刊》担任主编,最后,我自己创办了报刊——《太平洋海岸商业时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要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力,你还需要有自知之明,应该站在下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然,我说的是管理者应该实实在在地与下属换位思考,并且他们得承认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
幸运的是,我有这么一个朋友,他的一生都在研究管理者和直接下属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个人就是本书的作者——塞缪尔·A.卡尔伯特。数年前,我们同时获得杰拉尔德·罗布奖,并且一同被邀请参加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管理学院的招待会,他是组织开发此领域的先驱。从那以后,我们通过邮件和电话交流了数年。
这些年,塞缪尔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尽管我现在做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我确实有所收获。我开始明白,一个人的人品好,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且好的管理者是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的,大部分不当的管理方式都是从错误的假设开始的。
其实,塞缪尔之所以对此能表达地游刃有余,是因为他善于观察。他了解所有的工作行为,并且直言不讳,对谁都不会留任何情面。当然,这也是本书如此成功的原因,它开创性地将所有通往成功的最大障碍表现出来,使人得以理解。我必须提醒一点,这不是一本说教式的流行书籍,仅仅在目录画几个符号或者下载一个软件,并不能让你一下子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
《带团队:有效将下属变铁杆的管理术》一书的主旨在于解决工作中潜在的问题。塞缪尔主张摒弃我们之前所学,这需要下巨大的决心。为了寻求改变,《带团队:有效将下属变铁杆的管理术》在管理者以及他们的属下心中根植这样一个理念——一定要找出原因,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各种行为。
塞缪尔掷地有声地认为:“管理者们被吞噬在一个文化力场中,他们对自己应当做出的反应和应当了解的事情不知所措。”因此,职场中出现那么多不称职的经理毫不奇怪,因为他们只能成为这样子的人!
如果说有人能够解剖、重塑管理者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那这个人一定就是塞缪尔——商业系统分析师兼临床心理学家。他一生都在分析各类公司的管理问题,有着极强的观察力,可以观察到21世纪的职场中的权力和人际关系。他的观点会让你大吃一惊,你会被他的观点吸引。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实现团队目标,他会指引你寻找到新的解决方法。他还会用你从来未尝试过的方法来教你管理下属。有时候,你可能会感到沮丧,但我相信你总会看到希望。
我们生活的时代里,糟糕的管理无处不在,这不仅使人们感到紧张、迷茫,还会影响到公司的业绩甚至引发灾难。然而,造成这些灾难的原因大部分是顶层管理者缺乏责任感,普通员工越发感觉他们掉队得越来越远,经济上如此,情感上亦是。
想象一下,在过去十年里,如果穆迪公司、斯坦达德和普尔公司这些主要评级机构能够直言不讳,又会发生什么呢?金融危机造成的悲剧还有多少人记得?公司花费数十亿美元进行评级,员工们也签了字,而不久之后这便成为一文不值的抵押贷款债券。没人敢对此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对那些垃圾去评级,也正是因为这些公司的倒闭,使得世界金融市场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
在《带团队:有效将下属变铁杆的管理术》一书中,塞缪尔教会我们如何在美国及全世界由内而外打造更好的公司,要想有所收获,我们必须用开放思维对其进行学习。
亨利·杜伯洛夫
《太平洋海岸商业时报》首席执行官兼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