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19020000000002

第2章 学而篇第一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涉及很多内容。

【原文】

子[1]曰:“学而时习[2]之,不亦说[3]乎?有朋[4]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6]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一书中“子曰”的“子”,均指孔子。

[2]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3]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

[4]有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5]愠(yùn):恼怒,怨恨。

[6]君子: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3]者,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7]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8]与!”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

[2]弟:同“悌(tì)”,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3]犯: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xiǎn):少的意思。

[5]未之有也:倒装句,应为“未有之也”。

[6]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伦理道德的准则。

【译文】

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很少。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仁道就有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

[1]巧言令色: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作和颜悦色,这种人,仁心很少。”

【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5]乎?”

【注释】

[1]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

[2]省(xǐng):检查,察看。

[3]忠: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诚实。

[5]习:指温习、演练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数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已温习?”

【原文】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

【注释】

[1]道:治理。

[2]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乘(shèng),意为辆。

[3]敬事:对所从事的事务兢兢业业。

[4]使民以时: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认真地工作,国家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爱护百姓,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原文】

子曰:“弟子入[1]则孝,出[2]则悌,谨[3]而信,泛[4]爱众,而亲仁[5]。行有余力[6],则以学文[7]。”

【注释】

[1]入:指在家。

[2]出:指外出拜师学习。

[3]谨:寡言少语。

[4]泛:广泛。

[5]仁:仁德之人。

[6]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7]文:主要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尊敬兄长,寡言少语,诚实可信,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这样事必躬亲后,还有闲暇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原文】

子夏[1]曰:“贤贤[2]易[3]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

[2]贤贤:尊重贤者。

[3]易:轻视。

[4]致其身: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看重贤德而不重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奉献生命,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1]则不威;学则不固[2]。主忠信[3],无[4]友不如己[5]者;过[6]则勿惮[7]改。”

【注释】

[1]重:庄重,自持。

[2]学则不固:意思是学习了就不会顽固不化。

[3]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4]无:通“毋”,不要之意。

[5]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6]过:过错,过失。

[7]惮(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了就不会顽固不化。要以忠和信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原文】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终:这里指父母去世。

[2]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引导百姓忠厚老实。”

【原文】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5]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以善辩著名。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沿袭以称呼老师。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译文】

子禽问子贡:“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得的,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他求得的方法与别人不同啊!”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指儿子。

[2]行: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此为约数,指多年,长期。

[4]道:正道,指父亲的教导中合理的部分。

【译文】

孔子说:“他父亲活着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后,要考查他的行为;若是他对自己父亲的正道长期坚持而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说是尽孝了。”

【原文】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斯[3]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2]和:和谐,协调。

[3]斯:这,此。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过去君主治国,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论大事小事都按照这个原则处理。遇到行不通的时候,只是为了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释】

[1]近:接近,符合。

[2]义: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与行为符合相应的标准。

[3]复:实践。

[4]远:使动用法,使之远离之意。

[5]因:依靠,凭借。

[6]宗:主,可靠。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符合于义,就能实行;恭敬符合于礼,就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请教有道德的人以端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6]往[7]而知来[8]者。”

【注释】

[1]谄:巴结,奉承。

[2]何如:怎么样。

[3]贫而乐:即“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之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诸:之。

[7]往:过去的事情。

[8]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有钱而能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有钱而又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就能联系到其他事上。”

【原文】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