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遗民的亡朝岁月
1905100000003

第3章 洪皓——流放后的流放(1)

洪皓死后一个世纪,有人为他写了《洪忠宣公祠记》,评论他使金不屈之事,说他临不测之祸,处绝漠之地,死生祸福一毫不足动其心。可洪皓死后,他的事迹被众人传诵开来后,到底还有多少北宋遗民肯为南宋尽忠尽节。这样一个为大宋尽节尽忠的人都会不得好死,还有谁会比他能做的狠!

嘴上有节气

绍兴十三年(1143年),洪皓仍然能记起15年前从祖国出发时的情景。

当时,康王赵构声音哽咽地对他说:“朕以国步艰难,二帝蒙尘为忧。”

他慨然道:“天道好还,金人岂能久凌中原。这正如春秋时晋、楚两国,由于接受了战败教训,终于反败为胜。”

洪皓清晰的记得,赵构脸上立即露出了笑容。谁也不知道,赵构的笑是因为洪皓的慨然之语还是因为洪皓的不自量力。

建炎三年(1129年),金国与新建的南宋实力对比,俨然是天上人间。洪皓作为南宋使者使金,是典型“弱国无外交”的实验品。在洪皓之前,已经有多名使节被金国扣留。所有宋人都知道,使金这一任务,轻则无功而返,严重的,可能就一去不复返了。

洪皓当时在赵构朝廷的职务是徽猷阁待制,跟随他出使的是他推荐的一个看上去很有民族气节的龚涛。次人到金国不久,就做了大金国的官。

辞别了赵构后,洪皓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被金国占领的太原。他们的任务其实很简单,和无数出使金国的使节一样,就是希望金国能放回徽、钦二帝。

到太原后,金朝大臣粘罕与洪皓聊了几句,他立即就断定此人很适合到刘豫的“大齐”那里做官。洪皓哈哈大笑,这笑似乎是告诉粘罕:你真是比猪还蠢。刘豫是被金国扶植起来的傀儡政权,他洪皓是纯正江南大宋的臣子,有谁喜欢舍弃纯的而去捡伪的呢。

他笑完,就正色说道:“我万里而来,为的是保护二帝南归。你居然让我做刘豫的官。你知道吗,我和许多人一样,恨不得把那小子陵迟。”

粘罕知道,自己的狗又被人踢了,一拍桌子,暴跳。

洪皓不管他,继续说道:“我看,我留下来是死,不给刘豫做官也是死,我宁愿选择后者,即使是下油锅也可以。”

粘罕对宋人可谓见多识广,洪皓属于有骨气的那种,对付这种人,只有一个办法:不能让他活着,即使让他活着,也不能让他很好的活着。

他招来人,叫他们把洪皓推出去砍了脑袋。就在这时,他身边有人提醒他:“此人看上去倒是一个忠臣,我们现在正在宋人的地盘,杀了他可能会让那些宋人更恨我们。况且,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砍了他,恐怕有失我大国风范。”

粘罕听了此人的话,觉得有点道理。就对洪皓说:“你既然这么有骨气,我为什么要让你死,我准备让你吃点苦头。”

就这样,洪皓被流放到蛮荒的冷山(今黑龙江五常境内的大青顶子山)。去过东北的人大都知道,那地方天寒地冻,温暖的天很少。冷山由于位于松花江流域中部,犹甚。草四月才发芽,八月份就满天飞雪,这里只有一百多户人家,都居住在地窖式的窑洞内。

等于说,洪皓要追忆人类的足迹,回到原始社会了。那少得可怜的四个月夏秋,洪皓就以麻带片当衣服,冬天则挖草根捡野果充饥。由于天寒,四处无柴可烧,洪皓只好以马粪当柴禾取暖。

金国有事没事的就来找洪皓,看他每天的生活状况,看够了,就跟他讲大道理。说,只要他一句话,给刘豫做官,马上就能进入小康社会。洪皓理都不理,偶尔还会说几句硬话,无非是,宁愿过山顶洞人的日子,也不去给刘豫那条狗当狗。

有一次,当地的金国贵族完颜希尹来看他的野人生活,跟他谈天。谈了一会,完颜元帅就对吹牛说:“别人都说海大,可我有力量让海水干枯。你信不信?”

洪皓看了他一眼,说,“我信。”

完颜很高兴,“我想南下,把你们的另一个宋国灭掉。”

洪皓一见谈到尊严问题,立即硬起来:“兵如火也,玩火者必自焚,自古无四十年用兵不败者。”

完颜觉得可恨又可笑,这位一向把宋朝瞧得跟一只蚂蚁的金人,从来不相信大宋读书人的那套狗屁理论,在他的心里,兵强马壮就是硬道理。让他恨的是,这些颇有节气的宋人似乎脑袋都坏掉了,现实是金国不费吹灰之力就灭掉了他们的祖国。而他们还在这里用嘴巴死撑。

他说,“你到现在还这么口硬,你以为我不能杀你么?”洪皓回答:“我是可以死了,但这样你们就会蒙上一个斩杀来使的恶名,恐怕不太好。我倒有个两全其美的主意,离这里三十里地有个叫莲花泺的地方,不如我们一起乘舟去游玩,你顺便把我推下水,就说我是自己失足,你看如何?”

完颜希尹看着这位正在凛冽寒风中拾马粪的温柔愤青,一时愣住了,不知该怎么回答。

洪皓嘴巴够硬,这让金国人忍无可忍,但还得忍受。他们当然可以把洪皓一杀了之,大金国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杀一个南宋这样弱国的使节,他们并不在乎。

洪皓之所以没有被杀,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他与金国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软中带硬,不卑不亢。倘若你遇到这种人,恨他入骨,却又想折磨他。所以,你不可能杀他。

当然,洪皓不仅仅是在异族面前用嘴巴显气节。在北宋为官时,他也是个仗义执言,并肯为百姓着想的一个好官。

愿以一身易得十万人命

洪皓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洪氏家族后来在江南很是了得,即使到了明朝,洪氏家族成员仍旧是朝中的名望之士。这足以说明,智商与性格是可以遗传的。徽宗政和五年,洪皓中进士,被派往秀州(今浙江嘉兴)任职。

此时,中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那就是金国的狼子野心和徽宗皇帝的驱赶百姓造他的反。

始终有人想为宋徽宗翻案,或者是避重就轻,对他在艺术上的成就进行大肆渲染。如同报道一个婊子怎样孝顺父母一样,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或许,徽宗皇帝本人并没有重大责任,他只不过不理朝政,苟且求安,偶尔玩玩石头。可由于他偶尔的玩玩石头,就使得他的那些瘪三手下有了搜刮百姓的理由,北宋末期的花石纲就逼反了无数百姓。

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一月,江南小民方腊起义于青溪(今浙江淳安);宣和三年(1121年),山东大汉宋江又在郓州(今山东荷泽一带)梁山泊拉起造反大旗。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许多有识之士都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要想国安,必先安民;要想国强,必先民富。事实上,任何一个朝代,政权想要保持长久,人民安居乐业是根本。

在浙江的洪皓,眼见百姓流利失所,暴动事件频频发生,心如煎熬。更让他气愤的是,浙江官员往往将造反的百姓视为贼,这也倒罢了,可把还没有造反的百姓向贼的一方用力推。

在任上的第三年,秀州发洪水,许多庄田被淹,百姓失去生存依靠,生活非常艰难困苦。

为了安民,洪皓自请担任拯荒任务。他清点仓储,留下一年粮食外,其余的降价出售。为了防止商人作奸,他下令米店把粮价写在青白旗上,向难民公开。即使这样,他还是不放心,经常上街巡查,见到有人反应哪家米店有抬高现象,依法从事。

但饥民太多,洪皓的这点措施根本无济于事。而朝廷又没有明令赈济灾民,赈粮一天一天的减少,洪皓难为无米之炊。

恰值此时,从浙东运往都城的米纲(粮食)从城下经过,洪皓请求太守留下粮食救济百姓,太守紧张地摇头,说,这是皇粮,你把皇粮劫下,是要杀头的。洪皓挺身而出,毅然说道:“愿以一身易得十万人命”。太守没有办法,只能由着他来,就这样,洪皓将皇粮扣下,灾民有救了。

不久,朝廷的一位廉访使来秀州巡察,见民情稳定,表示要为洪皓向朝廷求情,以脱“私劫皇粮”之罪,并还要为洪皓请赏。洪皓谢绝请赏,但是要求再得到粮食,资助百姓完全度过饥荒。廉防使欣然同意,并兑现了诺言。百姓们对洪皓感激不尽,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洪佛子。意谓佛祖。

后来秀州军队叛乱,肆意抢掠,无一人幸免,但路过洪皓家门口却不冒犯,说道:这是洪佛子的家。施他人于恩,他人必会报答。这可能就是洪皓在秀州赈灾之事给我们的启示。

他那种“愿以一身易得十万人命”的精神永远值得一些狗官学习。

有时候,一种高尚的精神是无法改变现实的。当时的现实就是,北方崛起的金国正在向北宋朝廷步步紧逼。国破,已指日可待。

一头热的间谍

至少有一百种观点可以证明北宋的灭亡是必然的,据说,北宋将亡时,派出使者与金国谈判,使者到金营中见到金国攻宋的最高指挥官时,吓了一跳。他后来说,自己见过后周世宗的画像,见到那个金国指挥官时,他以为白日见鬼了。那人跟周世宗几乎一模一样。

不知这是否为传说,这种观点无非是想证明,因果循环的道理。当初,赵匡胤抢了周世宗的江山,几个轮回后,周世宗借尸还魂来要了。

如果说北宋的灭亡是定数,那么南宋的颓败则是人为。赵构跑到江南坐上皇位后,“反攻北方”这四个字一直就是南宋小朝廷的心病。

洪皓出发前,赵构的笑就说明这个问题。赵构当上皇帝,自然不想收复北方,因为那里还有两个皇帝。一旦收复北方,他将何处?

所以,使者的派出,名义上是与金国谈判,要回徽、钦二帝,实质上,是赵构把他们扔进了虎口。迫于整个汉族人的压力,赵构又不得不扔。

洪皓在金国,当然不仅仅是在嘴巴上显示节气。他还有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爱国情怀。这种行动的身份,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