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济学经典名言的智慧(超值金版)
1911100000029

第29章 爱尔兰的土豆

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口红的销量就会明显上升。

——佚名

当口红销售上扬的时候,就是大家不想买衣服的时候。

——兰黛

土豆的需求量随着价格一起节节攀高。

——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

名言解读

买东西要挑便宜的,这是绝大多数家庭生活的重要准则。大家挣钱都不容易,什么东西涨价了,自然而然就会少买一些。如果有谁看见东西贵就拼命往家买,一定会被视为败家子,如果买回家的还净是些劣等商品,那更会被耻笑。可是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却存在一些怪异的商品,与我们日常观念恰恰相反,明明算不上什么好东西,它价格越高,需求量反而越大。这是就是经济学常说的“吉芬难题”。

1845年,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一年爱尔兰发生了灾荒,土豆价格大幅度上涨,按理说,爱尔兰人就应该少买点儿土豆。可是调查的结果却与人们预测的完全相反,土豆的需求量随着价格一起节节攀高。这一现象被称为“吉芬难题”,因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则称为“吉芬商品”。

经济学术语在生活中其实不难理解。无论经济好还是不好,人总得生活,当经济不景气,收入下降时,原来买5元钱一斤高档米的人,可能转而去买2元钱左右一斤的中、低价米,这种需求刺激了中、低价大米价格上涨。中、低端商品价格越是上涨,人们越恐慌,担心价格会继续上涨,反而会买更多的米囤积起来。于是就出现了价格上升,需求反而增加的“吉芬难题”。

与“土豆效应”异曲同工的是“口红效应”。上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大萧条,口红的销量反而直线上升。原来,当经济不好时,人们放弃了买房、买车等大宗消费计划,手中反而出现了一些闲钱,可以去消费像口红这样的“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一些商品会因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而受益,成为“经济寒冬”中的“热行业”。电影产业就被认为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纷纷涌进电影院,以暂时逃避现实痛苦,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快乐。

“口红效应”只是眼下众多消费心态中的一种,它为文化产品的快速走红创造了一定的可能。对文化娱乐消费品来说,除了“口红效应”,“内容为王,服务至上”才是始终不变的铁律。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压力会增加,沉重的生活总是需要轻松的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所以电影等娱乐市场的消费会比较好些。

故事佐证

当SARS来袭的时候,全体中国人都进入非常状态,准备为捍卫自己的身体健康大干一场。于是,人们像发疯了似地涌进药店和超市,寻找一切可以用来武装自己的东西。人们根据生活的经验,把板蓝根冲剂、棉纱口罩和食醋当成了抗击非典的主要武器,拼命抢购这些廉价的卫生用品。在旺盛的需求面前,这三种商品的价格很快也节节攀升。有些地方进价1元钱的板蓝根冲剂可以卖到50元一包。医学专家们一再劝告人们,喝醋或板蓝根对预防SARS未必有效,戴口罩也要因情况而异。可是人们热情不减,仍然四处追逐这三样商品。在这个非常时期,板蓝根冲剂、口罩和食醋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也成了中国人亲身经历的“吉芬商品”。

如今,中国房地产也产生了“吉芬现象”。在房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大部分民众都高呼买不起房。但是抱怨归抱怨,房子终归还是要买的,于是造成今天房价越涨,抢购人越多的局面,这与当年爱尔兰土豆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增加的现象正好“不谋而合”。

房子是一定要买的,但是大家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事实是: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并不是很高,自己那点可怜的收入在高房价的面前显得十分难堪。前两年政府每出台一项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时,大部分人选择持币观望,期望房价稳定甚至下降。但是房价疯涨的事实让大多数人都绝望了。今年买大,明年只能买小;今年买市区,明年就要买郊县;今年房价1万,明年房价就是2万。那些收入有限,但是渴望房屋的购买者在房价面前彻底“崩溃”,只能举手投降,赶紧买房,从而造成今天市场供不应求,越涨越买的局面。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给“口红”带来了市场。美国媒体称,口红、化妆品的销量持续攀升,美容美发、按摩等“放松消费”也人气高涨,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包括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资生堂公司等。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日本市场调研机构近日发布的消费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其他行业走冷,游戏机行业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却销量大增,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作为圣诞节和新年的礼物,成为日本玩家迎接新年的伴侣。一些行业在经济呈现颓势时,反而获得更好的收益,中国的电影等文化娱乐产业,都在争当那支大的“口红”。“口红效应”一词已经伴随世界金融危机,一起步入公众视野,成为2008年末最热门的词语之一。

韩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流行的是鲜艳的色彩,并且短小和夸张的款式订单很多;日本现在的服装销量很低,但是修鞋补衣服的铺子生意却前所未有地火。目前“格仔铺”这种销售和购物模式吸引了很多时尚新潮一族,它最早源于日本一些卖二手商品的店铺,很快在香港、澳门和内地的沿海地区蓬勃发展开来,非常火爆。这正是“口红效应”的作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