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济学经典名言的智慧(超值金版)
1911100000036

第36章 看得见的手(1)

政府的失败既可能是由于它做得太少,也可能是由于它做得太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刘易斯

如今,很少有经济学家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当成是控制商业周期的万能灵药。纯粹的货币因素被认为是与起因一样重要的征兆,尽管存在严重影响的征兆不应该完全被忽略。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保罗·萨缪尔森

在固定汇率制下实行财政政策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实行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而在固定汇率制下实行货币政策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实行财政政策则是无效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

国债如果不过分的话,将给我们一种国家的幸运。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宏观调控应该是一个中性概念,它不等同于紧缩,更不是全面紧缩。

——经济学家刘国光

在经济增长的公路上,要确定合理的车速,不要一会儿不断加油门,一会儿不停踩刹车。

——中信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孙建林

名言解读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也称“有形之手”、“看得见的手”,其目的是为了补救“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失效。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而政府的引导被称为“看得见的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人们普遍寄希望于“两只手”的配合运用,以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而出现的重商主义,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早期重商主义者力图在国内把货币以贮藏货币的形式积累起来,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者为了鼓励输出,实现出超,主张国家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并采取扶植和鼓励生产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的政策。德国的历史学派,反对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思想,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实行保护贸易,用国家的力量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以计划管理或规划的必要性为中心,突出国家干预的作用。罗森斯坦·罗丹指出,新古典主义主张的自由放任的经济不可能保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这一点甚至最坚定的自由经济的鼓吹者也不能不承认。如果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失衡状态,价格就不再是经济选择的可靠参数,而整个价格机制就会瓦解。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任务只有依靠深思熟虑的政策去完成。对比之下,规划起着市场机制所不能起的作用。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规划不啻是理性的、深思熟虑的、前后一致的、协调的经济政策的另一种说法。规划利用的手段可能是间接的(如货币的、财政的和商业的政策),也可能是直接的(如公共投资),通过规划,一国可以实现总供求的均衡、充分就业及保证最佳的经济增长。罗森斯坦·罗丹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即使竞争条件下的市场机制也是有缺陷的,为了实现国民收入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国家必须以规划为中心对经济进行干预。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以下几种:

1. 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2. 法律手段:是指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3. 行政手段:是指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财政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之一。

尽管新加坡经济低迷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新加坡人对全球经济的信心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新加坡财政部长尚达曼称,虽然税收预计将因经济放缓而减少,但2010年的财政支出可能还会增加,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立场2010年不会出现重大变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体(如老人或失业者)的收入。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能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因而也能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财政政策工具有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其中,购买性支出政策又有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和消耗性支出政策之别。

1. 税收政策是通过增税和减税两个方面来发挥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需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决策时滞较长。

(2)对于政府来说减税容易增税难,减税大家都很高兴,但要是增税,就会遭到纳税人的反对。

(3)税收直接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而且是无偿的永久性的影响。当政府以增加税收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时,实质是将资金从个人或企业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如果政府所扩大的支出效率不高或无效益时,对需求的抑制作用将是双重的。

(4)政府的减税政策存在不确定因素。因为减税是通过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现的,而这又依赖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对于政府来说是不确定因素。

2. 公共工程支出政策。政府更多地承担民间不愿意或在萧条年份不愿意投资的工程,扩大公共工程支出,这样可以扩大总需求,从而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具有如下特点:

(1)积累性强。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往往形成若干公共投资项目,可供居民长时期消费,具有积累性质。

(2)效率低下的可能性大。由于投资于公共工程的目的是刺激经济解决就业问题,决策往往比较仓促,公共工程本身是否必要就成了问题。

(3)时滞长。

(4)公共工程政策是中央政府动用地方性政策工具来调节经济,它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均衡,形成地区间新的不平衡。

3. 政府消耗性支付政策。政府直接购买劳务和消费品并用于当期,如增加政府雇员,提高雇员工资,扩大办公设备的购买等等。这一政策手段具有如下特点:

(1)与公共工程支出政策相比,其时滞短。

(2)与转移支出政策相比,其公平性差。

(3)这一政策的效率取决于政府工作的效率。

(4)政府雇员工资变动对劳动力市场有重要的影响。

(5)消耗性支出特别是政府雇员提高工资的资金来源应该是税收,避免用政府举债收入,这是由政府活动本身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特性决定的。

4. 转移性支付政策。通过政府为企业、个人或下级政府提供无偿资金援助,以调节社会分配和生产的政策。如对居民的补助,对企业的投资补助、限价补助、进出口补助等,都会直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或保证企业利润的提高。这一政策具有如下特点:

(1)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功能较强。转移支出本身具有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政府增加对低收入者的支出,可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

(2)转移性支付政策对需求的扩张作用更大。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补贴支出,对社会总需要的刺激作用更大。

(3)积累性差。转移支付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的可能性要比上述两项支出政策要小,其用于消费的部分将更大。

(4)对需求的影响与受益者的层次关系重大。如从年龄结构看,通常年轻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中年人其次,老年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

5. 公债政策。公债发行是财政部门的重要事项,但发行公债要对金融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重大的冲击。

货币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另外一个主要政策。

据初步统计,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为什么突然出现这么多的企业倒闭?如此众多的中小企业倒闭,其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经济大环境因素,企业自身的结构,市场优胜劣汰等诸多原因。但有一条原因不能否认,那就是我国的货币政策。

通常来说,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分为紧缩性的和扩张性的两种。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