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
——宏观经济学之父J.M.凯恩斯
一群蜜蜂大肆挥霍,结果兴旺发达;以后崇尚节俭,反倒衰败。
——伯纳德·曼德维尔
在国内产能过剩和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我国要刺激经济,仅依靠简单的基础建设投资无法实现。只有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把众多中小企业救活,才能取得长期效果。
——郎咸平
名言解读
18世纪,荷兰的伯纳德·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但是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群体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说的就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倍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此启发,他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凯恩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一生对西方经济学做出了极大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节俭悖论”就是他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
节俭是一种美德,也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如果某个家庭能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那么这个家庭的生活会过得很富足。但是,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却并没有什么好处。
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人们的收入通常有两种用途——消费和储蓄,而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由此可以看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却是件坏事。
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也就是说,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社会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
凯恩斯还说明了,因为乘数效应,需求增加所引起的GDP的增加一定高于原来需求的增加。比如说,需求增加了1亿,但最后GDP的增加一定大于1亿。比如,有人买别墅花了1亿,GDP增加了1亿。住在别墅以后,由于路途遥远需要买车,于是买车又用了1000万。买了汽车以后,与它相关的其他费用,诸如买汽油、买保险,购买各种服务(使用高速公路、维修等)等又需要花费大约1000万。仅就这些支出已达1.2亿元。不仅买别墅带动了房地产行业收入的增加,同时它也带动了建筑、装修等行业收入增加。用于买汽车和相关物品与劳务支出的2000万元也带动了这些行业的人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住房和汽车又带动了钢材、水泥、机械等行业。这样一轮一轮带动之下,整个经济GDP的增加肯定不止原来买别墅的1个亿。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了,所有的人——无论是作为股东和高管的富人,还是作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中等收入者,以及低收入者工人——都会受益。
为什么传统的美德现代却成为罪恶?有两点我们必须考虑,它有助于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一是我们必须永远记住:在经济学中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也就是说,对个人有益的事情不一定就对全体有益;在有些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可以使整个社会愚笨。二是解决节俭悖论的这一现实存在于经济是否处于萧条的水平这一问题之中。在一个传统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我们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如果产出可以假定总是处在其潜在水平,那么传统的节俭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即从个人和从社会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节俭悖论的存在,是有它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的,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如此。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刺激国内消费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增加消费量,才能真正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无论如何,消费都应该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条件的范围内,而不是盲目消费,甚至是浪费!
故事佐证
李女士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很高,家庭生活富足。李女士的父亲李大爷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虽年过古稀,但勤俭的习惯却一直未改。为了节省电费,李大爷看电视时从来都不开灯,空调从装上到现在,如果不是李女士去他那里开上一会儿的话,他自己是舍不得开的。当李女士因此而说几句时,李大爷总是说:“咱住在二楼这么阴凉,如果再开空调,浪费电不说,凉得也实在让人受不了。”为了防止蚊子咬他,李女士专门给父亲买了灭蚊器让他记着晚上睡觉前用上。可李大爷总是说:“不用也罢。过去在农村,有谁用这个?人瞌睡了自然就会睡着,这么大个人还在乎蚊子咬两口。”为了能免费理发,李大爷大爷能从城西步行到城东找义务理发摊儿。为了省钱,李大爷不仅坚持自己蒸馒头,而且也很少买菜,常常是逛菜市场时顺便就拣上一些菜回来。李大爷过生日时,李女士说到饭店里去吃顿饭,可李大爷却说:“还是在自己家吃实惠。割斤肉,擀点儿面,比去饭店吃强多了。”
李女士非常矛盾,常因父亲过分的节俭而心疼地责怪他,却又无可奈何。其实,李女士在这里就遇到了一个经济学问题——节俭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