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东西!
——约翰·坎贝尔
不进行研究的投资,就像打扑克从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
——彼得·林奇
最好的投资时机,是当所有人都恐慌退缩的时候。
——约翰·坦伯顿
投资者成功与否,是与他是否真正了解这项投资的程度成正比的。
——沃伦·巴菲特
名言解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投资的概念及内涵进行探讨。根据经济学上的定义,投资是指牺牲或放弃现在可用于消费的价值以获取未来更大价值的一种经济活动。投资活动主体与范畴非常广泛,在此我们以个人投资为例来对投资进行解释:
如果你手上现有1000元闲钱,你可在周末带全家出游后上酒店吃上一顿大餐,大家可以过个愉快的周末,或者买一件高档的衣服。但你也可以将这笔钱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或者买入股票或基金,等待分红或涨升,或者从古玩市场买入字画,等待增值,或者参股朋友所开的小店,分得利润。前面一种情况就是花掉金钱(价值),获得消费与全家的享受;后面几种情况就是放弃现在的消费,以获得以后更多的金钱,这就是投资。
再简单来说,你的本金在未来能增值或获得收益的所有活动都可叫投资。消费与投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消费是现在享受,放弃未来的收益,而投资是放弃现在的享受,获得未来更大的收益。
投资的资本来源既可以是通过节俭的手段来获得,如每个月工资收入中除去日常消费等支出后的节余,也可以是通过负债的方式获得,如借入贷款等方式,还可以采用保证金的交易方式以小博大,放大自己的投资额度。从理论上来说,其投资额度的放大是以风险程度的提高为代价的,它们遵循“风险与收益平衡”的原则,即收益越高的投资则风险也越大。所以说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由此可见,只要是投资就有赌博的成分在里面,因为未来的预期往往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现实按着你的预期方向发展,你就赌赢了,会获得很好的投资回报;如果现实没有按着你的预期方向发展,你就赌输了,就会遭受亏损。
具体来说,个人投资的主要成分包括金融市场上买卖的各种资产,如债券、股票、基金、外汇、期货等,以及在实物市场上买卖的资产,如房地产、金银珠宝、邮票、古玩收藏等,或者实业投资,如店铺、企业等。
不管是投资股票、基金还是房地产,普通人都希望找一种既安全,又可以带来投资回报的方法,因为大多数普通人可能一生只投资一到两套房产,或者把退休金或其他的余钱拿出来放在股市里,因为自己是没有精力也没有这个专业知识去投资的,无论投资什么,回报和安全都是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听到有人投资赚了100万,你不要眼红,而是看他投入了多少,看回报率一定要看收益和投入的百分比,而且还要看风险,他的操作手段,有多大风险,自己是不是能够承担的起。
投资是生活中的大事,完全的不亏损谁也不能保证,但是如果能按照以下的原则投资,一定会让你最大化减少风险:
1. 在不知道该投资什么的时候,千万要把钱紧紧地攥在手里,不要轻易投资。如果决定投资股市了,在不知道该选择哪支股票的时候,也千万不要投资。如果一个公司你不能用一句话来描述它,就不要买它的股票,一句话,诸如,这公司成长速度很快,这公司潜力很大,而不是啰嗦地讲一堆这个指标,那个指标,结果却没有一个明晰的判断。这种方法也适合于房产,购买哪个房产公司的房子,也可以这样来思考。
2. 不要期望过高。投资里最忌讳的是贪欲,当你期望过高的时候,你就容易做梦,醒不了。要知道很多情况下,投资的回报率能达到10%就已经很不错了。你期望你的投资回报率能涨到多少呢?总想吃最大的西瓜,结果很可能是连芝麻也吃不到。不要看到某支股票上涨,你也就去追捧,记住,公司的股票和公司是有区别的,有时候,股票只是一家公司不真实的影子而已。
3. 不要低估风险。在购买股票的时候,不要想着自己赚多少,而是要先想自己能赔多少,而且不要相信债务大于资金的公司有什么法宝,尽量不去操作ST股票(通常对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由于“特别处理”,在简称前冠以“ST”,因此这类股票被称为ST股),因为有的公司现在股票市值虽然好,但是它们可能通过发行股票或借贷来支付股东红利,但终归有一天会陷入困境的。
4.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除非你非常有钱,否则就不能把赌注放在一两个公司上,也不要相信那些只关注一个行业的投资公司。
5. 盈利是唯一判断公司股票走势的指标。无论分析师和公司怎样吹嘘,记住一个原则,盈利就是盈利,这是唯一的标准,而且坚持投资一定要自己独立判断,不受别人影响。
投资本身玩的也是数字,所以科学的计算利润就很必要,一定不要被感觉迷惑,要有真实的数据依据。投资的时候,一旦对某项投资产生怀疑就要立刻抛弃,因为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直觉是很重要的。以上的投资方法,虽然不能保证完全不亏损,但坚持这样的投资策略却是最安全的,即使亏也亏不了太多。
故事佐证
据香港《资本》杂志称,李嘉诚当选为香港十大最具权势财经人物之首,拥有约600亿港元的财富,其商业王国市值数千亿。李嘉诚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吗?只要简单看一下他的童年经历就可以知道他其实出身贫寒。
1939年,正在读初中的李嘉诚,为了逃避战火,跟着爸爸离开潮州老家,漂泊到香港谋生。异乡的生活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就在李嘉诚13岁那年,爸爸患肺病入院,不久就去世了。之后,刚刚十几岁的李嘉诚,在无奈中开始了他的推销员生涯,自己挣钱养家。富有传奇色彩的李嘉诚,是如何从一名普通推销员走到如此辉煌的今天呢?李嘉诚的成功不但与他的天分、勤劳、好学有很大关系,还与他良好的投资习惯和精明的赚钱理念密不可分。
一个人不能一辈子想着给别人打工,要善于投资。
1952年,久做推销员的李嘉诚攒下了一些钱,他用这些钱开办了一个塑胶厂,并为之取名为“长江”。李嘉诚说长江的意思就是:不要嫌弃细小河流,河水汇流,才可以成为长江。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信息,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局,甚至有时要跑到社会前面,才可以更好地生存。
1950年代香港的工业还起步不久,社会上有充足的廉价劳工,非常适合进行小本生意的经营,可是小本生意其实就是穷生意、苦生意的代名词,经营者必须要能吃苦耐劳。
多年之后,李嘉诚曾回忆说:创业时,资金不足,推销、设计,样样都要亲手做,做穷生意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这些困难没有吓退李嘉诚,相反他更加懂得珍惜机会,抓住机会。
一天,李嘉诚在浏览一份外国杂志的时候,注意到一则关于生产塑料花的报道。李嘉诚认为香港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对塑料花的需求肯定会很大。
于是自信的李嘉诚就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在香港第一个生产塑料花。事实证明李嘉诚的判断是正确的,这种塑料花在香港市场销售得非常好。也正是这种塑料花让李嘉诚在最短的时间里赚了几万元,帮他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李嘉诚并没有一直做塑料花,他认为经商之道在于居安思危,要时刻洞悉社会动态。
李嘉诚认为: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地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1970年代,就在大家纷纷投资塑料花生意时,李嘉诚却悄然撤出了,他结束了自己这方面的生意。
事实果然如他所料:由于投资塑料花回报率很高,生产商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结果市场很快饱和,做塑料花不再赚钱了。看准了市场的李嘉诚在经营塑胶生意时,就已经开始投资房地产了,而且主要投资到工业大厦。
李嘉诚在投资地产时采取的是稳健而又保守的策略,他从不向银行贷款做生意。李嘉诚认为做生意就好比划艇,划艇人一定要想自己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划到B,还要想清楚自己是否还有气力再划回来。
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投资者都失去信心,纷纷低价卖掉房产,远走高飞。但此时李嘉诚有不同的见解:“中国不会让香港变成一个烂摊子,否则对它没有好处,香港不会完。”
于是李嘉诚低价买下大量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李嘉诚的判断再次证明了他敏锐的市场洞察力。1970年代,社会稳定了,迁走的人们又纷纷回来了。香港人口大增,由战后的60万猛增至400多万。香港房产需求激增,引起地价大幅攀升。“我赚到很多钱,但不是一个天文数字。”李嘉诚后来谦虚地说。
1970年代,李嘉诚注意到英资公司有大量优质资产,可以帮助他发展房地产以外的更多业务,于是他成功地策划了一连串的收购行动。1972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成功上市。
到了1980年代,李嘉诚本着长远投资的大计,把到手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这次转让他不仅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从而成为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
和记黄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资洋行,资产价值60多亿港元。而长江实业当时只是一家资产不到7亿的中小型公司。因为收购了和黄,李嘉诚1983年用一两亿就发展了六号码头。而到七号货柜码头,李嘉诚的投资已经近40亿了,所以说,他是用很少的投资就拥有了很多实业。现在全球吞吐量最大的就是香港国际货柜码头。
李嘉诚的远见还表现在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1980年代,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加拿大石油工业,趁机收购了赫斯基石油公司95%的股权。李嘉诚当时想:加拿大有石油,政治环境相当稳定,投资加拿大石油大有可为。于是,他巧妙地收购了亏蚀的赫斯基,多年来,开源节流,它转亏为盈。
李嘉诚的投资理念不但让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亿万富翁,而且还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投资哲学改变人生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