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经济学经典名言的智慧(超值金版)
1911100000052

第52章 20世纪伟大的金融创举

期货是人类20 世纪伟大的金融创举。

——美国经济学家莫顿·米勒

只要有自由市场,就会存在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只要存在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就需要期货市场。

——莫顿·米勒

1955年我们主要的交易合约就是鸡蛋期货,大家可以想像当时这个行业的情况是怎样的。50年来我们有了长足的发展,去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总交易额463万亿美元,而纽约股票交易所去年股票金额加起来只有11.6万亿,纽约交易所成交量只不过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1/40,期货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美国期货行业协会(FIA)主席约翰·丹加德

名言解读

有人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做期货,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做期货,因为那是地狱。期货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让你一夜暴富,也可以使你瞬间破产。

期货的英文为“Futures”,是由“未来”一词演化而来,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卖家判断他手中的商品在某个时候价格会达到最高,于是选择在那个时候卖出,获得最大利润。

期货也是在远期交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衍生产品,与期权合约的随意性不同,期货是标准化合约,是一种统一的、远期的“货物”合同。期货合约的商品品种、数量、质量、等级、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条款都是既定的,是标准化的,唯一的变量是价格。期货合约的标准通常由期货交易所设计,经国家监管机构审批上市的。期货合约可通过交收现货或进行对冲交易来履行或解除合约义务。

人们购买期货的目的有两种:套期保值和期货投机。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在现货市场上买卖某种原生产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设立与现货市场相反的头寸,从而将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通过期货市场上的交易转嫁给第三方的交易行为。而期货投机则是投机者通过预测未来价格的变化,买空卖空期货合约,当出现对自己有利的价格变动时对冲平仓以获取利润的行为。

期货交易是从最初的现货远期交易发展而来。最初的现货远期交易是双方口头承诺在某一时间交收一定数量的商品,后来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口头承诺逐渐被买卖契约代替,即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这种契约行为日益复杂化,需要有中间人担保,以便监督买卖双方按期交货和付款,于是便出现了1571年伦敦开设的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186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使用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建立缴纳保证金的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

期货的赚钱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赚取买卖的差价。

小张在小麦每吨2000元时,估计麦价要下跌,于是他在期货市场上与买家签订了一份合约,约定在半年内,小张可以随时卖给买家10吨标准小麦,价格是每吨2000元。五个月后,果然不出小张的预料,小麦价格跌到1600元每吨。小张估计跌得差不多了,马上以1600元的价格买了10吨小麦,转手按照契约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买家,这样就赚了4000元,原先缴纳的保证金也返还了。小张就这样获利平仓了。

小张采用的其实是卖开仓,就是说,小张的手上并没有小麦,但因为期货可以实行做空机制,小张可以先与买家签订买卖合约。而买家为什么要与小张签订合约呢?因为他对小麦看涨。事实证明,小张的判断是准确的,否则如果在半年内小麦价格没有下跌,反而涨到2400元,那么在合约到期前,小张必须被追高价购买10吨小麦,然后以契约价卖给买家。这样小张就亏损了,而买家就会赚4000元。

期货商品的价格确是围绕实物的市场价格波动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期货相对于股票来讲可以说是实体的。但是,期货的交易方式和股票是相差不多的,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一样,也永远是惊心动魄的。伴随高利润的永远是高风险,要想做期货生意,一定要有一颗超强的心脏才行!

故事佐证

根据《史记》的记载,范蠡不仅是一个天下闻名的谋士,他还是一个做生意的奇才。勾践灭吴之后,范蠡深知历史上但凡效劳过国君、力谋大业的人在成功之后都难逃被杀的结局,于是在一个夜晚他偷偷地收拾好珠宝,携带家小连夜逃走了。他泛舟五湖,七绕八拐地到了齐国,在海边种起了庄稼,没几年,就挣了很多钱。这引起了齐国国君的注意,请他去做宰相。但范蠡很清楚,他一个外地人,一下就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吃好穿好,被人夸赞阿谀,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又向齐王辞职,把大部分财产都分给了当地村民,搬到了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这回他不种庄稼了,他做起了“期货”,没几年,就成了亿万富翁。

范蠡从他做“期货”的短短几年中总结出一个道理:“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也就是说,当商品的价格高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像粪土一样舍得抛出去;但假如低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当宝贝一样赶紧囤积起来。这就是如今“越跌越买,越涨越抛”这一炒股原则的古代版。范蠡说:“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一件商品的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跌,跌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涨。这是市场对于价格的调节作用:东西太贵了,没有人买,商家必然要降价出售;而降到一定程度了,商家又没有利润了,不生产了,必然又要涨。

当年期货市场上“上海胶合板9607事件”可以说是相当的惨烈。1996年5、6月份,南方和浙江、上海等地券商成为期货市场上多空双方的主力机构。市场上经常充满着各方的谣言,利用着各自力量影响交易所。而此时江浙资金一直充当资金主力,大战期间,几地的资金不停穿梭,进行协调。

1994~1995年的胶合板期市成为期货市场上最大的热点,9507合约也达到了巅峰,期价由40元/张起步,迅速升至62元/张的天价。价格的快速上扬使胶合板现货商及进口商兴奋不已。大量的现货涌进交易所注册仓库,大量的印尼胶合板流入本已过剩的国内市场,使原本就已低迷的胶合板现货市场雪上加霜。最终9507多头以巨额资金接下了20万手的现货。这些实盘一直堆放在交割仓库,沉重的库存压力使原本火爆异常的市场冷静了许多。

沪板9607合约就是在这种相对冷静的环境中推出来的。1995年12月10日,上海商品交易所推出胶合板9607、9609合约。由于当时主力资金集中在苏板以及沪板9603、9605之上,9607合约自推出之日至1996年3月7日,一直受到冷遇,期价由推出时的45元/张的价格逐步回落,3月7日因谣传国产胶合板可从9607合约开始用于交割,9607合约顿告跌停至41.9元/张,此时成交量才初次突破5万手,持仓量亦仅12万余手。3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停止苏交所红小豆期货合约交易,撤离苏红的大量资金急于寻找投资方向,胶合板自然而然地成为首选对象。由于当时苏板几个主要合约持仓量均接近当时的持仓限制量,新主力介入困难较大,于是沪板便成为苏红撤出资金争夺的焦点,尤其是9607合约因其时间适中,盘口较轻,成为这些游资介入的首选对象。

在随后三周时间里,多空主力展开了占仓大战,迅速将9607合约持仓量扩大至60万手的边缘,而期价却一直维持在42~43元/张,上下均显得十分艰难,同时因持仓量已接近60万手,限制了主力施展的空间,多空唯有僵持,静待时机。

5月31日,市场突然谣传空头主力有大量的资金到账,空头主力亦巧借套保头寸仅收5%保证金之优势恣意打压。沪板9607合约自43.8元/张开盘后一路下滑,在散户多头的平仓抛压之下很快滑至跌停板,维持两月之久的平衡终于被打破,但主力多头并未出现恐慌,持仓量仍维持在60万手以上;次日开盘,空头主力得理不饶人,以55%的保证金继续大量放空,9607合约再封跌停,持仓量扩大至62.5万手。

6月3日,9607合约继续扩仓打跌停;6月7日开盘即破40元/张的心理关口,空头主力意欲多头割肉斩仓,但收效甚微,相反期价一破40元/张关口,几乎无人再敢跟空,空头主力已是骑虎难下,越陷越深,同时资金开始吃紧。当期价运行至39元/张的低价区时,入市接现货的买方套期保值者骤然增加,多方新生力量的加入,使得空方主力的命运顿时变得坎坷起来。恰在此时,上商所于6月6日宣布取消持仓限制,发布了《对交易保证金按持仓量实施分段管理办法的通知》。市场对此反应极为强烈,一致解释此为利多因素,于是多头主力借机发力。面对买方套保者及多头投机势力双重夹击,一时间,空头趋于崩溃,忙于斩仓,多头当仁不让,9607合约于6月7日探低至38.4元/张后迅速被多头推上停板40.8元/张,此后连续三天,天天无量涨停,空头连砍仓的机会都没有,多空豪赌,互不相让。

空头在9607合约上的致命处在于其持仓巨大,且相当集中,据了解当时空头主力在9607合约上的持仓主要集中在6个会员手中,单边最高持仓达59万余手,按每张平均46元计,每方的保证金就高达45亿。尚且没有计算,在市场随时准备接盘的资金,以及为接盘而准备的保证金。主力多头高峰时仓单超过60万手。多空双方动用的资金在150亿以上。

面对天天无量涨停的9607合约及命倾在即的空头,交易所为控制风险,不得不出面干涉。6月13日,交易所果断地停止9607合约的交易,实施协议平仓,并将9607合约提前摘牌,且不实施实物交割。最终9607合约按照空头以44.2元/张,多头按照45元/张的价格实施强制性协议平仓,其中的价差由交易所以交易风险金补足。

这就是国内商品期货史上罕见的上海胶合板9607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