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就要对生产产品进行交换,由于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不同,就导致了分工的出现。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
专业分工能创造价值。
——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亚当·斯密
名言解读
过春节吃顿年夜饺子,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事。大年三十,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话家常,欢歌笑语,其乐融融。但是今年,家明的姐姐出嫁了,在家过年的成员少了一个,连包饺子都变成了一件麻烦事。原来,四口之家自然形成分工:爸爸和面,家明拌馅,家明的姐姐擀皮,妈妈负责包。由于分工明确,他们家包饺子的效率非常高。往往是晚上一两个小时之内,包好三五天吃的饺子。然后收拾停当,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晚会。当新春的钟声敲响时,大家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庆祝新年的到来。
为什么缺一个人就包不好饺子呢?原来,在简单的包饺子行为里,蕴涵着“分工协作”这一经济理论。这个理论是亚当·斯密的不朽思想结晶。
亚当·斯密有两个最为著名的发现:一是所谓的“看不见的手”;二是所谓的绝对成本论。“看不见的手”强调市场的力量,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须政府过多操心,诸如生产、交换、流通这些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市场会自动调节。“看不见的手”强调在一个国家内部政府对经济活动不要干涉;绝对成本论认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政府也不应当干涉,那就是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可使贸易双方的福利增加。但这里有个前提,即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每个国家只有生产自己最具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双方才能获利。至今,还有许多国家还把绝对成本论作为制定外贸政策的依据。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实际上是从推导中得出的。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之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三个原因:一、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二、分工可以省却工人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免除因转换工序或工作而造成的损失;三、分工可以使工人因专门从事某项操作而容易改进工具和发明机器,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才能做的工作。
亚当·斯密以针的制造为例进行说明。针的制造共有18道工序,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一名工人每天最多只能制造20枚,甚至有时可能一枚也造不出来。如果分工生产,则一天可以制造4800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40倍。分工的原则是,人们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用自己的产品交换其所需要的产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各自的福利。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工厂是这样,一个地区是这样,一个国家同样是这样。当分工越出国界时,分工就成了国际分工。亚当·斯密就是从这种简单的推导中得出了他那伟大的绝对成本论。这理论与“看不见的手”共同奠定了亚当·斯密作为伟大经济学家的地位。而这两大理论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理论。
回头看家明家大年三十包饺子,我们发现,这就是充分利用了分工协作的优势。
包饺子现象说明我们日常忽视的几个问题:伟大的经济理论看起来最平实不过;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运用经济法则做事;分工协作是人类目前所能探索出来的最好的合作方式。无论人与人相处,还是单位与单位相处,还是地区与地区相处,还是国家与国家相处,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故事佐证
亚当·斯密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狩猎社会,一个人在一开始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他发现,他更擅长于造弓箭,他专门造弓箭去换猎物比二者都干效率更高;另外一个人开始也是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他发现自己更擅长于打猎,他专门打猎去换弓箭比二者都干效率更高,于是,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进行交换,这样不仅能让自己的蛋糕做得更大,也能让整个社会的蛋糕做得更大。
蜜蜂也是一种精确分工群体。蜜蜂有三种类型的分工:第一类是蜂王,蜂王的任务是产卵,分泌的蜂王物质激素可以抑制工蜂的卵巢发育,并且影响蜂巢内的工蜂的行为;第二类是雄蜂,雄峰的任务是和处女王交配后繁殖后代,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第三类是工蜂,工蜂的任务主要是采集食物、哺育幼虫、保巢攻敌等工作;蜂巢内的各种工作基本上全是工蜂们干的,工蜂与蜂王一样也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
目前,波音公司已能24小时工作,光纤电缆、网络将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连接起来。波音747喷气式客机的450万个零部件是由世界上8个国家的100个大型企业和15000个小型企业参与协作生产出来的,人们无法断定波音的飞机是哪个国家的产品。在比较优势指引下,跨国公司让分工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