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成本上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比较其他国家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可以通过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去交换别国生产的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并因此获得比较利益。
——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两个人都会制造鞋子和帽子,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在每一行业都处于优势,但是,在生产帽子方面,他仅能以1/5或者说20%的优势超过他的竞争者,而在生产鞋子方面,他胜出对手1/3即33%。为了双方的利益,何不让这个具有优势的人专门生产鞋子,而另一个处于劣势的人专门生产帽子呢?
——大卫·李嘉图
澳大利亚有富余的农业土地供给,但人烟稀少。与其他大部分国家相比,其地价低廉,但工资昂贵。因此,那些需要大量土地投入而较少劳动力投入即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其价格就低廉。
——伯蒂尔·奥林
名言解读
保罗·萨缪尔森在哈佛大学读书时,有人曾经问他:经济学中有没有最令人惊异的原理?萨缪尔森说:比较优势理论就是这样。它的逻辑非常严谨,连聪明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都不能自行地理解它,即使在被解释后暂时相信了它,可是不久又会重新怀疑它。
现代经济以及当今世界都明显地依赖于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和民族之间的专业化和分工。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专业化分工的好处,但只有当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原则以后,才有了分析巨大“贸易来源”的基本方法。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原则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差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而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决定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成本或比较利益。即使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商品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本国集中生产那些成本劣势较小的商品;而另一个在所有商品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集中生产那些成本优势最大的商品,即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同样会增加社会财富,交易双方也都能获得利益。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非常偶然的,所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面临不少的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推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这对于地主贵族非常有利,却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另外,“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实践也证明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迈克道尔在1937年通过考察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得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相对高于英国的产业而言,美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也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斯特恩比较了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国、英国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他们的分析,1950年在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了假设检验,但到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比较优势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
故事佐证
杨振宁在研究理论物理之前,曾经在芝加哥大学做实验物理的研究,然而他的研究并不顺利。虽然导师对他的见识非常赏识,但动手能力差使他在实验物理的研究方面始终没有进展。在芝加哥大学有一个笑话始终流传至今:“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后来,在导师的建议下,他转攻理论物理。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对于杨振宁而言,实验物理并不是他的强项,理论物理更加具有比较优势。正是由于这个比较优势,才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事实上,古代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比较优势原理。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种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威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威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