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已经不是寓言,而是现实。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
全球化是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衡量,并产生了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戴维·赫尔德
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金融村……但占世界人口20%最穷的人口几乎没有从已经增长的经济全球化中受益,他们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只有1%。
——联合国《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
名言解读
“经济全球化”恐怕是当下“曝光率”最高的字眼。随着沃尔玛遍地开花、NIKE鞋满地走、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全球化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了。但是全球化到底是什么?全球化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何种影响?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
“全球化”一词在经济领域中是指“经济全球化”,用来表示世界各国在生产、投资、贸易、经营、流通、消费等方面经济活动的相互交往、渗透、依赖和融合的历史过程。它揭示出当今时代一种全球范围日益发展的经济开放、融为一体的变革景象,表现为跨国性和全球性的商品、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的大流动。
全球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必然趋势。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全球化,现代市场机制作用的全球化,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其核心是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完善。其实质是一个国家经济之间依存性和国际性大大提高,民族性和地域性大大减少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演化根源。
1.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使全球经济体系日益整合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结构,成为经济全球化最为重要的衍生根源。
2. 世界范围的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使传统的国际分工逐渐演变为世界分工,成为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制度保障。
3. 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迅速增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深,成为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的首要因素。
4. 跨国公司是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5. 国际金融市场与体系的迅猛发展,使影响全球的金融中心形成一个全时空的世界金融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迅速成长的强大动力。
6. 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深,投资、贸易、金融以及技术、人才等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民族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一词在西方传媒中频频出现,并逐渐成为一个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共同理念。如今全球化问题仍然是国际社会所普遍关心和深入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跨国公司。随着跨国公司联合和兼并的浪潮进一步高涨,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他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形成了超国家的生产和销售网,把世界各国市场和经济活动空前统一起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国际化。
目前,6.4万多家跨国公司通过它们的80多万家子公司已经渗透到各国和地区几乎所有产业和部门,进行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组合。这些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1/3以上,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3以上,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占世界直接投资的90%和控制技术专利的80%。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主要体现在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经济“全球化”是个充满矛盾的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又对各国“国民经济”构成了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世界现象。其广泛影响早已超出经济范围之外,日益扩散到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以及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领域。不仅表现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而且还引发出所谓的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环保全球化甚至犯罪全球化等方面。对于不同的国家、民族与产业发展,经济全球化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它要求各国间的经贸政策必须协调一致,寻求一条能够同时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发展自己,防范风险,化弊为利,争取主动。
故事佐证
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客机,所需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6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波音公司所完成的不过是科技的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的最终组装而已。
1984年,海尔创立之时只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当时叫青岛电冰箱总厂。当年,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整体引进了四星级双门电冰箱,这种冰箱当时在亚洲市场尚属空白。而且,在引进设备的同时还引进了1942条德国DIN(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以及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海尔把引进的这些技术和标准加以消化吸收,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内控标准。
1990年,海尔冰箱首先成功打入对产品要求最为严格的德国,逐渐进入欧美发达国家。2004年,海尔集团欧洲的总部落户意大利里瓦雷泽。如今,海尔冰箱已进入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62亿美元,其中海外收入为41.6亿美元,占总收入的1/4。
与其他品牌在印度、越南等与中国距离较近的发展中国家建厂不同的是,海尔率先在美国建厂,并雇用当地的员工,这样的高成本在当时看来没有几个企业可以承受。海尔以这样的策略来践行其国际化的战略规划“3个1/3”——1/3的产品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的产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的产品海外生产海外销售。
1998年起,海尔的国际化全面启动。1999年4月份,海尔在美国南卡州的生产制造基地的奠基标志着海尔集团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即将大功告成,即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立足当地融智与融资,发展成本土化的世界名牌。张瑞敏把海尔的这一思路概括为“思路全球化、行动本土化”,思路必须是全球化的,即使你不去思考全球,全球也会思考你。行动的本土化目的在于加快品牌影响力的渗透过程。海尔的本土化也表现在广告上,如海尔在美国的广告语是What the world comes home to,在欧洲则用Haier and higher。
目前,海尔已建的海外工厂有13个。在世界主要经济贸易区域里都有海尔的工厂与贸易中心,使海尔产品的生产、贸易都实现本土化,不仅有美国海尔,还有欧洲海尔、中东海尔等。在融资、融智的过程中,使海尔真正成为世界的名牌。
海尔国际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0年底,海尔集团的营业收入是406亿元人民币,2001年是602亿元人民币,2002年是711亿元人民币,2003年达到了805亿元人民币,2004年为1016.2893亿元人民币,2007年更是达到了162亿美元,其中海外收入为41.6亿美元,占总收入的1/4。美国电器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海尔冰箱在美国当地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
国际化是海尔的目标。到时候,“海尔”已不再是青岛的海尔,设在中国的总部也不再仅仅是向全世界出口的一个产品基地。中国的海尔将成为整个国际化的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