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德·德鲁克
知识是比原料、资本、劳动力更重要的经济因素。
——世界银行副行长瑞斯查德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
——毛泽东
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
——爱默生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名言解读
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经济学家认为,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恰当地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经济的最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即:知识特别是经济理论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来,知识和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是指劳动力、资本、资源(含土地)。科学技术被看作是劳动力素质的内容。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马克鲁普等人就曾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因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效益。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被看做是知识经济在理论上初步形成的标志。
到1990年代,综合学术界对知识经济概念的阐述,可概括为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为重要要素的经济。这也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人类社会迄今所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知识。
知识经济的特点表现在:
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已经耗尽的稀缺自然资源;
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
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世界大市场是知识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显示出,知识的投资,能够直接推进经济迅速发展,知识可以迅速扩大和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知识促使经济管理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知识也是调整生产要素、创造革新产品和改进生产程序能力的依据。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式的确定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其主要标志是比尔·盖茨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1999年7月,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市值首次逾5000亿美元。如果把微软公司当做一个国家来衡量,1999年,它的GDP在全世界排名第11位,仅次于美国78000亿美元、日本42000亿美元、德国21000亿美元、法国14000亿美元、英国13000亿美元、意大利11500亿美元、中国9000亿美元、巴西、加拿大和西班牙等10国。微软公司创办者盖茨持有19.84%的股权,市值1122.93亿美元,和芬兰的GDP近1200亿美元差不多,比新加坡的GDP963亿美元还要大。当时微软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范围。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克林顿总统第二任期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美国的5000家软件公司。这说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标志着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
经济学家们认为,相比其他资源,人才资源的开发弹性是最大的。据美国一家软件协会调查,各种同类设备之间性能差距最多不超过30%,而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和一个差的软件工程师的生产力可相差100倍。
知识经济特别重视建立知识网络。对于一个实体而言,从企业事业单位到一个国家,经济要取得成功,在知识经济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取决于获取和使用新知识的效率,因此,建立知识网络异常重要。传统的创新发展模式往往是单向直线型的,即从研究成果走向开发,再转进规模生产,产品进入销售市场。而知识经济中创新发展模式是辩证的、相互作用型的,即创新过程中诸多环节,如研究成果、设计开发、试验生产、市场销售等之间的关系是纵横交错、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或者说,工业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方式已经不太能适宜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因此,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甚至发达国家也必须改革与调整国家经济管理政策,尤其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政策,否则就难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诸多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实施“大科学国际化”政策。“科学无国界”,“大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出国际化的强烈趋势。
由于许多“大科学”研究项目耗资巨大,如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原计划投资80亿美元,时间仅过一年多,便追加到110亿美元,引起美国国会议员的不满,终于被撤销下马。如此巨额投资,对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财政负担都是沉重的。因此,经济学家认为,如此巨大投入的科研项目,只有等待在资金、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国际合作。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于1995年3月2日宣布发现顶夸克,便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合作取得的成果。该实验室有来自全世界的440名科学家,他们来自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法国、印度、意大利、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发达国家在科学研究开发中经常出现企业投入以及项目比例超过国家投入的现象,这反映出国家在科研开发的财政支出因紧缩而下降,私人企业则为保持长期发展而更多投入创新产品科学技术开发的趋向。如1990年代后半期的法国,在高科技开发领域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打破国家研究所、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所之间的壁垒,集中人才与企业联合共同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鼓励科技人员将专利作为投资带到企业生产,放宽科技人员在开发专利所得报酬的限制;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提供资助与调低优惠税收等政策来鼓励企业开发创新产品的积极性。其主要目标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增强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提高就业率。
传统的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因素是资本、资源、劳动力的合乎科学规律的运用。而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是以知识为基础,尤其是不间断的新知识的创造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在经济、生产中的传播、转化,从而直接推动经济、生产的发展。因此,知识经济的目标就是不断研究和开拓新的科学技术,并迅速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末,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悄然而坚定地向知识经济转变,经济的重心已经转移到获得新技术知识,创造和应用新技术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工业经济时期的传统经验与传统技术。
故事佐证
几年内,尽管沪深股市异动,但一批与“基因”或多或少沾边的股票都有不俗的涨幅。基因经济正渐入佳境,成为世纪新宠,前景看好。目前流行的基因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
2007年10月11日,我国科学家对外宣布已经成功绘制完成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亦称“炎黄一号”),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序列图谱。基因经济是以基因产品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并能形成资本运作、资本市场、扩大再生产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迅速增长和发展的一种新经济。
随着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面世,人类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基因药物慢慢走入人们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疗更多的疾病即将梦想成真。癌症、艾滋病等当今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病因将被揭开,到时候对照人们被损坏的基因“对因下药”,像治疗伤风感冒一样容易,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人们的起居饮食习惯、生活规律有可能根据基因图谱重新调整,人类的健康状况将会得到很大改观。
为了应对基因经济的到来,我国科学家和企业家联手行动,未雨绸缪。上海一家科技集团申请了1900多项基于人类基因的药物专利,成为世界上基因专利逾千项的少数几个企业之一。
无疑基因产业是一个未来的朝阳产业,是一种朝阳经济。基因经济也无疑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基因经济是不能称之为知识经济或新经济的。但是在今天,人们似乎只看到了IT技术,而忽略了基因技术和基因经济。这种忽略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基因经济正以挡不住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基因经济的价值体现在其产品开发和使用上,即发现和利用功能基因。
其一是人类基因。
例如,一个被发现并转让肥胖基因可以价值1.4亿美元。而利用这一基因生产的供千千万万越来越肥胖的人消费的减肥产品所获利润将是这一基因转让费的10倍至百倍。一个生长激素基因仅获得的专利索赔价就达2亿美元。照此推论,人类基因组的8万个功能基因(过去推测是10万个)将是未来天文数字般的财富,也是基因经济的重要基础之一。
其二是农作物和植物的基因产品和经济。
例如,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如玉米、西红柿、土豆和激素牛肉等早在1999年时其国内的销售利润就达100多亿美元。一家未透露姓名的美国转基因种子公司的种子和药品市场价值为500亿至600亿美元。生产“终结者”基因种子的英国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的股票当即被美国生物工程企业以20亿美元收购,并且这一基因种子已申请到了专利。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同样属于高生物技术产品,有机构估价为1000亿人民币。
其三是各种转基因动物创造的基因产品和经济。
荷兰金发马公司的转基因乳牛可以产出含有乳铁蛋白的牛奶及奶粉,这种产品年销售额达50亿美元。芬兰一家公司用转基因牛产出的牛奶中含有红细胞生成素(EPO),这种牛每一头所产的所有EPO就值42亿美元。我国上海曾溢滔教授等创造的转基因羊可在其乳汁中分泌出凝血因子IX以治疗血友病,据估算每头羊的价值在30万美元。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创造的能分泌a1—抗胰蛋白酶的转基因羊每头也价值30万美元,因为它们能分泌出这种特殊的酶以治疗肺气肿。至于其他被称为动物药厂的各种转基因动物(如转基因鸡的蛋里含抗癌药、转基因食物中包含的抗病疫苗等),其经济价值就难以估算了。
如果这些研究机构和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其上市价值丝毫不会逊色于信息经济的规模,而且无论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从实际的效益来看,基因产品和基因经济都没有网络那种虚拟的泡沫成分,而是实打实的产品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