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那一年,我们打残了日本:白江口海战全纪录
1926100000004

第4章 朝鲜半岛三国杀(3)

其实,百济一直很活跃。杨广和高句丽在辽东战场殊死搏杀时,高句丽总感觉身后有个不怀好意的影子,这个影子就是百济。只要杨广在国内一动员,百济就在自己国内集结部队,做出北上的样子。那段时间,高句丽可谓是魂不守舍,既怕中国攻陷它的防线,又怕百济在背后插刀。不过,百济的跃跃欲试其实只是做样子,他三番两次声称要配合隋朝军队开辟第二战场,但每次都是义愤填膺的呐喊,不见动作。隋军一败,百济就把集结的军队转向新罗。也就是说,辽东战场如火如荼时,百济安分守己。辽东战场一停战,它和新罗的战场就开始了。新罗屡遭百济的攻击,不过这也不能怪百济,谁让他嘴馋,当初把人家的汉江流域吃掉的。

新罗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中国。高句丽和百济也明白中国这个庞然大物的威力。所以,唐朝在中国本土完成统一战争后,朝鲜半岛三国频繁的派遣使节来睦邻友好。

最有热情的是高句丽,从619到626年,它派使者到中国共七次。隋王朝虽然没有打败它,但它的确被中国吓怕了,很担心唐王朝也如法炮制。其次是百济,从619年到626年,派使者到中国6次。最后是新罗,共4次。其实新罗最应该和中国联系,之所以出使中国的次数少,是因为它来中国太不方便,从海路,它会被百济和日本拦截,从陆路,会被高句丽拦截。在619年到626年的7年中,他曾经三次向中国告状高句丽拦截它。

三国虽然和中国的关系很是亲密,但三国之间,尤其是百济和新罗,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一场死人上万的战争。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唐高祖)曾严厉斥责百济的侵略行径,但百济我行我素,不为所动。因为百济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不能动手的人才总动口;会叫的狗不会咬,会咬的狗不叫。

实际上,由于国力并未集中,李渊对朝鲜半岛三国的态度很暧昧。他当然想重建东亚秩序,夺取辽东,臣服高句丽,让百济和新罗睦邻友好。但建立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秩序,并不是说几句狠话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实力。两个国家和两个人一样,来到擂台上,仁义道德和高风亮节都是扯淡,谁拳头硬,谁就是老大。

李渊当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对百济的不理睬也不深究,百济使者来了,李渊也是以礼相待。而对新罗,李渊有着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可能是强者怜悯弱者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当然,新罗是个特别乖巧的国家,朝鲜半岛三国中,接受中国文化最卖力的就是新罗。新罗接受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仇敌高句丽,可想而知这其中的艰辛。据说,新罗使者到中国后,作汉诗的水平让当时中国的顶尖诗人都称赞不已。这种讨巧,使新罗和中国唐朝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深沉似海。

所以当新罗被百济欺凌时,唐王朝对自己的爱莫能助深感痛苦。但这种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唐王朝继任最高领导人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后的628年,唐王朝完成了本土的统一,如巨山一样俯瞰朝鲜半岛。

627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李世民告状。李世民严厉地警告百济,不要误判形势,新罗是我国的战略伙伴,高句丽也是。难道你不是吗,立即停止战争!

其实,这仍然是外交辞令,因为辞令太过于空洞,所以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只老实了一年,628年,百济又对新罗发动军事进攻。这次军事进攻虽然没有取得成效,但却用实际行动抽了李世民一嘴巴。

这一嘴巴并没有把李世民抽得暴跳如雷,相反,这位头脑冷静的千古一帝认为百济的不听话根本不是问题,迫在眉睫的问题是高句丽问题。

629年,李世民命人把高句丽在辽东战场设立的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人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此京观是高句丽用隋朝士兵的尸体建成)消平,高句丽慌张的派遣使节到唐王朝都城长安,试探唐王朝的态度。李世民接见使者,开门见山的说,你们必须归还辽东,臣服我大唐。

高句丽闻此消息后,做了两件事。第一:和中国断绝关系;第二:在两国边界修建长城,以示抵抗。两国关系从此逐步升级到对抗阶段。唐王朝埋头苦干,积聚能量,准备和高句丽来一次决战。高句丽每天提心吊胆,神经绷得紧紧的,两眼紧盯着中国,所以,朝鲜半岛又成了新罗和百济争斗的战场。

632、633年,百济两次对新罗用兵。636年,百济对新罗发动了一次颇具规模的战役,但新罗顶住了。让新罗受到致命一击的是在642年,百济动员全国力量想一次搞定新罗,百济军队所向披靡,连陷新罗四十余城,还夺取了被新罗多年前揽入怀中的日本任那地区。新罗此时已是奄奄一息,它曾想过得到高句丽的帮助,但高句丽受到中国的压力,新罗又和中国友好,所以高句丽已下定决心要和百济联盟。新罗只能全力以赴地投向中国的怀抱。

中国皇帝李世民密切关注着朝鲜半岛局势,这位英明的帝王发现,如果不再做点什么,东亚秩序将彻底脱离出中国的视线外。

当时的情况是,高句丽和百济积极联系日本,新罗和日本有仇,根本插不上脚。也就是说,如果中国还继续看戏,朝鲜半岛很可能被高句丽主导。高句丽也的确把自己当成了半岛上的老大,他的计划是周密的,先和百济联合干掉新罗,然后吞了百济。如果实力允许,它再渡过朝鲜海峡,灭了日本。到那时,他将成为东亚第一国,和中国平起平坐。

李世民必须要做点什么,才能让高句丽打消这个荒唐的念头。就在新罗受到致命打击的642年,李世民派使者到高句丽观察地形。第二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发动军事政变,独揽大权。李世民抓住这一名正言顺的机会,以维和名义出兵辽东,中高之间的第三次辽东战争正式打响。

645年,李世民海陆两路对高句丽发动灭国战。那座两次让杨广止步的辽东城终于被攻陷,唐陆军长驱直入,推进到高句丽在辽东的战略重镇安市(现辽宁省海城市八里镇营城子村)城下。安市城的背后就是高句丽本土,站在安市城上几乎能望到高句丽都城平壤。

然而,当唐王朝海军登陆高句丽后,受到高句丽的顽强阻击,几乎全军覆没。原本,新罗答应出兵帮助唐王朝的,但被百济压的抬不起头,只好作罢。所以,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唐王朝的陆军身上。

安市城是天老爷赏赐给高句丽人的一个贵重礼物。城墙之下几乎全是绝壁,也就是说,这座城是建立在绝壁之上的。公元前2750年,聪明绝顶而又天生有冒险精神的腓尼基人也在陡峭的悬崖上建立了一座城市,这就是著名的泰尔城(今黎巴嫩境内)。泰尔城因为这种地利因素保护了腓尼基人靠冒险而得来的所有成果。

安市城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城下全是绝壁,唐军攻城部队的先进武器都成了废物。投石机没地方架;攻城楼车如果没有翅膀,只能对着绝壁思过;撞城墙城门的冲车连城门都看不到;能架运梯的地方少之又少。那么,只好用人,但身怀绝技的攻城特种兵却不能摆出有效的战阵来,只能各自为战,在陡峭的绝壁上,一手攀坡一边进攻。这等于是在与人斗的同时还得与地斗。

除了地利之外,安市城里还有一支经过地狱式训练的守城部队,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杨万春,心思缜密,果敢勇猛。可以说,这是一座不陷之城。

李世民遇到了他戎马生涯中第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在血肉横飞地攻击了三个月后,秋天来临,辽东地区已是滴水成冰。李世民无可奈何地下令退兵。

李世民对高句丽的战争其实是失败的,因为他的战略构想是灭掉高句丽,从辽东进入朝鲜半岛,然后打击百济,拯救新罗。虽然他的战略构想没有实现,但辽东大部分领土被收回。也算是失败也有战利品。

经此一战后,李世民对高句丽有了另外的看法。他说,高句丽的城池都是依山而建,多年以来,中国王朝对他进行过多次打击,已经不自觉地为他训练了一批守城部队。所以,想要灭高句丽,彻底解放辽东,必须另谋他途。

647年,李世民与世长辞,但他去世的前两年时间里,唐朝组织了一支机动部队,每月都会对高句丽在辽东的地盘进行骚扰,让高句丽头痛难忍。

646年,百济见唐王朝没有打败高句丽,于是叫嚣着和中国断绝往来,同时和高句丽与日本勾肩搭背,对付新罗。高、百、日三国对新罗的高强度攻势和对中国的严重挑衅,让唐王朝的第三任最高领导人李治(唐高宗)痛下决心,必须要在东亚再来一场大战,一劳永逸地恢复东亚秩序。

但是,该从哪里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