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那一年,我们打残了日本:白江口海战全纪录
1926100000005

第5章 大唐出马(1)

开辟第二战场

唐王朝初期,中国领导人对朝鲜半岛三国的态度尤其明朗:对高句丽,没有商量的余地,只能用战争解决;对新罗和百济,始终把它们当成是听话的藩属国。李世民对高句丽用兵时,曾通知百济和新罗共同出兵,南北夹击高句丽。

但由于百济突然和唐王朝绝交,并且与高句丽结盟。从前,中国军队还可以在辽东开辟战场来援助新罗,但现在百济突然转向,增援新罗成了一大难题,更不用说利用新罗来夹击高句丽了。唐高宗李治经过反复劝说百济改邪归正无效后,对朝鲜半岛三国的态度就发生了剧烈的转变,其实这种转变,只是针对百济,百济成为唐王朝仅次于高句丽的打击对象。

654年,新罗真德女王去世,金春秋即位,大唐王朝派遣使者招摇过市地到达新罗,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这是一个只有精明透顶的政治家才能发现的暗号,中国使者回国后不久,李治就对高句丽宣战。高句丽摄政王泉盖苏文毫不犹豫地还击:出兵攻打中国松漠都督府。松漠都督府是唐王朝设置在今赤峰通辽一线的管理契丹人的军事机构,唐王朝时期的契丹人早就显示出后来的生猛能量,所以对高句丽的进攻嗤之以鼻,并很快就把高句丽人拒之门外。

65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军向新罗进攻,这次进攻声势浩大,连陷新罗三十三座城。唐王朝为了牵制高句丽,正式进入辽东战场。负责对高句丽作战的是营州军区司令(都督)程名振。

程名振年轻时恰逢隋末群雄逐鹿,在五花八门的革命家中,他选择了河北王窦建德。后来窦建德被李世民击败,程名振就投了李世民。从此在李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血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李世民当年对高句丽发动战争时,程名振是一路大军的指挥官。就在那次战争中,程名振发现了高句丽城池坚固的问题,辽东战争结束后,正是他建议李世民,对高句丽采取骚扰式的游击战,以此来拖垮高句丽。

李治即位后,开国名将大都去世,程名振凭借冷静的头脑和敢打硬仗的能力脱颖而出,被任命为营州军区司令。

在655年的这次大规模战役中,程名振和他的部队一直推进到高句丽的新城(今辽宁抚顺高尔山城),新城守军据城死守,程名振在几轮懒散的攻势后,下令撤退。高句丽守军一见这是痛打落水狗的机会,出城追击。他们根本不明白名将作战是虚虚实实的,当追击到贵端城(今辽宁浑河一带)时,程名振的伏兵震天动地般杀了出来。史料上说,这次战役歼敌千人,新城周边也被程名振一把大火烧了个干净。

655年对于大唐宫廷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李治在这年力排众议,立了自己的最爱武媚娘为皇后,这位武媚娘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武媚娘原本是李世民的小老婆,李世民死后,按规定,小老婆们都要到寺庙出家,以念经表达对皇帝老公的思念。但是,武媚娘在做李世民小老婆的时候,已和老公的儿子李治勾搭在一起。李世民死后不久,武媚娘的光头还没有长出头发,就被李治接进了自己的卧室。

从正史对武媚娘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个有着高度智慧、内心强大、蛇蝎心肠的女人。她在李治的床上才睡了6年,就成功的把李治的皇后王女士挤了下去,当她的屁股还没有坐热皇后的宝座,被废掉的王皇后就被她用酷刑处死。据说,酷刑是把王女士的五官和四肢都破坏,放在盐桶里浸泡,生不如死。

中国古代宫廷斗争,其实仍然脱不了政治斗争因素。在武媚娘向皇后宝座迈进的道路上,千难万险,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她的对手王皇后是李世民钦定给李治的,还有政府中两位顶级元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王皇后保驾护航。李治的宠爱固然是一方面,但如果武媚娘没有罕见的手腕和冷酷的心肠,想要坐到皇后的座椅上,绝对是痴心妄想。

武媚娘年轻时有件事很能证明她的心肠和魄力。李世民收到西方藩属国进贡的一匹烈马,他把马牵到后宫,让那些柔弱妩媚的女人们想个办法,如何让马驯服。没有一个女人能想出办法,只有武媚娘说,首先用鞭子抽它,如果不顺从,就用槌子扎它,如果马还不老实,那么就立刻用匕首杀死它。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女人狠起来才叫真的狠。

也许正是武媚娘在后宫中旱地拔葱而起,一些支持王皇后的老臣大大的不满,这两股势力还需要慢慢消化。所以,直到三年后的658年,唐王朝才又对高句丽发动军事进攻。

总指挥官仍然是营州军区司令程名振,副总指挥是大唐史上的传奇人物薛仁贵。

薛仁贵出身名门,但到他这一辈时,家道中落。薛仁贵老爹又早死,所以很小就要为生计打算。不过,老天给了薛仁贵一个礼物:天生神力。他的青少年时代恰好碰上隋末大乱,一直在老家山西种田。30岁那年,他对老婆说,我所以混的如此悲惨,可能是祖坟的地理位置不好。咱们拿出点钱给祖宗迁坟如何?

他妻子说,运气可不是祖宗给的。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机会,如今,皇上(李世民)正要跟高句丽开战,你每天能吃下一口猪,力量肯定是有的,何不去参军,如果命好,还能混个功名!

薛仁贵是个听老婆话的人,就跑去参军了。就是在高句丽战场,薛仁贵发挥超常,经常在阵前轻取敌方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李世民后来退兵时对薛仁贵说,得不到辽东算什么,我得到了你啊。自此,薛仁贵凭借天生神力和必不可少的运气,在军界平步青云。658年,他以皇帝侍卫长(中郎将)的身份被派到辽东战场,担任副总指挥。

这次,薛仁贵再显神威,在赤烽镇(今辽宁海城境内),他和高句丽野战军一部相遇,大喊一声,领着他的巡逻队就冲了上去。高句丽野战军从来没有见过巡逻队还能主动冲锋的,魂飞魄散,急忙向赤烽镇里跑,薛仁贵的速度太快,他的巡逻队跟随他多年,速度也相当惊人,当高句丽人还没有完全进入城中时,薛仁贵已跃马冲了进去。当然,他巡逻队的后面跟着的是大部队。城门一开,一向善守不善平地作战的高句丽人瞬间缴械投降。薛仁贵轻松的占领了赤烽镇。

赤烽镇一丢,高句丽人大惊失色。威震辽东的高句丽大将豆方娄集结精锐部队三万人反击,程名振见大事不妙,要薛仁贵立即撤出赤烽镇。薛仁贵听从命令,但在撤退之前,和豆方娄的先头部队交手,干掉了三千多人,才哈哈大笑着撤退了。

第二年(659),李治让薛仁贵担任攻辽总指挥,又动员松漠都督府的契丹部队,和高句丽再次开战。薛仁贵当时已是总指挥,没有必要亲自上阵,但他改不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在横山(今沈阳境内),薛仁贵和高句丽大将温沙门迎头相撞。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吆五喝六的冲入敌阵,指哪射哪,羽箭所到处,无不人仰马翻。温沙门的部队很快就溃逃,薛仁贵追击。在石城(今沈阳境内),薛仁贵遇到了同行——同样善射的一位高句丽大将。在冲锋过程中,这人接连射翻唐军十余人。薛仁贵哇呀怪叫,扔了手中的弓箭,赤手空拳,骑马就奔那位同行去了。那位高句丽大将哪里见过这样玩命的,心上发慌,连射三箭,都被薛仁贵躲了过去。正要搭第四支箭时,薛仁贵已到他眼前,脸上先中了一拳,满眼星星时被薛仁贵活捉了。

在辽东战场,没有一位唐军将领如薛仁贵那样光芒四射,辽东战场就是薛仁贵的幸运地,高句丽人就是他的吉祥物。但即使薛仁贵再出色,也不能改变辽东战场的局势。当时的辽东战场局势是这样的:即使唐王朝在几年时间里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攻势,但战线始终在辽东一线,根本无法突破高句丽的防线,进入高句丽本土,战局陷入胶着态势。

李治明白,必须要打破这种僵局。经过多日的高层会议后,唐王朝终于拿出了一个方案: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是百济战场。

如果能灭掉百济,就可以实现对高句丽南北夹击(百济战线和辽东战线)的战略构想。一旦计划成功,东亚秩序就会毫无悬念的恢复。

新罗国王金春秋在659年下半年得到中国将于明年(660)开辟百济战场的密报后,激动得流下泪水。这几年来,他太不容易了。就在659年上半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合军向他发动决定性攻势,金春秋都想亲自上阵了。

李治的要求很简单,要新罗对百济发动一场战役,把百济的一部分军力引到东方去,唐朝海军就趁此良机,在百济西部登陆。

唐王朝和朝鲜半岛的全面战争由此正式打响。

苏定方灭百济

实际上,659年的唐王朝最高领导人已不是李治,而是武媚娘。就在这一年,武媚娘终于铲除了政府中最有势力的宰相长孙无忌。由于李治经常头痛,所以不能经常工作,权力就从他的手上滑到了武媚娘手中。也许,在本年确定的开辟百济战场,恐怕就是这位眼光独到、手腕强硬的武皇后的意思。

开辟百济战场的重担毫无悬念地落到了大将军苏定方肩上。

苏定方是李唐王朝的开国名将,15岁就拿起武器上了战场。一路过关斩将,战功赫赫。只是因为唐朝初年名将如云,苏定方的名字并不为人注意而已。630年,他的恩师、唐朝开国名将李靖对东突厥实施斩首行动,苏定方担任先头部队指挥官。他相信兵贵神速的战场法则,只带领二百多名骑兵,以迅雷之势冲进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的营帐,有如神兵天降。颉利可汗狼狈而窜。

656年,西突厥侵略唐王朝,苏定方跟随总指挥程知节(《隋唐英雄传》中的程咬金)抵御西突厥,在双方僵持时,唐军反攻。一次偶然的机会,苏定方部队正在山谷休整时,发现了突厥的主力部队。他故技重施,只带领几百名骑兵,从山谷中杀出,西突厥猝不及防,只打了个照面,就狼狈逃窜。

第二年,西突厥再侵大唐,苏定方独当一面,被任命为讨伐突厥前线总指挥。由于有了绝对的主动权,苏定方用兵如神的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战役的最后,苏定方活捉了西突厥的首领贺鲁。经此一役,苏定方名动天下。

同年,葱岭一带归附大唐的藩属国发动军事叛乱。苏定方提刀上马,以千里急行军的速度突然出现在叛军阵前,叛军头目多曼瞬间就被装进了囚车。

连续两次活捉敌方的头目,苏定方成为名符其实的战神。在当时的唐王朝军界,除了开国名将李绩(《隋唐英雄传》中的徐懋公)外,苏定方是当之无愧的军界大佬。

在讨论开辟百济战场人选时,人人都把票投给了苏定方。这是因为在659年,苏定方实在炙手可热,他是整个大唐王朝的焦点人物。他那神乎其神的军事智慧感动了整个中国。

660年阴历三月,大唐帝国正式向百济宣战,百济国内顿时人心惶惶,鸡飞狗跳。百济第三十一任国王扶余义慈(义慈王)年轻时是个孝子,曾被誉为“海东曾子”,曾子是中国儒家孝顺的模范人物。由此可知扶余义慈的孝名远播到何种程度。641年即位后,这位大孝子对政治体制进行釜底抽薪的改革,清退了大批无能贵族,启用民间有才能的人。在和新罗的战争中,扶余义慈经常出现在前线,指挥作战。

但他是个半截人物,在把新罗打击得无还手之力后,小人得志的样子马上展现出来,先是穷奢极欲起来,然后是跟大唐王朝断交,主动结交高句丽和日本。在他的政府中,不乏有识之士,认为他跟高句丽的结交是国家的灾难。但人一旦走上孤行的道路,很难回头。而且他尤其肯定一点,唐王朝不能把它怎么样,因为还有高句丽替他挡着唐王朝。他的头脑里从来没有过唐王朝可以直接对他采取军事行动的思想。

当他得知唐王朝向他宣战的消息后,茫然无措,随即哈哈大笑,他对身边的人说,跟我宣战?搞错了吧,是跟高句丽吧。

身边头脑清醒的人提醒他,还有海路呢,唐军必从海路来!

扶余义慈如梦方醒,大吃一惊,急忙召开紧急会议,下令全国备战。同时,还向高句丽与日本求援。

有人又提醒他,别顾头不顾腚,后面还有新罗呢。

扶余义慈好多年没有把新罗放在眼里了,对这一提醒置若罔闻。高句丽得到中国向百济宣战的消息后,半信半疑。他们认为,唐王朝不可能两线作战,辽东战场的战火还在燃烧,唐王朝又开辟百济战线,这是疯子才做的事。高句丽稳如泰山,只是在辽东战线布置重兵,防止唐朝声东击西。日本得到这样的消息后,大喜过望,因为如果唐朝和百济打起来,他正好可以浑水摸鱼。所以,他也做全国总动员,准备摸鱼。

660年阴历七月,唐王朝远征军10万地面作战部队和3万海军、上千艘运输船在山东成山(荣城)集结完毕。10万作战部队是苏定方在西北战场的主力,在血腥中成长,骁勇善战,能吃大苦耐大劳。3万名海军是唐王朝从江南水军部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粗壮大汉,他们熟悉巨浪滔天的海洋,驾驶船只和在海上作战如魔术师玩弄手帕一样神乎其神。上千艘运输船和少量的战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运输船兼作战船“楼船”甲板巨大,船高首宽,外观似楼,能在海上抗风斗浪,大多数船只以坚固的楠木制造,楼船上装备弓箭手和火箭发射人员。一只船可容纳数百人。据说,唐王朝的船队到波斯湾时,因为波斯湾狭窄而无法停靠,想要上岸,必须要换小船。

唐远征军的舰队进军路线是这样的:从山东出发,先到辽东半岛,再沿海岸东行,到鸭绿江口后,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南下,最后到达熊津江(锦江)口,其实就是后来中日海军大战的战场白江口。

你可以想象,航程辽远,风恶浪急。军队到了白江口后,必是疲惫不堪,所带的粮食也并不多。如不能迅速拿下白江口,十万大军就会被百济逼得进退两难。

苏定方之所以挑选白江口为突击口,是因为突破白江进入百济国境后,就可以逆熊津江而上,直抵百济首都泗沘城下。这是苏定方最重要的军事思想:快速的斩首行动。

从百济角度来看,白江口是他们防务中的重中之重。660年阴历三月,中国就已对他宣战,阴历七月,他们才见到中国的舰队。四个月时间里在白江口设置重兵,把中国军队阻挡在海岸线之外应该并不是件难事。况且,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进百济必然要走白江口。但正应了“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那句话,扶余义慈不知是什么原因(历史上很多事,你死都想不明白,这件事就是其中一件),根本就没有加强白江口的防务。或许有一种观点可做参考:中国向其宣战,他以为这是中国假道伐虢。

苏定方运输船队的作战舰队抵达白江口时,发现百济守军可怜兮兮的不过千人,小如扁舟的战船几十艘。这让苏定方乐不可支,立即下令所有作战舰队同时向敌人发动进攻。

唐王朝海军的战舰大致有如下几种:封闭型结构,外配装甲(生牛皮),两边窗户内可以射出弓箭和火箭的造型小巧灵活,速度奇快的艨艟;梯级复式结构的斗舰;突袭和冲击力超强的走舸,还有就是如小型航母的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