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帝国的黄昏
1926900000008

第8章 唐代的“百日维新”(2)

唐朝后宫二三千人,有许多宫女头发白了也见不到皇帝一面。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诗写道:“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使者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就是咏叹宫女悲惨生活的诗。三月初,释放宫女三百人,释放教坊女乐六百余人,还通知她们的家属到宫门外迎接。宫女放出后,百姓家人团聚,高呼万岁。

同月,追调前宰相陆贽、前谏议大夫阳城等大臣回京听用。这些大臣多因正直敢言,触怒了皇帝,而被贬逐到外地。唐德宗自贞元十年(794)起,长期不颁布赦令,不再重新使用被贬逐的大臣。但他们大多很有才德名望,调他们回京,深得人心。可惜陆贽、阳城还没有听到佳音,就死在贬所了,正人君子都为之扼腕叹惜。

在实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革除了这么多的虐政、弊政,做了这么多好事,可见他们的决心与魄力。这些事情还能得到老百姓的欢迎,也能争取到大部分官员的赞成,但接下去的就没那么容易了。

先是抓住财政大权。只要掌握了钱粮,什么事情都好办。当年三月,提升浙西观察使李錡为镇海节度使,解除其兼领的盐铁转运使职务,明是升职,实是削他的利权;加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宰相)杜佑为度支及诸道盐铁转运使,这实际上是把盐铁利权收归中央直接掌握的措施。接着在两天之后,王叔文亲自兼任度支、盐铁转运副使。这距顺宗继位才51天,有人说王叔文真是迫不及待了。

钱财在手,不过问题也来了。主要集中在太子、宦官和藩镇上。而这三者也是最终导致集团覆灭,王叔文凄凉地死在贬所的原因。

广陵王李纯这时候已经二十多岁了,跟他老爸当年一样,对政治具有强烈的兴趣。更何况老爸身患重病,朝中大臣都知道顺宗不会太长久。当年卫次公极力主张立顺宗的理由之一就是顺宗即便死了,还有他身强力壮而且很被大臣们看好的广陵王。

在大臣们对王叔文的种种小动作搞的极端郁闷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太子。他们认定顺宗已经基本不能正常处理政务,一切决策都出自于王叔文之手,所以他们迫切地想让广陵王成为合法的太子,以维持朝廷的正常秩序。这一想法让王叔文们很不安,从理论上来说,他们属于顺宗的“私人”。一朝天子一朝臣,所谓的“私人”便是皇帝身边的信臣,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所以当新皇帝继位,他们往往会被驱逐出权力中心。这对于王等人说是很不能忍受的。所以,惟一的办法是坚持让顺宗“亲政”,反对正式册立太子。

王等人不仅把广陵王得罪了,他们还得罪了以俱文珍为首的太监和外部的藩镇。

和太监的冲突首先是因为他们罢除宫市、五坊小儿,这让小太监们失去了作威作福和捞油水、敲竹杠的机会;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他们想从宦官手里夺走兵权。

当时皇帝的禁卫军称为神策军,由宦官掌管。王叔文他们想当然地派出一个在军队里很有威望的老将范希朝去奉天设了一个管理诸路神策军的行营,让各地神策军首领带领兵马前来报到。这一行动并没有引起俱文珍的注意,但当王叔文加派自己人韩泰做范希朝的行军司马时,俱文珍一边看着京西神策军各首领送来的分析报告,一边冷笑了,他在心里说,姓王的,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于是他通知各地将领,让他们原地待命,不用领会奉天的行营。范希朝和韩泰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于是范韩老少二人在奉天可怜巴巴地等了半个多月,没有一将一兵前来报到。夺权的计划也就只好不了了之。

王叔文们的夺权宣告失败,而太监们已经决定搞倒他们了。

藩镇的事更邪门,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他的副手刘辟到长安见王叔文,要求兼领三川。刘辟转达韦皋的话说:倘若您把剑南三川交给韦某管辖,韦某自当不惜一死,尽力帮助您;倘若不肯把三川交给韦某管辖,韦某也自会有办法向您回报。王叔文怒不可遏,坚决予以拒绝,还准备杀掉刘辟,吓得刘辟狼狈而逃。这多少有些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味道,反正韦皋听到汇报后勃然大怒,本来想与王叔文同一阵营,可惜热脸贴了冷屁股,于是彻底倒向太子一边,分别上了《请皇太子监国表》和《上太子笺》,同时在宦官的联系下,河东节度使严绶、荆南节度使裴均也先后上表,他们只有一个目的——扳倒王叔文。

社会舆论具备了,太子准备好接手了,大臣们也同意了,藩镇也支持,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们就轻而易举地策划了一起小小的宫廷政变,到顺宗的寝宫逛了一圈,出来便宣布由太子监国。

王叔文们已经没有任何优势了,祸不单行,王叔文与韦执谊之间也发生了不小的摩擦,集体内部开始分裂,而这时王叔文的母亲去世,丁忧去职。不久,太子集团就对王派进行全面清算。先后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后太子李纯在宣政殿即位,是为唐宪宗。接着一贬再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是为“八司马”。这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宪宗继位当年,赐王叔文死,年仅54岁。

一场维持了一百四十六天的革新运动就这样走到了尽头。王叔文等人的革新非但没有成功,还留下诸多祸患,其中之一便是太监重新掌握大权,太监在帝国的角色变得牢不可破。可以看到,宦官俱文珍在这场较量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背后,我们还需要关注什么呢?

宦官俱文珍

史书上说俱文珍果敢决断,弃利好义。不过那是正史的说法。他一手策划颠覆了王叔文集团,也终结了顺宗的皇帝生涯,拥立了宪宗李纯,但后来居功自傲,搞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史书上这么说,已经给足了他面子。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太监力量的逐步强化,在大唐晚期,太监之害已如附骨之蛆,无法剔除,于是只能由之一步步地把大唐这辆巨大的战车拖向黄昏的山谷。

俱文珍小时候被一个姓刘的宦官收养,于是改名刘贞亮。他的首次亮相是在公元787年(贞元三年),当时吐蕃进犯京师,唐德宗命侍中诨瑊为盟会使,前往平凉与吐蕃会盟,谋求和好。俱文珍以宦官的身份随军队前往。会盟时,唐军受到吐蕃军队的突然袭击,损失惨重。诨瑊仅以身免,包括俱文珍在内的六十多人被俘。因为主要的绑架对象诨瑊逃跑了,所以俱等人全部被放了回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俱文珍回来后便被任命为宣武军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的监军。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培植个人势力相类,他也趁机私自培植了一直拥有千人的亲兵队伍。几年后,他的军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很多领有兵权的宦官都依附于他,他成了禁军中的重要人物。

宦官掌握兵权肇始于唐代宗,当时郭子仪北伐,特立观军容宣慰使,命当时的大太监鱼朝恩统帅,开始了宦官监军制度。当时的监军权力非常之大,郭子仪等九大节度使分兵挺进,准备解放被乱兵占据的长安,但身为总监军的鱼朝恩瞎指挥,贻误战机,导致不仅没打败叛军,还损失惨重。但鱼朝恩不仅没被罪罚,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在郭子仪身上了事。不过这也正合皇帝的本意。自安禄山起兵,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后,皇帝对于掌握兵权的大将越来越不信任,尤其是那些战功赫赫的名将。于是,军权逐渐落入宦官手中。不过,后来的鱼朝恩越来越骄横跋扈,唐代宗也无法忍受,只能将之处死。鱼之后,宦官一度屏气凝声,兵权也回到朝臣手中。

德宗继位的时候,吸取老爸一朝的教训,打算削弱藩镇和宦官的权力。他利用一个藩镇去攻打另外的藩镇,准备让地方诸侯互相争斗,自己坐壁上观,最后等大家元气大伤,在出面搞定天下。小算盘打的非常不错,可惜他有些低估了藩镇们的智商。那些节度使都拍着大腿骂,你小子以为我真的是大老粗啊,想当年你老爸还要让我三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