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宋烟雨三百年
1972700000017

第17章 彼竭我盈而攻之(1)

1.免费的午餐都有毒

广顺元年(951年)二月,宋州城。

李洪义就在这座城里。他的怯懦并没有带给他多少好处,尽管透露了刘承祐的暗杀密诏,继而又归降了后周,郭威能给他的好处也就是一个宋州节度使,比起先前来落魄了不少。人们还给他定下了一个骂名--后汉亡国的罪魁祸首。

但是,怯懦的人是不会在乎世人诟骂的,毕竟要动口骂死一个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练过狮吼功者除外),而动手杀死一个人却很简单。他在乎的是能保住命就可以了。这就是李洪义的人生最低标准。照这个最低标准来看,李洪义是赚到了的,他小命没丢,新换的老板郭威还送了他一块地盘。他不仅不会被人们的诟骂影响到一丝一毫,而且每天有吃有喝又有睡,生活乐无边。

这一天,李洪义收到了来自新老板郭威的一样东西。

这东西要通过李洪义之手秘密转交到一个人手上。这个人已经在宋州白吃白喝不干事许久了,现在要求他必须出来做点实事了。

这个人就是正在宋州坐牢的刘赟。

而李洪义要转交的这件东西很吓人--幽冥地府的通行证。怯懦的李洪义收到这个东西的时候确确实实地吓了一跳,浑身冒冷汗。

郭威寄送这份大礼的原因很简单--消灭最后一丝威胁他皇位的因素。看来刘赟先生马上就可以自由,不必再受牢狱之苦了。

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刘赟完全是一个政治投机的失败者。他原本以为此去会获取天下最大的政治利益--皇位,但没料到这自始至终都是给他机会的那个人所设下的圈套。而设下此圈套的郭威才是真正的成功者,因为他完全具备了政治阴谋家的作风--开空头支票、斩草除根。

郭威选中李洪义的原因也很简单,只因为他跟刘赟同是刘氏宗亲,下起手来又方便又隐秘。就像黑帮电影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出"你真是我的好兄弟"这八字咒语,那么听到这句话的人一般都活不过五秒。这也是出于同一道理。

李洪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认为此事他能做得来。根据上次刘承祐交给他的暗杀任务失败一事来看,至今我仍然想不通此人这次暗害同宗族的刘赟居然能手到擒来。可见人不可同日而语矣!

于是李洪义请刘赟吃饭,用最简洁最奏效的方式--下毒,秘密毒死了刘赟。估计刘赟当时还津津有味地聊着家常呢,突然间腹中剧痛,吐血身亡了。

刘赟的死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上只有免费的有毒午餐。

刘赟的死讯很快地传到了刘崇耳中。

悔恨,只有这个词能形容刘崇现在的心情。

李骧之死完全出于其弱智,郭威的一张空头支票居然叫他利令智昏。反过来说,他若听信了李骧之计,儿子刘赟也不会先坐牢后被毒杀。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刘崇如今遭遇的生动写照。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由始至终,刘崇所做的唯一好事就是--为李骧和儿子好好打点身后事。

刘崇痛哭一顿之后,立刻为李骧立了祠堂,以告慰这个忠臣的在天之灵。

但这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毕竟李骧的鬼魂并不会因此而去缠着郭威不放。

就在这个时候,历史推给了刘崇两个任务--父报子仇和兴复汉室。刘崇的智商一时间出奇地高了起来,他很快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于是,他决定彻底和郭威决裂,自己搞独立。

他搞独立的资本先前已经说过--地势险要的地盘、训练有素的兵马、自给自足的十州赋税。

终于,刘崇在广顺元年正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表面上来说,他用的是承接后汉江山口号,仍然沿用国号"汉"。这里我们入乡随俗,称之为北汉。

这个国家的地盘在河东地区(今天的山西一带),虽然占据了险要之地,不过显得狭小,因此便导致了北汉人口基数小。为什么?因为生产出来的粮食只能养活这么多人,这么多人只能生产出这么多的粮食,再加上搞一两次计划生育政策--打仗,人就死得差不多了。

土地少,人口少,搞搞独立还行,不过要跟郭威的大周斗,是远远不行的。这就是刘崇所面临的残酷现实。

看到这个现实,刘崇却并没有感到多么的烦恼。他采取的解决办法很简单,在今天也很常见--找大国结盟,实行依附政策。

这个大国自然非北边的辽国莫属。

刘崇使用的外交政策是向辽国称侄皇帝。

当然,在此之前双方是要通过交流来找到利益共同点的,无疑是大家互利互助、实现共赢啊什么的老套外交术语。双方在说完一连串废话之后,马上找到了利益共同点--后周。北汉政府要找后周报仇,夺回原属于汉室的土地;而辽国要靠后周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隔三岔五地到后周这个邻居家里搞一搞抢劫活动,由于这个邻居的阻挠,抢劫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双方交流到这个份上,可以达成共识了。双方各自的代表这时候可以握手结盟了,要是再能给一个拥抱或者流下两行激动的眼泪,所起到的效果就更好了。

2.最有资格的继承人

自从登上皇位以来,郭威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的江山日后该由谁来接管。不得不承认,刘承祐临死前的"绝招"非常之厉害,将郭威全家赶尽杀绝,给郭威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妻死,儿死。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岁月催人老,老来万事付无心。郭威先生的"能力"已远不复当年风采了。

然而,在悲恸欲绝之中,郭威看到了一丝曙光,发现了一个人才。

他的名字叫柴荣。郭威的内侄。

柴荣,汉族,邢州尧山人,确切的职业是茶贩。

现在来简洁地来说一说贩茶这个封建经济行业。中国的茶文化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炎帝时期,传说"神农尝百草",这个"百草"之中包括了许多种类的茶叶。由于茶叶有提神醒脑、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消除口臭、保养肌肤等良好功效,因此,古人喝茶的习惯一直延续下来,茶成为每日必饮品。

随着茶贩业的兴起,到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政府开始对茶贩业征收重税,以增加财政收入。没办法,谁叫农民一个个都跟着参加种茶行业去了,种田的人越来越少。毕竟,如果光喝茶不吃饭,相信撑不了几天你就可以进棺材了。所以,种田吃粮食才是王道。而且,最关键的是,地主阶级们能剥削到的利益越来越少,如今茶业突然冒出一个大头来,居然嚣张到在自己地盘上光赚钱不交税的地步,那么,不用看,下一个要被宰割的就是阁下你了。

于是,自唐朝开始,统治者们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对茶叶实行征税或榷禁专卖,最大限度地榨取种茶贩茶行业的利益。

柴荣进行贩茶活动的地方主要在江陵(荆州)等地。这些地区都是主要的茶产地,柴荣的企业可谓"原料指向型"。而且,这些地方有北方所不具备的贩茶条件--政策宽松。五代十国中,北方一直在打仗,为了能供给上军粮,统治者们自然只允许你尽量种田,种茶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而南边的国家就不同了,战事相对少多了,南方人民又喜饮茶,茶税也相对较低,非常有利可图,这样的生意不做白不做。

于是,柴荣就跟随着一个颉跌氏商人长年奔波于江陵等地,做茶贩生意。

同时,柴荣在经商的期间还学习骑射,练就了一身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充实了自身。

柴荣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财富,他还通过贯彻落实人际关系学,获得了一大笔精神上的财富。

他在四处经商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看到了社会最现实的一面,并认识到了一些国家的社会弊端,比如,贪官污吏横行,政治腐败不堪,赋税严重,百姓困苦不堪。甚至自称慈悲为怀的和尚们,也身在佛教心在外,一心想着传后代,还专为失足少女开光(逛妓院的书面语)。年少的柴荣看到这些弊端,心中无比愤慨,于是他立下了他的志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事实证明,这些社会弊端成为了柴荣前进的强大动力。他即位之后,以消除这些社会弊端为己任,倾覆全力对国家进行了改革,成为"五代第一明君"。

当然,这是后话,我们后面再细说。

这个时候的柴荣还不到十五岁。

柴荣十五岁那年,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决定--追随郭威,弃商从戎。

这是柴荣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在追随郭威之后,柴荣马上展现出他"管理奇才"的深厚天赋。他用在商场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帮助郭威打理军中事务,都能做得完备周到,井然有序。

郭威立刻发现这个养子身上有着完全与其年龄不符的人格魅力--这是个少年老成的人啊!

于是郭威给这个养子委以重任,让他尽力发挥身上的才能。

柴荣没有让郭威失望。事实证明,柴荣不仅是一个管理人才,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之才,后周帝国在他的治理之下,成为五代十国中的最强国。

郭威起兵反抗朝廷之时,特意留下柴荣,打理邺城事务,主持这片根据地的建设,万一反抗失败的话,还可以退回邺城从长计议。

他的安排绝对正确,柴荣没有辜负厚望,储备粮草、制造军械、训练士兵以支援前线,将邺城的一切大小事务都处理得非常周到。如果说现在的郭威像出征的刘邦,那么柴荣就一定是不折不扣的萧何。

柴荣为人谨慎厚重,处事果断英明,是个少有的治世之才。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柴荣都是一个颇具资格的继承人。

建国后,郭威调柴荣去澶州上任,让他治理这个地区。

柴荣再次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任务。他在治理澶州期间做出了良好的政绩--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吏民赖之。

看到这些丰功伟绩,郭威觉得满意而欣慰,他感谢上苍将这个养子赐予了他。

3.一枚钉子,一道障碍

但是,郭威未免高兴得太早,他在感谢上苍赐给他这个养子的时候,似乎还忘了感谢上苍一件事--上苍还同时赐给了他另一个人。虽然柴荣颇有资格胜任皇帝这个位置,但是这个人却颇有资格不让柴荣胜任皇帝这个位置。上天一个念头,就有一枚巨大的钉子落地生根。看来上天还真是一位开玩笑经常失败的人,因为他开的玩笑通常都不怎么好笑。

这枚钉子就是后周开国第一功臣--王峻。前面我们提到过,此人是一位管理人才。郭威能坐上皇位,大半的功劳属于王峻。而建国之初,人民没有彻底稳定下来,各方面政事的处理,就更离不开王峻。这么说吧,王大人的长项就是抚慰人心,如果放在今天,不出意外的话,那他就是个保姆集团的老总。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史书上记载,王峻是个强硬派,性格刚强,甚至有些急躁。下级给他提意见,他权当放屁,完全听不进去。上级(主要指郭威)给他提意见,他当那是脱掉裤子在放屁--同样无效。从管理学的角度,王峻这种人是不适合当高管的。但是郭威先生还特意赐给他高管当,实在是出人意料。

要强调的是,郭威这样做并不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做,特意到王峻那儿去找虐。他此举的原因很简单,新朝初立,强权才是真理。郭威正是充分利用了王峻强硬派人物这一点,去安定人心,稳住朝政。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当属德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是因为此人推行的"铁血政策",令德国完成了统一,并最终称霸欧洲大陆。

当然,在这方面,王峻先生跟俾斯麦比起来还是有天壤之别的。请听到这句话的王峻先生不要生气,更不要抄家伙去找俾斯麦先生拼命,因为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了。在这里我们只能说--强硬之人有强硬之人的用武之地。

所以在建国之初,郭威非常依仗王峻这位得力助手,事无巨细,都要与之商量,而且经常遵循王峻的意见。为了奖励这位助手,郭威这个当领导的表现得相当大方,除了老婆之外,几乎什么东西都肯赐给他。

王峻的功劳并非单单表现在管理层方面,在国家的对外征伐上,他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广顺元年冬,隐忍许久的刘崇先生终于爆发了。他联合辽国一起南下侵犯后周,一直打到了晋州(今山西临汾)。王峻主动请缨率大军去救援,解晋州之围。

郭威对王峻自告奋勇上前线的精神表示非常赞赏。他让王峻统率各路人马,将领随便挑,军需物资随便挑。为了好好嘉奖王勇士,郭威还特意设宴为他饯行,又赐给他御马、玉带,到最后甚至拉着王勇士的手送别,搞得像是见最后一面,送别仿佛是送葬一样超乎寻常的隆重--仗打输了不要紧,你可一定要回来啊,兄弟,我舍不得你……

这样的场面搞得王峻无比的激动,只能怪郭威先生做得太具感染力了。但激动归激动,绝不能激动到不舍的地步,因为仗还是要打的,让你激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上前线去送死。于是王峻狠狠逼了自己一把,下定决心不击退敌人绝不回来。

就这样,王峻领着大军在万人瞩目之下奔赴晋州。

郭威在等着王峻给他带来胜利的消息。但他马上发现他搞的送别仪式完全没起到预期的激励效果,王峻老兄到达陕州之后就原地不动了,而且一停就是好几天。这可就难为了日夜为前线战事操劳的郭威了,因为他是让王峻领着大军前去打仗的,不是让王峻去后方看戏或者搞集体旅游的。

郭威马上派出使者去催王峻进军,支援晋州。与此同时,郭威还逼了王峻一把,让使者告诉王峻,如果再原地不动的话,他就来御驾亲征了。

郭威以为这次一定能逼得动王峻,但是他再次失望了。王峻不仅没有进军,还让使者带回了话去,指明郭威这次真的错了。

使者带回来的王峻所说的话非常机密,而且要非常讲究传话的速率,如果郭威一个没忍住,真的来亲征的话可就糟了。所以,在古代没有电话的情况下,而且在用鸽子传信的过程中可能会被打下来炖汤喝的严峻形势下,还是得全力依靠人和马来传信的。因而在我看来,最着急的不是郭威也不是王峻,而是这位传话的使者。最惨的也正是此君,于是在这里要特意点出此君的功劳。

幸好这位使者回来得及时。他将王峻的话一五一十地转述给了郭威听,其大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