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宋烟雨三百年
1972700000020

第20章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

第二种情况是,如果开封府尹由皇家之外的人来担任的话,那么它就是个二品官,就算成了一品也不是正的,而是从一品。此类人物,例如包拯、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他们之中虽然有的脸黑有的喜欢砸缸有的文采风流,可惜都不是皇室中人,所以只能是二品或者从一品。

这两种人之中,前一种人一般只是挂个名,例如名誉院士,不会干实事。而真正干实事的一般都是开封府的少尹(首都副市长),或者临时委任的官员,称为"权知开封府事",翻译过来就是权且打理开封府事务的人。

由于担任正职的储君们一般不会办事,作为副职的少尹必须付出所有努力,才能做出些政绩来,而且,做出来的所有政绩都是跟你这个少尹无缘的,都要算在那个不干事却能领工资的正职上。但千万不要认为这是血本无归的买卖,相反,这反而是一份非常有利可图的买卖。要证实其价值,只要通过一个条件即可,那就是皇上驾崩。这个条件很容易满足,因为皇上也是人,是人都会死。

皇上一驾崩,太子就可以凭借你做出来的政绩顺利登基了。到那个时候,相信你一定可以捞到不少好处,当然首先还是得确保这个新皇帝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才行。因为到那时你又不好意思问他要应得的好处,而且你问他要的话,他还可能会对你说,哦,有这回事吗?没有吧?然后转向问一问大臣,有吗?是吧,没有。到了那个地步,你打又不敢打他一顿,起诉也无从起诉,只能怪你所托非人,认栽吧。

3.赵匡胤的投机取巧

说了那么多,终于轮到我们的赵匡胤上场了。这里还请赵匡胤不要用泪流满面这个举动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这次让你上台的时间按计划并没有多久,原因很简单,你家老板郭威先生还没有倒在台上驾崩,接下来还有他的最后一幕呢!至于你的眼泪,就留着送老板走吧。

从文章的开头到现在,赵匡胤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潜水"状态,这当然与我这个作者逃脱不了干系。听说一个人常年潜水的话一定会变得很深沉。粗略估计一下,赵匡胤也潜水两年多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变得如何深沉吧。

首先来回顾一下前情,赵匡胤上次出现只是当了郭威麾下的一名小小的亲兵。由于后来的澶州兵变中,赵匡胤在搞宣传活动以及爬墙两个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所以建国之后,郭威擢升他为禁军的东西班行首。

这个职位其实还是一个保镖的工作,只是与亲兵比起来,管的范围稍微宽一点。亲兵管的是老板的人身安全,凡是有暗杀老板的行动发生,就必须头一个挡在老板的面前。至于禁军东西班行首一职,除了要保证老板的人身安全之外,还要保证老板的房产私有权,例如私闯民宅、翻墙盗窃、无证出行以及上访户发泄不满直闯宫廷等现象是一律要被禁绝的。尽管赵匡胤坐上了这个职位,但是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前面提到过的赵匡胤的两位至交--慕容延钊和韩令坤,他们现在的境况又如何呢?

出于赵匡胤的号召,在担任亲兵之后,也一同将这两位总角之交招徕到了郭威的麾下。在这两年之中,他们的老板郭威福大命大,他们三人也跟着享福,一同得到了晋升。从广顺元年起,慕容彦钊和韩令坤担任的都是铁骑散员都虞侯,主要管理骑兵。一直到广顺三年的这段时间里,三人所得到的就只有虚职了,比如尚食副使、西头供奉官、和州刺史之类,都是光拿俸禄不办事的官职,实际用处并不多。

其原因还是在于一个人--王峻。

由于王先生在军中大力培植自己的党羽,人数不断增多,所以作为"亲郭威派"的赵匡胤、慕容延钊、韩令坤三人就只有吃干饭的份了。不是郭威这个当老板的不好,而是奸臣小人当道,老板也没辙啊。不过就三人的遭遇来看,王峻还算是手下留情的了,不然欢送会早就为三人办好了。

直到两年后,王峻被贬死去,柴荣被封晋王,并被任命为开封府尹的时候,赵匡胤才再次得到了擢升--郭威派赵匡胤到滑州担任副指挥使。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次擢升,但事实上是对赵匡胤仕途的一次打击。原因很简单,离开了老板身边,机会就少很多了。

很多时候,打击就是对你的考验。

事实证明,赵匡胤经受住了考验,把打击挫折转化成了自己的机遇。

赵匡胤采取的办法很简单--投靠新老板。

新老板就是柴荣。因为不管现任老板郭威如何努力,他的家业终究是要交到柴老板手上的。在郭威身边混迹了两年的赵匡胤,从郭威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这次他实施易主计划,完全是学到了郭威看事情的方法--要有敏锐的眼光以及预见性思维,说得不好听一点,就叫作投机。

现在机会显然已经来了。这个机会就是柴荣刚被封了晋王,以及被任命开封府尹,如果要想留在京城发展,投靠柴荣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赵匡胤亲自去见了柴荣。

柴荣有些吃惊和疑惑--人都要走了,我没去送别,他反倒来辞别了,奇怪!因此柴荣问了赵匡胤的来意。

聪明的赵匡胤不是一般人,自然是不会一开始就行个五体投地的大礼,然后开口哭诉,求柴荣一定要收下自己,搞得像哭丧一般;或者柴荣在听得入神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腿竟然被对方死死抱住,对方还说一些您不答应我就不走了,在这里跪到死为止之类的豪言壮语。

可以肯定,赵匡胤是不会搞这一套的。如果他搞的是这一套,只会让柴荣看不起他。

更重要的是,柴荣也是个聪明人。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的交流方法,我们就可以想见了。

首先开场,互相问问安,问一下对方吃过饭没有,或者近来可好之类。正所谓"废话是一切交流的开场白",这个道理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然后慢慢切入主题。

柴荣会问,什么时候走啊?

赵匡胤答,明天吧。然后脸色一变或者叹口气什么的,如果要达到最佳效果,最好是两者结合,不过叹气之前要确保口气清新一点。

马上,柴荣发现有问题,会发问,怎么了?赵将军。

其实我不想走。

哦,为何?

此话一出,赵匡胤就可以说他不想走的理由了。当然,想投靠对方这个理由是不能说的,这时候可以说我的家就在京城(赵匡胤的家确实在开封),我不想离开父母,利用"百善孝为先"这个大道理做铺垫,然后再说出自己在军中是多么尽职尽责,深得上级信任,因而得以被任命为滑州副指挥使,以前立下的功劳也可以一起摞上(此为必不可少的),最后点明主题--就算让我舍弃这些功劳以及滑州副指挥使这位子,我也愿意留在京城陪家人,孝敬父母。

这时候柴荣可以明白过来了--原来对方是来投靠自己的。然后再细细回顾一下赵匡胤在军中的表现譬如人机灵、作战勇猛、护主得力等,得出了答案--此人确实不错,是个人才。最终做出决定--既然如此,就留下他吧。

这就是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的交流,不必说得过于明显。

第二天,柴荣向郭威反映,请求将赵匡胤留在自己身边,鉴于赵匡胤的能力,力荐他为开封府的马直军使(骑兵中的一个中级指挥官)。

郭威毫无异议,表示答应。

赵匡胤人生事业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从此之后,他将一点一滴地取得人生之中的辉煌。

历史告诉他,他的抉择没有错。

4.历史会记住郭威的功勋

北汉和辽国的入侵被击退了,继承者的最大障碍王峻被扫平了,改革也进展得很顺利。五十一岁的郭威看起来有些显得老了,曾经年少轻狂,意气风发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场面只能当作今天的回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治理国家、抵御外敌,都没有做到份上。百姓还需要关心和同情,北汉和辽国依然在北边虎视眈眈。

可是郭威知道,自己只能够做这么多了,他决定把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国家交到柴荣的手上,让这位他所器重的养子沿着自己开辟的路走下去。

他要这样做,是因为他生病了。令他扼腕叹惜的是,自己的病正在一天一天地加重,人生已经走到弥留之际,大限已经离他不远了。

后周的大臣们也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在这段时间里,他们除了每天不断为郭威算命、准备追悼会之外,还担忧着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兵权会交给谁掌握。

事实证明,兵权交接问题给大臣们带来了强大的心理恐惧症。因为当年刘知远就是把兵权交给了郭威,结果是郭威果然不辱使命地利用兵权,篡夺了刘知远打下的后汉江山。

郭威患上的并不是神经病,脑子还是好使的。他当然不会允许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他的继承人身上。

是时候该布置一切了!

于是,卧病在床的这段时间里,郭威把兵权交给了柴荣。大臣们终于安心了,都感到很惬意。因为大臣们都知道柴荣将会是下一个皇帝陛下,兵权交给他,不会再惹起兵变这样的事端,不会再要大家去京城大门口跪一次搞一下迎接。说实话,跪死一个接一个,你死的不嫌烦,相信跪的都嫌烦了。

紧接着,郭威还办了两件后事。

第一件是将柴荣任命为侍中。注意,这里的侍中不再是个虚衔了,实际上它相当于让柴荣"监国"。因为郭威虽然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但还得要死不活地拖延一段时间,政事无法料理,只好让柴荣顶上。

第二件是关于一个人的,这个人叫李重进,乃是郭威的外甥,比柴荣年长。郭威在卧病的日子里特意叫李重进办了一件关乎礼仪的事,这件事虽然小,但其意义却是重大的。

李重进要按郭威吩咐做的事就是--向柴荣下跪磕头。这并不是磕头认亲尽礼数。郭威特意向李重进强调眼前的柴荣就是将来的皇帝,要他好好辅佐,不能因为同是一家人,比柴荣年长而忤逆柴荣的意思。

办完这两件事之后,郭威也就放心了。

可是,放心两个字对于这位居安思危的好皇帝来说只是暂时的。他的心思永远都放在他所关心的人和事之上,就算到弥留之际,他都不曾忘记过,一定尽自己的所有努力让国家安稳,让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他做皇帝的原则。

他马上又想到了自己的身后事。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在这种人生大事上,这位好心的皇帝再次表现出他对百姓的同情。他用微弱而沉重的语气嘱咐他的继承人柴荣,为他建造陵墓一定要从简,不能劳民伤财,不用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

有这样的皇帝,实乃后周之福!

郭威的病情越来越重。显德元年(954年)二月二十二日,郭威走完了他的一生,病逝在龙床上。

对于郭威的一生,我们有必要来一段简短的评价。

郭威完完全全是个起于微末的皇帝,他自幼父母双亡,凭借着自己的惊人毅力,在军中磨炼,在官场仕途上打拼,终于凭借实力抓住机遇攀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他的人生可谓是大器晚成的。他成为一国之君后,爱国爱民,体恤百姓疾苦,发动改革,足见他是一个有魄力和才略的好皇帝。

历史将会牢牢记住他,让他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