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宋烟雨三百年
1972700000023

第23章 这只是一个开始(3)

而刘崇则想着赶快收兵,手执帅旗对着溃乱的汉军大喊:"稳住,不要乱,听我号令。"这无济于事,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结果--谁敢先停下来就一定会先没命,还是赶快逃命要紧。于是,在战场上我们见到的往往是那个叫"不要乱,稳住"的人最终会是最慌乱的那个人--刘崇率领亲兵更快地逃走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富有戏剧性的战争。

说到这儿,差点忘了在一旁当啦啦队队长的杨衮。值得感叹的是这位仁兄的职业道德是相当高尚的。他看见汉军止不住地败退,后周军全军振奋,一番分析之下提出了假设--如果再不走的话,就得伤及无辜了。同时他恨刘崇轻视他和不听劝告,最后干脆连个招呼也不打,也不跟刘崇告个别,带着啦啦队直接跑路去了。

由于后周军的目标并不是杨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后周军还应该感谢杨衮这观众当得非常尽职,所以杨衮跑得非常顺利。而刘崇就不同了。柴荣打败了他依然不知足,硬是非得要了他的老命才行,一直在屁股后面追着打。对于刘崇来说,这岂止是追得让他连口气都没时间喘,简直是追得他连个屁都没时间放。

终于,刘崇那绷紧的心可以暂且放稳下来了。

因为一条水流湍急的山涧映入了他的眼帘。他回望自己所带的从战场上溃逃的士兵,足足一万人。他的信心重新寻回,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就在此时,刘崇临机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决定就地取材,利用眼前的山涧,为柴荣和他的后周军好好地洗一回澡,提供优质的服务。

于是刘崇告诉他的士兵们不用再跑下去了,就在这里等着柴荣过来。接着他誓师军中,发表讲话,给士兵鼓足勇气,号召大家一定要顶住,一定要报仇,成败在此一举。

柴荣很快就到了。

他虽然冲动,但是他并不蛮干。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士兵追了这么久,已经精疲力竭了,面对在山涧对岸严阵以待的汉军,再加上后周军中确实没人会轻功水上漂,所以柴荣实在没有多大的把握能冲过去。

于是,柴荣下令全军原地扎营,稍事休整。

刘崇感到很意外,他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做好,就等着后周军往山涧里跳,就差亮出"欢迎跳槽"的招牌了。

可是柴荣刚到岸边就不前进了,放马的放马,聊天的聊天,做饭的做饭,总之就是不往前,败兴之至啊!

刘崇并没有就此放弃,反正他扮演的是被追杀的角色,他有足够的时间和柴荣耗下去,如果实在耗不下去,跟柴荣说一声"老子不玩了",然后再继续跑就行了。这时候他也学柴荣,号令全军原地稍事休整。

出人意料的是,后周军在长时间休整之后依然没有发动进攻,好像打算在这里住个十天半个月才回去的。刘崇终于意识到一件事--中计了!对方是在等待援军的到来。

但是为时已晚。柴荣等的人就在这个时候到来了。

这个人就是后方援军的统帅刘词。

刘词在赶过来增援的中途还发生了意外。

他在中途遇见了弃战逃跑的樊爱能和何徽。这两位仁兄在逃跑的同时,还不忘搞一搞"顺手牵羊",抢劫送往前线的战略物资,并且大肆散布后周军大败,柴荣成了俘虏的谣言,真是唯恐天下不乱!

他们遇见刘词之后,照旧向刘词宣传前方大败的谣言,并动之以情,劝刘词也赶快跑路,不然敌军追杀过来就来不及了。

值得庆幸的是,刘词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同时还是一个忠心之人。他本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精神,不为谣言所动,毅然向北去与柴荣会合。

事实证明,刘词并没有让柴荣看错,他非常恪职尽忠,成功地率领后方军、带着战略物资与柴荣在黄昏时候完成了会师。

刘崇的信心此时发生了动摇,但是刚愎自用的他不会再允许自己继续逃跑下去,那样会颜面无存,比死还难受。于是他把所有的筹码都赌在这里,相信一定可以凭借这条有利的山涧大挫后周军,让他连本带利赚回来,而且这将是他唯一可以翻盘的机会,绝对要牢牢把握住。

但是刘崇忽略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士气。

我们就这个问题,来分析一下双方各自的情况。

汉军:初逢大败,被人追得疲于奔命,自保都显得困难,又怎么会有勇气发动反击?

后周军:初逢大胜,搞追杀搞得不亦乐乎,现在又添加新的生力军,实力大增,士气空前旺盛。

经分析可知,刘崇还真是嫌自己的人还没死够,偏要学飞蛾扑火才甘心。

战斗开始!

后周军在开初冲锋失利的情况下,仍然毫不动摇地贯彻"就算杀了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的精神,利用人和优势与人多优势,疯狂发动人海战术,抢滩登上了对岸,将汉军布下的防御阵势轻而易举地突破。

刘崇这次已有先见之明,不摇旗就直接跑路去了。

此战后周军可谓大获全胜,杀得溃逃的汉军尸体堆满山谷,更缴获辎重、器械、杂畜等无数战略物资。

刘崇在此战所取得的唯一成就是--送了一万多人去为原先在巴公原牺牲的两万北汉士兵陪葬。但是柴荣并不放过他,对他实施"就算杀不死,追也要追死"的计划。因为他为刘崇算了一下命,料想刘崇先生已经五十九岁高龄,一定经不起路途劳顿,如果不出所料的话,刘崇必然会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撑不到六十大寿。

于是柴荣信心满怀地追下去。

同时刘崇也一刻不停地跑下去。由于逃命要紧,他改穿村夫的布衣,又骑上辽国送的宝马,不幸的是竟然在途中迷了路,还被后周的爱国乡民误导,被一路带往晋州。值得感谢的是,刘崇在晋州吃过败仗,对晋州附近的地形非常熟悉,及时察觉了过来,杀了乡民后一路向北,途中几度昏迷,终于凭借坚韧的意志回到了老家晋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败仗是逃命的最强有力的保障。

鉴于各个将领在高平之战中的出色表现,柴荣对他们进行了封赏。赵匡胤也通过上司张永德的举荐,被擢升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排开严州刺史这个虚职不说,来单看一下殿前都虞侯这个职位。殿前司中共有五把交椅,它们依次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殿前副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

比起先前的马直军使来,赵匡胤此次可谓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他的晋升告诉我们,越是玩命地工作,一个人的地位就能提升得越快。当然,别忘了还得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有老天爷罩着。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平时要多烧几炷香,临时抱佛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但是上天最终给赵匡胤安排的并非殿前都虞侯的第五个位子,而是第一个--殿前都点检,通过这个职位,使用职权乃至谋略,他才能完成命运之神交给他的任务。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来吧!赵匡胤,继续努力!

然而,有受奖赏的也必然会有受惩罚的,要被惩罚的正是临阵脱逃的樊爱能和何徽两位。古代打仗的玩命规则其实很简单,你上战场玩命的话,就会被敌人要了命,那叫为国捐躯,光荣事一件;如果你逃了的话,就会被领导要了命,那叫罪当处死,非常可耻。所以在玩命的时候,一定要遵守规则,好好抉择,是该玩命还是该逃命。

樊爱能和何徽两位仁兄得知前方胜利之后,开始畏惧责罚,紧要关头他们干脆采取主动,赶快回到军中向柴荣负荆请罪,想以此减轻罪责。

柴荣正要找他们呢,却没料到他们自动送上门了,反倒吃了一惊。结果证明,樊、何两位仁兄这次去并不是负荆请罪,他们没有搞裸奔也没有披荆条,柴荣更不是蔺相如。他们此去是实实在在的"地狱无门偏来投"。

柴荣仅一念之差就成了蔺相如,他最终没能成为蔺相如的原因是中途杀出了一个张永德。看来樊、何两位仁兄的人际关系确实没搞好,居然漏掉了张永德这个重要人物。

起初柴荣念在樊、何二人是前朝旧将,当年又守晋州有功的分上,决定对二人网开一面,并以此询问张永德的看法。

张永德正在一旁侍卫柴荣休息,听见询问他立刻站了出来,义正词严指责樊、何二人临阵逃脱,罪不容诛,并指出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陛下想要严正军法,使将士们服从,就必须先杀掉樊爱能和何徽。

接着张永德看到的是柴荣向地上猛扔出的枕头。

张永德吓了一跳,以为自己说错话,皇帝陛下被触怒,自己要遭殃了。

但是他马上听到了柴荣的高声称赞:"说得好,就这么办。"张永德总算舒了一口气。哎,年轻人冲动起来还真是吓死人!

于是樊爱能和何徽就这样被张永德的一句话改变了一生,军法从事。连同他们一起被斩首的还有七十余个逃跑的将校。这些人都为严肃军纪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