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力不从心的征伐
刘崇怎么也想不到,他会在高平惨遭大败,然后像受伤的野狗一样夹着尾巴逃回家。然而,更令他想不到的事还在后头,足够让他十天半月睡不好觉。
为了乘着胜利之机,不让北汉有一丝休养生息的机会。显德元年四月,柴荣率领几十万大军从潞州出发,亲自往太原征伐刘崇。
柴荣痛打落水狗的构想无疑是正确的。早在此前,他就已经调查清楚了北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把握了北汉在经济上的不足--赋役沉重。
于是,柴荣开始了宣传工作,向北汉的十个州县下达诏书,说自己不久就要来亲征了,保证不侵扰百姓,不搞抢劫,愿意归附的州县只要按照大周的税率,交纳当年的赋税就行,如果实在穷得只剩下钱的话,多交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交粟达到一千斛、交粮草达到一千围,政府就可以保证你有官做。天下竟有这样好的买卖?
根据经济学中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来看,当一种商品有利可图的时候,商家必然会加大对这种商品的投入,以赚取利润。
柴荣实行的经济打击非常有效,北汉马上有三个州表示愿意归附。
而且,经济打击所取得的效果后劲喜人,当柴荣率军进入北汉国境的时候,北汉的百姓们争相用食物迎接后周雄师,不要也硬塞,并主动提出愿意提供军需物质。
还有更甚于此者。北汉的百姓们甚至承诺愿意帮助后周军攻取北汉都城晋阳。你们不打,我们帮你打!你们打,我们帮你们往死里打!
自始至终,他们只有一个条件--消除沉重的赋役。
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柴荣表示答应。
这就是钱的作用,不动刀枪,战争就已经初步告捷。不得不承认柴荣是一个杰出的管理人才。当然,对于这一招,赵匡胤是学到了家的。
显德元年五月,柴荣率领大军围攻晋阳城。
这将是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双方都要豁出自己的全部家当,在这里赌一把。胜利者的战利品是一个国家和无数人的生命。
北汉可谓是集结了所有兵力,誓死保卫晋阳城,这对刚刚大力解决了国家人口问题的刘崇来说,无疑等于是在割肉放血了。总之能上战场的,统统要给我上,守城的、搞后勤的、垫背的,一样都不能少。北汉军民的大部分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执行着一道程序,守城-守灵-守坟,而这个程序的制定者正是刘崇。
与此同时,柴荣也拼上了他的全部家当--几十万大军。面对方圆四十里的晋阳城,后周几十万大军就在三百步开外将晋阳城围了一圈,不用说人,就算是只鸟也飞不出去。而且每一个城门,柴荣都会派兵攻打。所以,刘崇在每个城门都要分兵把守。据我估计,当时晋阳城里的实际兵力应该不超过三万,一经分派,每个城门只有几千人把守,而外边是几万人攻一个城门--城门太多了点啊!
打退后周军以后,一定要刨了那个设计晋阳城的人的祖坟。估计这是刘崇当时最真实的想法。
从布置上也可以看出柴荣要拿下晋阳、灭亡北汉的坚定决心。
但纵然他的决心再坚定,有一点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的,这就是北汉的盟友辽国一定不会见死不救,一定会发兵来救援。
这一点柴荣早已料到,他也料到了耶律氏救援队派出的救护车一定会经过一个必经站点--忻口。于是柴荣派出大将符彦卿、郭从义、向训、白重赞、史彦超等人,到忻口扎下了钉子,等待耶律氏的救护车轧过来。
照常理来说,面对布置得如此周密的后周军,以及百姓纷纷倒戈相向的情况,刘崇早就该带领全城的人赶快开门迎客了,但是刘崇的刚愎自用没有允许自己这么做。
事实证明,有时候刚愎自用一点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不出来迎客,那就硬闯了!
柴荣下令攻城。
后周军人人踊跃,鼓足勇气,在后边弓箭手的掩护下,利用各种攻城器械往前冲。每个门都有好几万人,发动人海战术攻城,前赴后继,英勇无比。
赵匡胤在这次攻城战中表现得尤为出众,他还是坚持他一贯拼命的作风,完全不认"将领身在中军"的道理,身先士卒,带头往城上攻。敌人的贪欲心理注定了所有的武器一定会对准他这个军中领导,杀大的多爽,杀小的不过瘾。于是城头上的矢石都集中在赵匡胤身上,向赵匡胤射去。
赵匡胤还是怕万箭穿心和脑浆迸裂这两种死法的,无奈,只好暂且退下。
但他并不放弃,又立刻想出了另一个法子--纵火烧城门。
然而,放火烧城门比带头攻城更危险。当赵匡胤纵火成功的那一刻,比上次更多的矢石瞄准了他,向他射来,因为对方一定要消灭对城门有威胁的人,一定要让此人做完刺猬再做肉饼。看来放火比杀人的罪行重多了。
赵匡胤就算武功再高强,这次也中招挂彩了--左臂被箭矢射穿。但他不在乎,包扎一下后,仍然想继续攻城。值得庆幸的是,柴荣看见了他,想死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柴荣下令赵匡胤回营养伤。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赵匡胤的英勇无畏,也可以看出柴荣是一个爱才之人。
由于晋阳城高池深,一时间晋阳的攻守战陷入僵持状态。柴荣和刘崇都表现得急不可耐。柴荣下了死决心,就算挖地道也要进去。而刘崇却显得吃亏了,就算他出得城来,也冲不破后周军的包围圈。眼看防守的形势正在由"男人守城"变成"女人守寡",刘崇也因忧愤而得了大病。他似乎隐隐感觉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战了。
柴荣依然在日夜指挥攻城,他坚信晋阳守不了多久了,所以他的命令始终只有一个--继续攻城。
就在此时,后勤部那边向他汇报了一则消息--陛下,粮草已经不多了。
柴荣并没有感到吃惊,因为这就是他日夜不断地急着攻城的原因,他的粮草已维持不了一个月。而晋阳城里就不同了,里面所储备的粮食足够坚守一年。而且现在死的人越来越多,只要往城头上一站,吃饭问题马上就解决了。所以汉军实在不必为粮草而操心。
反差,截然的反差!
还没等柴荣想出对策来,后周军士兵又就地开展起夯市这种活动来了。其实这种抢劫活动并没有多大的限制,只要你口袋里没钱,手上有把刀就行了。受害对象竟然是那些先前供应过后周军军需物资的北汉百姓。他们好心好意拿着自己的家资去向后周军士兵们做贡献:"来吧!给你。"可是后周军士兵却拿了把刀放在他们脖子上,笑嘻嘻对他们说:"不,我全都要。"
于是,北汉百姓纷纷往山林里面躲。直到柴荣严令禁止抢劫,又把附近山东各郡的粮食调派过来解燃眉之急,北汉百姓才敢出来。
百姓们找到柴荣,纷纷求他一定要攻下晋阳,灭亡这个国家,解去他们身上沉重的赋税枷锁。
面对百姓的疾苦,柴荣不由叹了口气,坚决答应,发誓一定攻下晋阳。
柴荣并不知道,他答应别人的那一刻,就已经往自己身上套了一副枷锁。
现在他只能下令,拼命攻城,一定要攻破晋阳。
然而,忻口那边传来了令人非常不如意的消息--史彦超部被辽军歼灭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本来忻口战事一直处于顺利状态,几次打退了辽军的进攻。但是胜利难免会冲昏人的头脑,使人掉以轻心。史彦超就是胜利的受害者。在数次胜利的光辉照耀下,史彦超认为辽军实在是不堪一击,对辽军发动了追杀,但他似乎忘了追杀追过头了就会变成诱杀。史彦超和他的部队就这样被辽军诱杀了。
史彦超部一被消灭,忻口守军就逐渐丧失了斗志。
柴荣有鉴于此,为了抓紧时间,下令对晋阳发起更猛烈、更拼命的进攻。因为他背负的不光是自己的使命,还有受苦的北汉百姓给他的任务。
时间非常有限。
就在史彦超死后,辽军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忻口已经守不住了!
然而晋阳依然岿然不动!
柴荣面对着晋阳城发出了叹息。
难道上天还没有让北汉走到覆灭的那一天?
他想继续攻打下去,但是时机的流逝已经不允许他这样做了。面对疲惫的大军和北汉百姓们的渴求,他只能望洋兴叹。
不是我力不能及,而是时机已过!
撤军吧!
柴荣无奈地下令。
后周大军渐渐从晋阳城下撤走。
面对这种情况,最高兴的相信除了刘崇之外,不会再有第二人。为了能让后周军撤得更快,已是强弩之末的刘崇甚至不惜代价,还派出军队与后周军小打小闹,想再过一把追杀的瘾。
2.可怕的超级人贩
但刘崇似乎没彻底调查过柴荣先前是干什么的,所以他高兴得实在太早了。
柴荣先前是干商人的。对于商人,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个职业概括得非常精准,就是无商不奸。你奸,我比你更奸,不然怎么对付得了你?毋庸置疑,柴荣就是一个非常奸诈的商人。这就决定了他干什么买卖都得多吃多占,绝不容许自己亏本。
于是柴荣在临走时做了一笔让刘崇血本无归的买卖。
他把北汉的十余万臣民一起拐到了河南,供自己的国家来使用。这些被拐走的人中,有情愿归顺后周的,也有不情愿的。
十余万!没人能想到柴荣已经由茶贩子变成了人贩子,竟然一次性就干了这么大的一票,不分男女老幼,而且是非法强行偷渡,连税费都免除了。
刘崇自从高平逃回来之后,身体就一直不太好,整天卧病在床,听到这个消息险些气得吐血,又向着阎王殿多前进了一大步。有进步总是值得嘉奖的!
事实证明,柴荣干的这一票对于北汉整个国家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北汉的人口本身就有限,被柴荣拐了他个十几万走,人均土地问题算是解决了,而人口问题和粮源问题却异常突出了。没有人,兵从何处来?粮食又如何生产?
北汉从此之后一蹶不振,只能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契丹的依附政策。它将沿着柴荣为其开辟的下坡路一直走下去,灭亡不灭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3.赵匡胤的契机
柴荣是一个很上进的人,懂得思考,懂得反省自我。从晋阳班师回来之后,柴荣就高平之战、晋阳攻伐战,针对后周大军做了一番总结,得出了结论--后周军只能称军,实在不能称"大军"。因为在后周军的禁军之中,老得快进棺材的和老得掉牙的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当时北汉与后周军对垒的时候,见到后周军的禁军中老人众多,还以为后周大军很崇尚尊老爱幼的美德。
因此,禁卫军在打仗的时候就表现得毫无军纪了。一遇见强敌,不是逃跑就是投降,战斗力非常低下。由于禁军是中央军,职责很重,不仅承担着拱卫京师的重任,还要担当对外作战的大任,柴荣决定彻底将禁卫军整顿一番,使之有良好的改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显德元年,柴荣下令广裁禁军,淘汰军中的老弱病残者。另外,广招天下豪杰勇士,柴荣亲自检阅,武功高强的,直接给予军中高职,待遇从优。
即便如此,还是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没多少人来应征。原因很简单,骁勇善战的人其实跟才艺美女一样抢手,他们多半早已被地方的藩镇节度使抢先弄走了。
但柴荣就是柴荣,此时他又发挥了他商人的本性,将征召范围扩大到绿林草莽之中。柴荣下令,无论是否有过杀人越货、纵火打劫等前科,各路好汉只要肯为禁军效力,一概既往不咎,并保证有优厚待遇。一时间,强盗、流氓、山贼、土匪等各色人物都纷纷流入禁军。要知道,这些人过的都是刀口舔血的日子,最喜欢干的活就是开条路种棵树当标志,然后拿把刀问过路人要钱。事实证明,干这行的人是非常不要命的,战斗力十分惊人。
由于赵匡胤在作战中的出色表现,在禁军整顿之中,很荣幸地被授予了整顿任务。
这是赵匡胤面临的一个契机,如果他好好把握并利用,在禁军之中,将会形成他自己的势力集团。
结果表明,赵匡胤是个明眼人,他有效地抓住了这次机会。
在裁汰旧军、主持整顿任务的同时,赵匡胤颇有心计地选拔了人才,挑选出一批充作自己的亲信,特意安插在殿前司中下级将领职位任职,这批人中,有田重进、潘美、米信、罗彦环、张琼、王彦升等人,这些人我们将在后面一一提到。从此,赵匡胤的势力集团开始在禁军中形成。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趁机结交了一些禁军中的中高级将领。他结交的方式很简单,就是送送礼、拍拍马屁、吃餐饭、搞一下娱乐活动就完全满足了。
在此次整顿禁军的任务之中,还出了一个名为"义社十兄弟"的十人社团组织。他们的成员分别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要说明的是,这个组织虽然由结拜而来,但并不是专门从事砍人的、非常讲义气的黑社会帮派。虽然成员们在结拜时说过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类的话,可是要记住,前面还有一个"只求",这就跟求佛一样,靠的全是运气,其中一个死了之后,其他九个往往会选择过几十年再死的方式来成全十人之间的兄弟之情。
关于义社十兄弟这个组织出现的时间,历史上一直是存在着疑虑的。许多人的一致看法是,这个组织出现在赵匡胤投入郭威麾下的时候,因为十人当时都是低级军官,没有多大的地位差别,参照一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样本,发个誓,搞一搞结拜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到了周世宗年间,十人各自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差别,赵匡胤、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五人升迁得很快,而另外五人却升迁得相当慢,而且历史中记载得也极少,这时候十人各自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差别,所以不可能在此时结义组成义社十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