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通往长江的水路就此打通,后周的数百艘战船一齐驶入了长江,气势磅礴无比。南唐人见了大为吃惊,他们素来以为后周水师到达长江恐怕要等到黄河与长江交汇的那一天,但事实摆在了眼前,而且一来就是数百艘战舰,他们都感到非常神奇。
4.楚州的抵抗
随着通往长江的水路被开辟出来,江北之地,就剩下楚州这个重镇了。
柴荣已经给足了楚州守将张彦卿充足的时间去考虑,并且给了张彦卿两条路走。要么带着城中文武百官出来把柴荣跪迎进去,要么把脖子洗干净等着柴荣为他放血。
张彦卿却选择了第三条路。他选择了与柴荣同归于尽。
为此张彦卿还告诫城中那些想投降的人,投降是不会让他们只输一半的,得把性命也搭上。
一个字,惨。必须跟着张彦卿同志一条路走到黑。
柴荣只好给了张彦卿两个字--找死。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正月,柴荣命令大军向楚州发起进攻。
后周军人多势众,使用各种攻城器械,轻易地摧毁了楚州的城墙和城门,蜂拥而入。
胜利已经不远了!
后周军的攻势让柴荣大为满意。
但小说里面告诉我们,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总要一波三折,最好是能把里面的主角虐得剩下最后一口气,然后再让他们奋起反抗,获得最后的成功,这样才会有看点。
总之是要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是充满挫折的。
所以,柴荣这次错了。
真正的恶梦这时候才刚刚开始。
面对后周军猛烈的攻势,且已侵入到城内的局势,张彦卿并没有慌张。作为楚州城的守卫者,他对楚州城内布局规划无比熟悉,哪儿有转角,哪儿有胡同口,哪儿好隐蔽搞偷袭,他都一清二楚,甚至可以保证你到楚州城上了一下厕所就出不来了。
光这一点,就足以让张彦卿拥有背水一战的资格。
于是张彦卿采取了最佳的战术--巷战。他还团结了城中的百姓,与他们相互配合,共同抗敌。
他们一同给后周军好好地上了一堂课。
满以为胜利在望的后周军冲入城中大街小巷的时候,遭到了城中军民的强烈抵抗。由于不熟悉楚州城的一切布局,被黑刀黑枪捅死的,或者突然间被一群人冲出来也不问你妈贵姓就将你围着乱刀砍死的,此二类死者不计其数。甚至不乏那些看起来毫无战斗力的平民,也会趁你不备,屁股后面摸把菜刀出来砍你几下。
到处都弥漫着危险的气息,防不胜防,后周军无不心惊肉跳。
最终柴荣忍不住了,他看着自己亲自带来的无数士兵纷纷倒在血泊中,他咬牙,彻底愤怒。
接着,他做出他征战生涯中最为残暴的决定--屠城。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明君柴荣竟然也喊出了这一句残暴的言辞。如果一个温顺平和的人有一天愤怒起来,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楚州万余百姓死于非命,被杀得干干净净。
只是柴荣憎恨他们与张彦卿联合对抗自己。
就算如此,张彦卿仍然没有投降,他率领部下千余人继续坚持巷战,哪怕打到山穷水尽,只剩一兵一卒。
张彦卿最终连兵器都打光了,力战而死,他卒部一千多人也无一人投降,全部壮烈牺牲。
楚州一战,至此结束。虽然柴荣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此战同时也在历史上给柴荣留下了永远抹之不去的污点,使得他屠杀者的本性毕现。
5.李璟的无奈
柴荣终于抵达了迎銮镇(今江苏仪征)。
他的下一步很明显--渡江。
江不是一般的江,是长江。
后周的水师已经停泊在北岸,只要拔出腰间的宝剑,一声令下,一艘艘战舰就会马上横渡长江。
但在此之前,为了保证渡江和登岸顺利,柴荣必须先请彼岸对他心存芥蒂的南唐水军同志们一起到长江里痛饮一番,再洗个澡,周到地招呼一番,好减少他登陆江南岸的阻力。
他将此重任委托给了赵匡胤,命赵匡胤去伺候这些军爷们。
事实证明,柴荣其实不该派赵匡胤去的:由于赵匡胤在南唐的名气确实不小,威名所及,所以南唐水军表现得非常客气,立刻望风而逃。
居然没追到一个人,赵匡胤愤怒了。他不想无功而返。他看见了南唐水师遗弃的空营帐和栅栏,一个邪念油然而生--杀人不成,放放火还是可以的。
留下这么多东西,不烧掉岂不可惜了?
于是赵匡胤一把火将那些营栅烧得干干净净,这才返回北岸。
然而柴荣还不放心渡江,他又派赵匡胤率领水师进军瓜步(今江苏六合南),并派出赵匡胤的发小慕容延钊(时任殿前都虞侯)率领骑兵进军东州(今江苏启东北吕泗镇一带),一并消灭了这两地的水军,彻底解决了渡江的后顾之忧。
眼前就是长江了。
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激起无数波涛、浪花,涌向天际,永无止境。
柴荣脸上流露出激越和狂野的神情,不能自已。
他要征服对岸那一片土地!
他要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而南唐,只是一个开始!
就好像这眼前的长江,无穷无尽的大海才是它的终点,才是他的最高追求。
柴荣决定下令渡江,扫平南唐。
但是,历史告诉他,已经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了。
因为李璟已经早他一步做出了妥协,请他不必带着一大群拿刀的人来玩猛龙过江了,这边已无条件表示从了。
早在此前,李璟便已经受够了江北节节败退的战事,也无法忍受他弟弟李景达每一次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达到终点--金陵,令他叹惋和哀伤的是,南唐的士兵大多被打出精神病来了,一提及与后周军作战就谈虎色变,畏惧不已。
除了知道南唐会多出许多精神病院之外,李璟还熟知一点--局势已变,南唐已无法对抗后周了。
于是,在柴荣准备渡江的那一刻,李璟选择了妥协投降。
他和柴荣进行了谈判,表示愿意将江北十四州献给柴荣,双方划长江而治。然后表示,愿意取消帝号,奉周朝的正朔,使用周朝的纪年。
话到这个份上,显然是表示唐愿意向周称臣,将主权交予后周,请求息兵。
柴荣很欣赏李璟这种没见到棺材就会掉泪的人,也省得他亲自过江去为李璟操办身后事。
按照王朴《平边策》制定的一统天下的五个步骤:江北--江南--后蜀--幽州--北汉,柴荣现在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江北。
有人可能要问,按照柴荣的性格为什么会答应李璟的求和,不应该一鼓作气将南唐举国攻下吗?
原因很简单,因为后周还存在强大的后顾之忧,北汉和辽国。
柴荣一旦深入江南作战,战线势必拉得很长,无暇北顾,造成中原兵力空虚。到时候,估计北汉和辽国这两位邻居肯定不会再像平时那样小打小闹,整天没事到边境抢完顺便放把火就拍屁股走人。他们必然是要长驱直入,然后不经柴荣同意就在中原之地取得长久居住权。
这也是李璟聪明的地方。他看到后周北边的两个不安分的邻居,所以向柴荣提出了谈判,而且他料到了柴荣一定会答应。原因简单明了,中原是后周的根基所在,柴荣不可能弃之不顾,再说了,柴荣的老婆孩子还在那儿呢。
就算灭掉了南唐,恐怕也没有多大的概率能保住后周,这个残酷的事实不能不让柴荣堪忧。
但武侠小说的情节告诉我们,高手在对决之中就算被打成重伤也得装出一副毫发无损的样子来吓吓对方,等到吓跑对方之后才肆无忌惮地吐血,吐得气壮山河。这就是所谓的高手。
柴荣无疑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他反被李璟将了一军。别看柴荣气势汹汹仿佛锐不可当的样子,其实个中情况冷暖自知,他只是装装潇洒,冒险一试罢了。
正因为柴荣清楚这一点,所以接下来他才改变了先南后北的策略,主动征伐契丹,想要先收复燕云,解除后顾之忧。
但在谈判的过程中,李璟做了一件得寸进尺的事--欲将皇位传给太子李弘冀。理由是,他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又割地又称臣,做得实在窝囊,愧对列祖列宗。
这个理由堂而皇之,看来柴荣没有理由不答应,再说,退位这种事他还是存在决定权的。
但结果是,柴荣拒绝了。
原因很简单,柴荣知道太子李弘冀是个非常具有军事头脑、有勇有谋、坚毅果断的人,不像李璟在军事上从头到脚只会两招--浑水摸鱼和坐收渔利。如果李弘冀做了皇帝,要彻底征服南唐,恐怕会变得困难重重。比起李弘冀来,柴荣更需要一个像李璟这样喜欢吃喝玩乐、饮酒赋诗的人来领导南唐,好让李璟乖乖地带着南唐迈向新世纪。
所以柴荣睁着眼睛说瞎话,大夸李璟,老兄你真是德才兼备,领导南唐的臣民有方,将南唐治理得如何之好啊;不要为了一己私欲而放弃大臣百姓啊,你看他们是多么期望你继续领导他们呀;你要是退位的话,会有人想不开自杀的啊,诸如此类的话通通撂上,总之不能让李璟退位。
李璟彻底死心,只好继续当他的吃喝领导。
柴荣三征南唐也由此拉下了帷幕。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它的历史意义。
回顾柴荣三征南唐的历程,虽然异常曲折,但取得了江北之地,开拓了十四个州的疆土,将江北所有富饶的盐场收入囊中,并夺得扬州、寿州两个经济重镇,可谓战果累累。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漫长的江岸线,可沿江任意设置军事据点进行防守或进攻,既打通了通往南唐的道路,又打通了通往吴越的道路,可谓一石二鸟。
6.缓冲时期
柴荣第三次征伐南唐,获得了不少好处,但坏处也是同时存在的。
由于大批兵力南调,北方防御出现了空虚,北汉和辽国这两个不友好的邻居马上表现了他们投机的一面,率领大军乘虚而入。
率先入侵的是北汉,当然他们复国心切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幸的是这位邻居不仅目的未达,反而用行动诠释了先烈这个词的内在含义--先去先成为烈士。
结果北汉被后周边境守将打得大败,死了一千多人,又为本国减少了不少人口。
眼看北汉不行了,辽国就接踵而来。
这个邻居是不能小看的,特别是他的骑兵,机动性之强在当时可谓绝无仅有,本着踩死人不负责的精神理念,横行天下,来去自如。
而此时,对于防御空虚的后周来说,最大的威胁已经到来。
柴荣收到消息后立刻率领大军北返,命张永德前去边境展开严密防守,有效地抵御了辽国入侵,给边境带去了一场及时雨。
柴荣暗里捏了一把冷汗。北汉和辽国这两个邻居一直是他征伐南唐期间的心病,令他无比忌惮,寝食难安。他生怕哪一天北方跑来一个上气不接下气的传令兵告诉他:陛下,后门……后门被轰开了!
那可就糟了!
于是,柴荣立马把目光聚在了这两个邻居身上,分析和预见他们的动向。
柴荣抹掉额头上冷汗,得出了结论--不论自己打江北、江南、后蜀还是幽州,北汉和辽国这两位邻居都会横插上一脚。
准确来说,是从屁股后面踢出一脚,这一脚既难避又致命。
柴荣此时再一次察觉到了《平边策》的不足之处。《平边策》只能当作一个总纲领来实施,存在着不合理之处,需要柴荣这个实践者来完善。
在变幻莫测的时局下,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指导,柴荣也只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他不能有一丝疏忽大意,若稍有失足,必然成就千古之恨。
于是柴荣决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制宜,先伐辽收复幽州,灭北汉,除后顾之忧,再做打算。
但事实是,北边的仗比南边的仗更难打,因为北边辽国军事实力比它南边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包括后周。
不论辽国的政治如何腐败,但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仍在,他们的铁骑照旧可以横行草原,无人能敌。
选择了辽国,就等于选择了最艰难的挑战。
令柴荣感到欣慰的是,他从一个人身上看到了希望。
很奇怪,这个人不是后周的,而是辽国的。更奇怪的是,这个人居然还是辽国当时的首脑人物--耶律璟。
耶律璟,史称辽穆宗,耶律德光的长子,也叫耶律述律,前面提到过,与刘崇结盟的那位便是。
按常理来说,辽国皇帝一般只会让柴荣感到失望,因为他们屁股痒得要命,老是惦记着开封城里的皇帝宝座,这很教柴荣担忧。
而这位耶律璟却表现得与众不同,他让柴荣看见了希望。
原因很简单,这位仁兄专门从事四大娱乐活动--喝酒、睡觉、打猎、杀人。
我们来看看这位仁兄所创下的纪录。
一、喝酒。通常在晚上喝,持续时间是一整夜。
二、睡觉。通常喝酒到天亮之后便睡,通常在白天,一睡一整天,已臻至"给他一张床,他能睡得世界灭亡"的境界,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睡王"。
三、打猎。不分任何季节,四季皆可,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
四、杀人。他生性残暴,每年都会杀人,专杀养野生动物的人,养狼的、养鹿的、养鹰的……甚至连养猪的也杀。更具黑色幽默的是,他杀完人之后还经常叮嘱大臣向他进谏,好判断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荒唐、愚昧、昏庸、残忍,就是耶律璟的四大代名词。
有耶律兄这么一位皇帝领导辽国,辽国朝纲大乱,社会极不稳定。
此时柴荣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幽州可取矣。趁着耶律璟同志还健在,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死了估计就没这么好的机会了。
他要纠正当年卖国贼石敬瑭所犯下的弥天大错。
北征那一日就在不久的将来。柴荣开始精心备战。
在这段缓冲时期之中,南边的李璟也没有闲着。凑巧的是,这位仁兄居然也在思考战争,他在寻找那位让南唐大军损失最为惨重的人。
这个人很快就被找到了。他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李璟脑海里不住地回荡着这个名字。穿着打扮注重个性化,作战有勇有谋,南唐军人人畏惧,谈之色变。这个人是南唐数十万大军的噩梦。
最后李璟开心地笑了。他决定对赵匡胤使用反间计,将赵匡胤招揽过来,为他所用。
对于这一招,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李璟前面就对李重进使过,用蜡丸书施以贿赂,只不过李重进转手交给了柴荣,李璟的反间计因此无疾而终。
但是李璟不屈不挠,他故伎重演,派使者出使后周,顺便带去了一封信,以及三千两白银。
出乎意料的是,他这次的运气同样的坏。
赵匡胤又岂是那种忘恩负义的小人,他将信交给了柴荣,并将白银捐给了内府(皇宫内负责监管制造器具的部门),得到了柴荣嘉奖。
李璟的反间计再次破产,他气恼不已。
人没有策反过来,反而白白赔了三千两银子,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估计这两次失败至少能给李璟三个教训:
一、后周的将领都非常忠君,很难策反。
二、男人喜欢黄色,应该用黄金,不应该用白色的银子。
三、如果有必要,可以在信上涂上类似"一日丧命散"、"含笑半步颠"之类的"必备良药",做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