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丧妻与续弦
后周显德五年,赵匡胤的第一任夫人贺氏因病去世了。
这位性格恭顺的柔弱女子,自从嫁给赵匡胤的那一天起,就决定把一生交给赵匡胤,就算在赵家被乱军洗劫后的那段日子里,她依然坚定自我,和她的丈夫、婆婆同甘共苦,操持这个大家庭,毫无怨言。
她很少对她的丈夫要求什么,除了要求赵匡胤尽快回来。在赵匡胤的征战生涯里,她一直在赵匡胤背后默默关心着他,侍奉婆婆,打理家务,然后默默等待赵匡胤归来。她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的丈夫会在战场上有什么不测。每一次赵匡胤平安回来,她都会显得很开心,并感谢上苍的保佑。
她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给了赵匡胤,陪伴他走了十四年之久,由始至终都无怨无悔。她死的时候,年仅三十岁。
她的逝去,在历史上只有寥寥数笔。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女子,却又是一位伟大的妻子。
赵匡胤对她充满了感激与愧疚,由于他长年累月地四处征战,很多时候都忘记了这位妻子在家里痴痴盼他回来,每一次他疲倦归来,不久又是匆匆披甲而去。念及此,赵匡胤心痛不已。
有些人为何总要等到失去之后才会去珍惜?
为了表示对贺氏的怀念,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之后,追封她为贺氏皇后,随后又追谥为孝惠皇后,以告慰他这位妻子的在天之灵。
同年,为了解决配偶问题,赵匡胤又娶了一位十六岁的姓王的姑娘做继室,为之续弦。
同上次一样,此次联姻讲究的依然是门当户对。王姑娘的父亲乃是彰德军(领地在邺城)节度使,赵匡胤则是归德军节度使(领地在宋州,柴荣为表彰赵匡胤的卓越军功而封赏的)。
于是,赵匡胤再次举行大婚。
有了许多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也结下了许多情谊深厚的好朋友,此次大婚之风光远胜于上次。
由于他在军中的功劳、声威很高,柴荣表示非常重视,特意赐给王姑娘冠帔,并封琅邪郡夫人。
很多军中的人都参加这次婚礼,他们都对赵匡胤表示衷心的祝贺,他们都非常敬佩这位有勇有谋的将军。
但对赵匡胤大婚最为重视的局外人并不是柴荣,而是另外一个人。
赵匡胤的顶头上司,张永德。
张永德为了赵匡胤的大婚投入了大笔的钱财。婚礼的酒席、礼服、礼堂布置……都少不了张永德掏腰包。他还亲临现场指挥,精心布置,搞得像自己大婚一般,可见他与赵匡胤的关系非同一般。
好了,张永德,别又在自作多情了,这里特意点出你的功劳,也不是让你可以光彩一回,还是那个目的--为后面的千古谜案做准备。
无论如何,此时赵匡胤又有了一位夫人。在此之前,他崇尚的是一夫一妻制,虽然他再婚早了一些,不过对于古代那种内室里的妻妾都能组成一支足球队的模式来说,称得上是难能可贵的了。
2.危险的讯号
赵匡胤并不是一个懒惰的人,在成为皇帝之前,除了打仗之外,他一直忙于两件事,这两件事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了高峰。
一件事是读书,这件充实自身、提高涵养的事,赵匡胤每天都会去做。
另外一件事,叫作搞人际关系。
这在社会学里是一门大学问,要涉及诸多方面,比如身份、地位、名望、知识水平、技能、教育程度等,太多了,着实不好说。
所以,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化浓缩一下,只有两个字--扯淡。
也就是说你的口才必须很好,废话必须很多,大家才能够交流沟通,进而关系层层深入,扯淡的过程中顺便送送礼,并发下诸如"有人敢动兄弟你,老子找人砍死他"的种种誓言,这样,铁哥们就形成了。
事实证明,赵匡胤是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擅长搞关系。
他活动的范围主要在禁军之中。
后周的禁军主要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殿前司,一个是侍卫司,这两个部门是相互牵制、相互平衡的关系。
时至今日,赵匡胤已利用他在军中的人望、权力、地位在殿前司构建起了广泛的人际网,就连张永德这位长官也要对赵匡胤礼遇有加。由于权力不够分,殿前司中的第二把交椅--殿前副都点检,一直处于空缺,故而赵匡胤实则是殿前司中的二把手。但在将士们心目中,张永德这位大哥只不过是柴荣任人唯亲的受益者,生得好一点罢了。在他们看来,张永德如果是大哥,那赵匡胤就是大哥大。而张永德并不知道,他一直处于自我感觉和自我表现良好的状态。
不过,即使赵匡胤再有能耐,也仅仅是在殿前司,只占了禁军的一半。
准确地说,一半都没有占到。原因很简单,侍卫司才是皇帝重点培养的对象,此部门的战斗力、军事装备都称得上是第一流的,借用现代的说法,就是所谓的"嫡系部队"。可见殿前司根本无法牵制住侍卫司,反而被侍卫司牵着鼻子到处走,这也是张永德当年告李重进谋反的一个原因--为什么老子不是嫡系,你是嫡系?
但殿前司这个长久以来的不利形势现在势必要大大扭转了。
因为赵匡胤已经把人际网拓展到了这个部门。
早在此前,赵匡胤就已经在侍卫司扎下了他的钉子--韩令坤。
韩令坤就是赵匡胤沟通殿前司与侍卫司人际网上的一个最重要的交叉点。有了韩令坤这个交友平台,赵匡胤的人际网才能在侍卫司开枝散叶,逐步打通侍卫司各个部门阶层。
韩令坤作为赵匡胤的发小,与赵匡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更重要的是,韩令坤在侍卫司担任要职--铁骑散员都虞侯(先前的),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现在的,主管骑兵)。所谓兄弟的后门朝你开,有礼有钱你快进来。赵匡胤便利用韩令坤走亲戚路线,实施由点及面的人际关系法则,陆续结交到了侍卫司中高怀德、张令铎、罗彦环、赵彦徽四位重要的将领。
这四位将领都将为后面拥立赵匡胤而发挥巨大的作用,位极开国功臣。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五年后的一天,他们一同去赴了赵匡胤的酒宴,回去之后兵权就没了,因此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皇帝的酒是不能乱喝的。
当然,此事我们留在后面细说。
到目前为止,形势还不容赵匡胤乐观,他也仅仅打通了侍卫司中的中下层。原因很简单,韩令坤只是侍卫司中的第四把手,他的前面还有侍卫马步军都虞侯、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以及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赵匡胤又岂是那种能轻易满足的人,他马上将目标放在了此时的侍卫马步军都虞侯的身上。
担任此职务的人,名叫韩通。
韩通第一眼看起来就是一个不容易亲近的人,他有一个外号,叫作"韩瞠眼",意思就是喜欢拿眼睛直直瞪着别人。如果你领教到他给予你的第一印象,至少会对他的身份产生两种猜测,一是仇人的儿子,二是反人类分子。
因此,韩通的性格就可想而知了--刚烈,说话容易得罪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要他扯淡就好比要他生孩子一样困难。扯个淡都能得罪人,交流障碍重重,更不必说搞关系了。
直接送礼、请吃饭、搞娱乐活动估计是不行的了,要如何驯服韩通这头易怒的雄狮,还得看赵匡胤这个驯兽师的本领。
但赵匡胤就是赵匡胤,他懂得抓住对方的弱点下手,进而争取到与对方交流。
这就是与一个性情刚烈之人交流的最佳办法。
赵匡胤很快就找到了韩通的弱点。两个字是寡谋,三个字就是没脑子,四个字就是头脑简单。若要跟赵匡胤斗智,韩通根本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好对付。
然而最令赵匡胤感到自信的还是韩通的第二个弱点--忠君。
这是韩通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
赵匡胤就利用了他这一特质与他取得了交流权。其中过程我们可以想象,无非是赵匡胤向韩通表示自己也同样非常忠于柴荣啊,能为他去死啊,或者柴荣死了自己不会独活什么的,要是能达到自己的人和心都属于柴荣,那样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就更好了。
没脑子的韩通听到这一番话后立刻便产生共鸣,继而感动了,马上与拥有相同兴趣爱好(忠君)的赵匡胤进行了交流。
搞关系搞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对于韩通这个不好交流的人来说,能令他开口与自己说上几句好听的话,已算是万事大吉。
事实证明,也正是由于赵匡胤高超的人际交流方法,迷惑住了韩通,为他篡权夺位大大扫清了障碍。
在打通韩通这一关环之后,赵匡胤继续在侍卫司拓宽人际关系。他发展人脉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不久之后,李重进最为信任的亲吏,一个名叫翟守珣的人,竟然也被他纳入人际网之中。
后来的事实表明,翟守珣这个人有利地发挥了间谍的作用,证实"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这个道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李重进反抗赵匡胤的失败。
继翟守珣之后,下一个就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
就差这一步,赵匡胤人际网的拓展就要大功告成了。此时他的心情是无比的激越昂扬。
曾经离家出走,历经两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世间的人情冷暖感触良多。他深深体会到,只有建立起广泛的人际网,人生道路才会好走,如果不懂变通,故步自封,那么人生道路将会曲折无比。
于是赵匡胤在进入军队之后,开始疯狂地与人结交,做朋友、拜兄弟,利用自己的职权培养势力集团,朋友越来越多,人际网越拓越宽。
目睹这一切,赵匡胤不禁感到自豪。
只要结交到了李重进,他的人际关系网就会覆盖整个后周大军阵营。
但赵匡胤有着一个天性--谨慎。随着搞关系越来越出格,越来越顺利,这个谨慎的天性使得赵匡胤开始对目前的形势产生了怀疑,所谓好事多磨,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何况是搞人际关系这种坏事。
难道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虚假的繁荣?赵匡胤对自己进行质问。
此时,他不禁回头一望。
就是这一望,将他从悬崖边拉了回来,救了他一命。
赵匡胤回头望见了一个人,一个一直站在黑暗角落里的人。这个人虽然身处暗角,但他的眼睛依然闪闪发光,注视着赵匡胤的一举一动,即便赵匡胤做得不留任何痕迹,却依然无法逃过这个人的眼睛。
看到这个人,赵匡胤的瞳孔因恐惧而极度收缩,浑身恍如抽风似的颤抖,冷汗直流。
究竟让赵匡胤如此害怕的人会是谁?
相信天下再没有第二个了,这个人正是当朝第一重臣,枢密使王朴。
王朴是一个外表刚烈,而又心细如发的人。也就是说,他可以是一个阴谋老手,又可以是一个阳谋老手。
他耍阳谋的表现是,专门在人多的地方不着边际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其专业程度已经达到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中男主角的口技水平--敢顶嘴就骂到你吐血为止。可见做他的听众是比较痛苦而无聊的。
他耍阴谋的表现是,柴荣主持对外征伐的时候,他就在后方主持粮草、军需物资的筹备和运输。当然也包括监视军队,尤其是军队中的将领,比如说张三吃饭不给钱,李四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良家妇女,王五光天化日之下逼良家妇女调戏他,等等,王大人都知道。
作为柴荣最为坚强的后盾,王朴最为狠抓的问题就是军中将领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万一这帮将领哪天不听指挥,来个起兵造反,那可不得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例子都在那儿摆着呢,必须严打严抓。因此,赵匡胤大搞人际关系的做法,无疑是在触动王朴最敏感的神经。
虽然赵匡胤此时绝无谋逆的野心,只是为了多交几个朋友,搞搞关系好办事,但王朴依然坚持要做到滴水不漏,防祸于未然,打掉所有的鬼胎。
显然,王朴现在已经盯上了赵匡胤,以非常近的距离,非常刁钻的角度,赵匡胤一旦触及他的底线,他必然会给予致命一击。
赵匡胤已经逃不掉了。王朴已经在暗地里对他亮出了黄牌。
雷池就在前方,只要胆敢跨出一步,必然粉身碎骨。
意识到这一点,赵匡胤匆忙停住步伐。此时他才发现,柴荣重用王朴是再明智不过的举措。
赵匡胤开始慢慢地收敛自己的行为,减少人际交往活动,直到符合王朴所设定的标准为止。
人贵有自知之明!
王朴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悄然把视线从赵匡胤身上移开。对于一个懂得收敛、谦逊的人,王朴并不想将他打得永世不得翻身。
这期间,赵匡胤的心情一直很沉重。
但很快,他马上泰然舒爽了。因为王朴在不久之后便离开了人世。
在侍奉柴荣的这四年里,王朴尽心尽力,亲任劳怨。在后方主持好工作的同时,他的身体也在渐渐地垮掉,直到最后体力不支,倒下了。在这四年之中,他无时无刻不在为整个后周帝国而操劳着。他把一切心血都奉献给了这个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王朴的逝去让柴荣悲痛不已,面对王朴的灵柩,他失声恸哭了四次。
对于柴荣来说,他与王朴之间并不只是君臣关系那么简单,俨然已经达到相互理解、帮助的朋友关系。王朴所谋划的任何一件事,都能令柴荣感到满意。他的离去,无异于让柴荣失去了一只强有力的臂膀。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望着灵柩里的王朴,柴荣更加坚定了一统天下的决心。
王朴,感谢你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我将沿着你所指明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我相信,你是对的,正如你相信我一样。
3.世宗北征
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了,粮草、军械已经备齐,作战计划也已制订好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其实只欠一句话。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三月,在王朴去世的这个月里,柴荣就大声说出了这句隐藏在他内心深处已久的话--北征契丹。
契丹(辽国),我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我要亲手拿回幽州,拿回燕云。
这时候,耶律璟估计还在睡觉。一觉醒来估计不是找几个人来杀杀,就是找几个野生动物来杀杀。
耶律璟,就让我来惊醒阁下的美梦吧!
为免夜长梦多,一举收复幽州,柴荣做得不留余力。此次北征契丹,他不仅派出了陆上作战的骑步兵,还利用南征时水上作战的经验,派出了水师。水陆并进,直取辽国。
事实证明,此次北征契丹所取的成果,水师可谓起到了主导作用。原因很简单,辽国人的交通工具不是海马,不会打水仗。
柴荣的攻取计划是这样的,要取幽州,必须先取幽州前方的宁州(今河北青县境内)、莫州(今河北任丘北)、瀛州(今河北河间)。大家去翻翻地图马上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可供选择的水道从后周境内通往上述三个州。
辽国境内太缺水了。柴荣也顿感束手无策。
没水就放水呗!
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瞪视四周满脸踌躇的官员们,样子极度嚣张,一口承包下了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表示愿意修水道入辽国境内。这要是大街上,胆敢如此不可一世,估计是被围着群殴的下场。
但没有人敢对此人多说一句贬损之词,因为他们都知道此人有这个实力。
通过前面的招牌动作--瞪眼,我们可以判断此人就是韩通。
其实力主要表现为:
一、显德二年正月,韩通与王彦超共同主持治理深(今河北深县)、冀(今河北冀县)两州间横亘数百里的葫芦河(衡漳水),加固堤堰,有效地抵御了契丹骑兵的长驱直入。
二、显德二年六月,柴荣伐蜀期间,韩通率部进入大散关,围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又分兵修筑固镇城堡,断绝后蜀粮道,从而为后周攻克凤州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