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科技地理史话(谷臻小简·AI导读版)
19759400000001

第1章 先秦时期系统地理观念的形成

一、中国早期地理认识的萌芽

中国早期地理知识的萌芽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的。

从最早的地理知识萌芽到夏商周时代,我国古代人民已对一些区域的地理现象及一些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有了相当认识,并且已经密切融合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去了。

二、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山经》

1、中国第一部王朝政治地理著作《禹贡》

《禹贡》是中国第一部王朝政治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理著作,更是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一部包含了我国最古老的有关政治地理、水文地理、山岳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内容的系统区域地理著作,反映了早期人们的地理认识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禹贡》突破了中国早期地理著作中传播的许多神秘观念,比较朴实地记录了全国范围内各种地理现象,是中国早期区域地理研究的典范。

2、中国第一部自然地理著作《山经》

《山经》是一本纯粹以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的地理著作。《山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自然地理著作。它是首次对超出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状况的综合概括描述。

《山经》注意编排走向不同、幅度不一、数量不等的山系,体现了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家尝试按照地理自然脉络走向,去组织和列举群山与河流的布局。

3、先秦时期其他重要地理著作

春秋战国时代,除上述两部专门的地理著作外,在《尚书》、《周易》、《诗经》、《周礼》、《左传》、《管子》、《尔雅》、《孙子兵法》等早期著作中还有不少自然地理认识方面的内容。

三、中国早期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

1、芍陂

芍陂是公元前6世纪末楚国孙叔敖主持修建的一座我国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

芍陂工程处于大别山的北麓,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是我国最早见于书籍记载的大型灌溉工程。这项水利工程,不但完工早,而且不论是渠址选择还是地势勘察、水量调节、排洪灌溉诸方面的设计,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科学水平。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区面积,在4至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

2、郑国渠

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设计的引泾水灌溉工程,恰当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将渠道的起点选在灌溉区最高处,使渠水由高向低实现自流灌溉,既保证了从下游的河流最大冲击流速处引水入渠,又有效地保证了进水量及渠线高度,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灌溉面积,同时整个水利工程又形成一个自流灌溉系统。

3、都江堰

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都江堰由分水、开凿和闸坝三部分工程组成。

分水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东为内江;西为外江,即岷江主流。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闸坝工程则包括调节入渠水量的溢洪道“飞沙堰”和一组调节水量的闸门。开凿工程是对江道引水处及引水渠加以适当开凿,使岷江有足够水量流入引水渠,以保证灌溉面积。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都江堰不仅是保证引水的单一工程,而且在防洪、分配洪枯水期水量上都有系统的配置,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其规模之宏大,治水方法之科学,技术成就之高超,在当时水利技术史上是罕见的。

四、中国最早的地图

1986年,从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7幅地图,均是用墨线绘刻在4块大小基本相同的松木板上,长26.7厘米、宽18.1厘米、厚1.1厘米。图形比较清晰、完整。经过专家考证,成图年代是公元前239年,成为迄今中国最早的实物地图,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图。

这7幅地图按其用途可分为《政区图》、《地形图》和《林木资源图》,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所属的行政区域、地理概貌和经济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