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科技地理史话(谷臻小简·AI导读版)
19759400000002

第2章 秦汉地理认识的扩大与成熟

一、秦汉疆域与地理视野的扩大

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已经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部,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而且秦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的行政长官郡守管辖所属各县的县令。重要的是,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汉武帝时汉朝疆域空前辽阔:东抵日本海、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二、旅游考察与地理认识的深入

(1)张骞通西域与对西域地理的认识

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仅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地理考察。张骞回到长安后,将其一路所见所闻,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由张骞开创的西域地理认识,是中国现存文献第一次对西域中亚,以至地中海东岸的世界作了较为正确的地理记述。由此使得中国人民对西方世界地理的认识界限,一下子由河湟沙漠地带,推进到地中海东岸广大中亚地区,大大扩大了中国的世界地理认知范围。

(2)东汉班超的出使西域

班超在西域活动30年,以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恢复了东汉朝廷对西域的统治和中西交通,保卫了“丝绸之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发展。

西汉张骞与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对于维护祖国安全、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他们2人的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建立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广泛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开拓、发展和保证了中西交通,获得了西域和中亚的社会、经济、地理交通的大量信息,延续了中国同中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伟大贡献。

(3)司马迁的全国漫游考察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写出了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的经济地理方面记述《货殖列传》,气候、水文方面的自然地理专门记述《律书》、《河渠书》,外国地理和国内区域地理记述《大宛列传》、《秦本记》等。这些优秀的地理篇章,不仅正确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地理认识水平,也反映了他的一些先进地理思想和比较科学的地理认识。司马迁已经充分认识到地理环境条件在建立国家、稳定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沿革地理学的开端——《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的内容可分为3部分。

1、转录《禹贡》及《周礼·职方》全文,讲述汉代以前政治地理的演变和发展大体状况。

2、重点记述西汉地理内容。

3、转录刘向的《域分》、朱赣的《风俗》,叙述了汉代的一些经济、人文地理情况,对全国作了区域划分和分区概述。

《汉书·地理志》尤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开创了政治地理、区域地理、历史地理、边疆地理、沿革地理同时并用的先河,堪称中国地理学史上一部具有前所未有的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汉书·地理志》的出现,可以说是标志着中国古代地理学深入发展的一个转折,它开创了沿革地理的先河,使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主要趋向沿革地理。

四、古老的运河——灵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为开发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灵渠的开凿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优势,选取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运河的最佳地段。从灵渠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到效益来说,当时在区域地理认识上,已能正确地将对地理的正确认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五、世界上现存最早较完整古地图——西汉马王堆地图

1973年12月,在中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3幅绘在帛上的西汉地图,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古地图。

西汉马王堆地图是按一定的制图原则绘制的。证明中国汉代的地图制图学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地形图”是目前世界上传世下来的最早以实测为基础的地图,“驻军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彩色军事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