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书法的秘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19763500000004

第4章 敦煌书法

1.流沙坠简

敦煌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流沙坠简》对所收录的敦煌汉简和残纸、帛书作了精确的分类和详尽的考释,被视为首次全面解读汉简的开山之作。

在敦煌汉简墨迹中,王羲之书风已初露端倪。

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

在中国文字剧烈变化的汉代,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完成了对中国古文字的改造,开启了后世的草、行、楷书。

汉魏以后,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创造已全部完成,而且2000年来没有突破。

2.草圣故里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连王羲之都让他三分。他就是中国的草圣:敦煌的张芝。

那一时期,左伯改造了纸张;韦诞研制了墨锭;张芝改良了毛笔,被称为“书法三宝”。

张芝从纸和笔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入广阔的创作天地,他从民间章草大家那里汲取草书艺术精华,删繁就简,终于创造出一笔到底、连绵不断的一笔书,即“今草”。

从汉末到中唐的六七百年时间里,不论是韦诞、卫瑾、索靖、卫恒等早期的草书大家,还是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这4位闻名遐迩的草书大师,他们的师承都源于草圣张芝。

历经千余年的朝代更迭、战乱劫波后,张芝庙宇、塑像早已荡然无存。张芝墨池的最后一点印记被永远埋在楼宇之下。

3.写经风流

拥有万卷宝藏的敦煌藏经洞,是一座巨大的古代历史文化档案馆,也是一座中国书法宝库。

敦煌写经,篆、隶、楷、行、草五体具备,精品不胜枚举。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书法衍变的全过程。

敦煌遗书绝大多数是手书写卷,它保留了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中古时期书法墨迹,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完整、最鲜活的原始档案。

敦煌的数万卷写经中,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俱全。翔实地记录了汉字在隶变完成后向唐楷过渡的全过程。

敦煌遗书中没有标准的隶书,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写本明显受到隶书和魏碑的影响,既保留了隶书、魏碑的痕迹,又摆脱了隶书、魏碑的拘束。

唐代以后,敦煌楷书技巧炉火纯青,艺术表现淋漓尽致,传世精品不胜枚举。

从东晋王羲之敬慕张芝墨池,到唐宋敦煌经生追捧兰亭墨迹,千百年来,南北书风互相渗透,兼容并包,共同铸就了中国书法的繁荣盛世。

4.翰墨千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书法热再度兴起,大批敦煌书法专著相继出版,敦煌书法研究开始有所改观。另外,收藏于英国、法国、俄国和国内各大图书馆、博物馆的敦煌写卷影印本也全部在国内出版,可以让更多的人走近敦煌书法。

国内最早注意到敦煌写经书法的书法家们,从敦煌的书法宝库中获取了充分的滋养。

走过数千年风雨历程的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胎记,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每一个华夏子孙都负有传承发扬书法艺术的神圣责任。

5.悲情书家

赵孟頫开创的回归魏晋、回归传统的书风一直影响了中国书坛几百年,直到今天,他的影响依然存在。

6.忽必烈赞叹赵孟頫:“以为是神仙中人”

赵孟頫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文人:书法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绘画开宗立派,是文人画派的一代宗师;通音律,著有音乐专著;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

赵孟頫出山入仕,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被赞叹“以为是神仙中人”。但当时,蒙古大臣对得到忽必烈赏识的赵孟頫嫉恨有加,赵孟頫在朝廷中也不得不处处小心行事,在这样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赵孟頫终于开始对自己的出山感到懊悔了。赵孟頫想为国尽力,又深知自己的特殊身份。

7.儒家思想的所学与一身侍二主的所为令赵孟頫终生困惑

赵孟頫的痛苦并非怀才不遇,而是儒家道德规范对他一身侍二主的行为的鞭挞。和颜真卿、黄道周相比,赵孟頫的行为自然就形同变节事敌,猥琐无骨。

赵孟頫的书法自然也受此牵连。后人肯定赵孟頫的书法是和王羲之一脉相承的,但同时又指出,赵孟頫书法中流露出来一种缺乏气节、缺乏骨气的奴性。

8.功兮,过兮,誉兮,毁兮,自有后人评说

在从元朝到明朝的过渡时期里,赵孟頫担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在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使传统的汉族书法发扬光大,这是非常大的贡献。

赵孟頫书法的温雅秀润是前无古人的,是秀润之美的典型,同王羲之书法的中和之美、颜真卿书法的气格之美一样,是无与伦比的。

由于赵孟頫的出现,元代的书画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大汗的铁骑征灭了南宋,赵孟頫则以优秀的汉文化艺术征服了大汗的子孙。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做到了薪火不灭、古法不失。

赵孟頫在个人内心极度痛苦的情况下,忍受着世人所无法理解的心灵折磨,使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元代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由于他的作为,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同样树立起一座丰碑。